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潇湘二妃在哭过痛过之后,皆赴水而死。

刘心武先生也正是依据这个典故,从《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入手,大胆推测林黛玉的人生结局并非是病死,而是如同潇湘二妃一样,赴水而死的。

回过头来,继续说李旦和李隆基的这次禅让。

七月二十五日诏书下达后,八月三日,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便正式登基称了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八月三日,这一天,堪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太平公主占据上风;在这之后,太平公主虽然依然占据上风,但败局早已在这一天奠定。

因为在这一天,李隆基披上了一件外衣——皇帝的合法外衣!正是这件合法外衣,最终要了太平公主的命。

磨刀霍霍李隆基登基之后,朝廷的格局跟以往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不过以前他与李旦是太子和皇帝的关系,而现在则是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

按照李旦的规定,太上皇李旦自称朕,发布的命令叫诰,皇帝李隆基自称予,发布的命令叫制。

另外,太上皇李旦每隔五天会在太极殿接见一次群臣,而皇帝李隆基则每天都在武德殿接见群臣,处理国家大事。

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重大刑罚的判定,以及重大国事的决策由太上皇决定,其余则由皇帝决定。

看上去,似乎跟以往没太大的区别。

当然,仅仅是看上去。

实际上,现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以前李隆基是太子,如果私下做动作就属于非法,而现在他是皇帝,你什么时候见过说皇帝非法的呢?有名分,还是没名分,天差地别。

此刻彗星事件已经成为过去,朝中又进入了暂时的平静之中,不过这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不安分的涌流,李隆基和他的死党,正酝酿着一场天崩地裂。

此时在李隆基的身边活跃着一个人,名叫王琚。

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把李隆基引上了与姑姑太平公主彻底决裂之路。

王琚是河内(河南省沁阳市)人,六年前曾经参与过王同皎谋杀武三思的密谋,不想计划被著名诗人宋之问获知而泄密。

结果王同皎死于非命,而王琚从此也开始了逃命的生涯,最后流落到扬州,隐姓埋名,寄身在一个富商的家中,靠写写算算维持生计。

久而久之,富商察觉到此人并非奴仆出身,而是一个有才气的人,爱才心切的他,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琚。

扬州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一直持续到韦皇后倒台,李旦登基,这时王琚才跟富商说了实话:自己本来是要走仕途的,结果卷入谋杀武三思的事件才流落天涯,现在新君登基,他还想到京城寻找机会。

通情达理的富商随即资助了他一些盘缠,王琚便回到长安寻找机会,几经努力,他终于搭上了李隆基这条线,又通过李隆基的关系,谋到了诸暨主簿的职位。

如果是一般人,对于这个职位也就应该满足了,然而王琚终非俗类,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小小的诸暨主簿,自然不能成为他的最终目标。

按照常规,到地方赴任之前,需要向推荐自己的人叩谢,于是王琚按照常规来到了东宫。

不过,很快他就上演了不合常规的一幕。

进了东宫之后,王琚的走路的姿势可谓夸张到了极点:一边晃着膀子,一边抬着鼻孔看天,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

旁边的宦官提醒他说:你注意点,殿下就在里面呢!等得就是这句话!王琚大声回应道:什么殿下?当今天下人只知道太平公主!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王琚眼神差,而是他别有用心,这句话就是王琚的敲门砖。

果然,李隆基马上接见了王琚。

两人一番对话,李隆基的心结逐渐解开了。

原本李隆基也纠结于太平公主和父亲的骨肉亲情,但王琚的一番点拨,让李隆基顿时开了窍:天子之孝,与凡人不一样,当以安祖庙社稷为重。

汉朝时,盖长公主是皇帝刘弗陵的姐姐,从小把刘弗陵抱大,感情不能说不深,可是有罪时照样被诛杀。

天子为江山社稷,不能拘泥于小节!王琚的这番话是致命的,他帮李隆基捅破了亲情的窗户纸,在太平公主还停留在政治斗争的层面时,李隆基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比太平公主多想了一步,而最终他就赢在这一步上。

帮忙捅破窗户纸的王琚随后被留在了李隆基身边,然后不断擢升,先是当正七品的太子司直,后是当正五品的太子中舍人,等李隆基登基之后,又升任为了从三品的中书侍郎。

诸暨主簿是从九品,副股级,中书侍郎是从三品,副部级,王琚用他的经历表明:人在官场,关键还是做对事,跟对人。

与王琚的蠢蠢欲动相类似,李隆基阵营中的一些人也开始动起了心思。

这些人对现状还是不够满意,因为他们知道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是一个权力打了折扣的皇帝。

蠢蠢欲动的人中,有一个人格外扎眼,这个人,就是李隆基的铁杆死党刘幽求。

以刘幽求的资历,他是有资格享受胜利果实的人。

在李隆基登基之后,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同时是宰相之一。

这个位置对于一般人而言已经足够高了,而对于刘幽求而言,进步的空间还很大,眼下他最想当的,是尚书左仆射同时兼中书令。

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有人捷足先登了。

就在刘幽求梦想进步的同时,尚书左仆射和中书令的位置迅速被人占了:出任尚书左仆射的是公主管家窦怀贞,出任中书令的是公主的半个驸马崔湜。

如同饭里吃出一个苍蝇,刘幽求又郁闷了。

郁闷之余,他便动起了心思:看来不铲除太平公主这些人,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

那么就再来一次政变吧!反正已经搞过一次唐隆政变了,再来一次又如何!!随即刘幽求就跟右羽林将军张密谋,准备动用羽林军,再搞一次政变。

两人商议完后,刘幽求让张向李隆基报告: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推荐进位宰相,日夜图谋不轨。

我们如果不早动手,一旦他们起事,太上皇怎能安宁!请速诛之。

臣已与刘幽求定计,只等陛下的命令。

早已过了亲情关的李隆基当即表示同意,政变进入倒计时。

就在李隆基痛下决心准备铲除太平公主一党时,意外发生了。

坏事的,是一张关不严的嘴。

右羽林将军张是个大嘴巴,这个大嘴巴一不小心,就把密谋兵变的计划告诉了侍御史邓光宾,又经过邓光宾的小广播,一传二,二传四,政变就成了保健品广告,地球人都知道了。

李隆基惊了:这都是一帮什么人啊?!事已至此,先下手为强。

于是敏锐的李隆基火速给太上皇上了一道奏疏:父皇,有人想政变!随后,刘幽求、张、邓光宾都被打入了大狱,等待他们的,是茫茫未知的判罚。

经过组织研究,刘幽求被控离间骨肉罪,该当死罪,如果没有人捞他,只怕是逃不了一刀两段的结局了。

幸好,李隆基现在是皇帝,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一番运作,他把刘幽求等三人一起捞了出来,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刘幽求被流放到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张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永安县),邓光宾被流放到绣州(今广西的桂平县),全部是岭南地区,传统的蛮荒之地。

事情到此就算完了吗?不,远远不算完。

在刘幽求流放的路上,有人已经安排好杀手,只等他到封州之后动手。

这背后的黑手,居然是当时的中书令崔湜。

这一回,他准备恩将仇报。

原本在李重福谋反时,崔湜曾经被牵连进去,因为他接受过李重福馈赠的腰带,如果没人出面说情的话,崔湜的一生就到头了。

关键时刻,还是刘幽求和张说替崔湜说了好话,这才为崔湜留了一条小命。

不过刘幽求和张说都没有想到,崔湜就是《农夫和蛇》里的那条蛇,在他苏醒过来之后,就开始狠狠地噬咬当初的救命恩人了。

先遭殃的是张说,他被崔湜伙同太平公主免去了宰相职劼?改为尚书左丞,并发往东都洛阳安置。

现在遭殃的是刘幽求,崔湜想要了他的命。

刘幽求刚一踏上流放之路,崔湜就密令广州都督周利贞,让他在刘幽求到达封州报到之后,将其弄到广州斩草除根。

这周利贞不是一般的狠人,当年敬晖等五王就是死于他之手,现在他把刀擦亮了,只等刘幽求来。

周利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打听才知道,刘幽求已经在桂林住下,不来了。

谁这么大胆,敢私自收留朝廷的流放犯?!收留刘幽求的,乃是桂州都督王晙,他提前知道了崔湜和周利贞的阴谋,因此在刘幽求路过桂林时就把他留了下来,好酒好肉伺候着,就是不放他去封州。

周利贞急了,不断用朝廷公文催促。

崔湜也急了,屡屡向王晙施压,敦促他尽快把刘幽求送到封州。

刘幽求的心里也没底了,他不愿意连累王晙:你对抗正当权的宰相来保护我这个流放犯,恐怕终究不能保全,只会白白连累你。

王晙却不以为然:你犯的又不是连朋友都要跟你绝交的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我如果因为保护你而受到迫害,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还得感谢那个时候山高皇帝远,王晙就这样硬扛着把刘幽求保护了下来。

他们的经历或许正用英语中的谚语:Afrendinneed;afrendindeed!英语就是麻烦,套用成语,五个字:患难见真情!刀兵相向有些路,走了之后,就无法回头。

刘幽求密谋的政变虽然流产,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峙却并没有结束,相反,还愈演愈烈了。

到公元713年六月,李隆基的朝廷中宰相人数达到了七人,分别是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中书令萧至忠、侍中岑羲、检校中书令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象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右散骑常侍魏知古。

七位宰相,前五位均由太平公主推荐,后两位由李隆基推荐,敌我双方之比达到了五比二。

当然陆象先是个特例,虽然他是由太平公主推荐的,但其实不过是太平公主买一赠一的赠品,陪崔湜读书的,因此他并非太平公主的死党。

当窦怀贞、萧至忠等人每天都往太平公主府颠颠跑的时候,他却始终孑然独立。

四位宰相之下,也有很多忠于太平公主的人。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李隆基的朝廷中,忠心于太平公主的官员占了一多半。

如果你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你怎么当?除了头疼,还是头疼。

由于这段历史经过李隆基的干预,因此接下来的记载是真是假,不好下结论。

《资治通鉴》这样写道: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皇帝。

常元楷、李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按照这个记载,太平公主不仅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而且还想秘密毒死李隆基,并且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代理右羽林将军的李慈也投到了太平公主的门下。

这个记载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以太平公主的智商,她应该能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