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旧地重游,他自然是百感交集,感慨之余,就给潞州老百姓发了一个大红包:免除五年内赋税差役。

潞州的老百姓,今夜做梦也会笑。

正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一行抵达了并州,在这里他又给当地送了个红包:在这里设置北都,并州升格为太原府,刺史改称尹。

府在唐朝是高于一般市的,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经过李隆基的这次规划,太原府就跟长安府、洛阳府平级了,都是特别市。

设置完北都,李隆基的心情很好,然而没过多久,一份奏疏就让他陷入到了郁闷当中。

奏疏是弹劾张嘉贞的弟弟张嘉佑的,上奏人指出:张嘉佑在地方任职期间,曾经有贪赃枉法行为。

这道奏疏上奏的时间很要命。

此时正是李隆基巡幸期间,他最担心的就是长安和洛阳的安全。

现在这封奏疏举报左金吾卫将军张嘉佑贪赃枉法,他会怎么想呢?不会少想,只会多想。

于是,张嘉贞的麻烦来了。

张嘉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暗算。

试问,如果不是张说提前安排,怎么会那么巧,偏偏在皇帝外出巡幸时,张嘉佑遭到了弹劾?张嘉贞方寸大乱,他居然在这个时候去找张说商量对策。

鸡找黄鼠狼当保安,老鼠找猫当伴娘。

在张说的指点下,张嘉贞脱去官服,改穿素色的平民衣服,在行宫外等候皇帝的处分。

张嘉贞自己挖坑,然后自己又跳了下去。

如果张嘉贞直接面见李隆基,进行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李隆基的开明,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犯事的是张嘉佑,而不是张嘉贞。

而现在张嘉贞郑重其事地往行宫外一站,事情就没得商量了:即便李隆基想留下张嘉贞,他也得防备朝中百官的悠悠之口。

张嘉贞的宰相生涯就此终结。

开元十一年二月三日,张嘉贞被免去宰相职务,出任幽州刺史。

直到这时,张嘉贞才意识到自己被张说算计了,他恨恨地说道:中书令不是有两个人的编制吗?何苦如此相逼呢?一年后,张嘉贞回京出任户部尚书,与张说在一次宴会上邂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番脏话之后,两大高官伸胳膊撸袖子就要进行近身肉搏,结果还是中间派源乾曜奋力拉住了两人,才避免了一场无限制级搏击。

扳倒张嘉贞,张说计划中的一只雕已经落入袋中,那接下来的一只呢?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在汾阴祭祀后土祠,为天下百姓祈求五谷丰登。

祭祀完毕,张说又笑了。

因为他的另一只雕也落入袋中。

这是一只什么雕呢?这是一只抛砖引玉的雕。

张说把李隆基引到后土祠祭祀,其实是有深意的。

后土祠乃是汉武大帝建立的,刘彻曾经在这里举行过祭祀仪式,这是张说抛的砖。

砖的后面就是玉——汉武大帝曾经去过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不想当厨子的裁缝就不是一个好司机。

——郭德纲不想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就不是一个好皇帝。

——曲昌春如同现在很多孩子的明星梦一样,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一个泰山封禅的梦。

所谓的封禅,《史记》是这样解释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意思就是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

在封建王朝,封禅是首屈一指的大典,其对王朝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当今举办一场奥运会。

同时,封禅也有条件要求的:一、天下太平;二、天降祥瑞。

两者具备一个,才能封禅。

历朝历代前去封禅的皇帝,一般都是因为满足了第一个条件:天下太平。

秦始皇封禅泰山,因为他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因为他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太宗李世民一直有一个封禅梦,不料却经常被国内的突发事件打乱计划,不是因为天灾,就是因为有大臣强烈反对,因此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一梦想。

唐朝第一个举行封禅大典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就其个人能力而言,他是不配与秦始皇和汉武帝相提并论的,可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站在了李世民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张说把李隆基引到了汉武帝建立的后土祠,就是想为促成泰山封禅做一个铺垫。

我们平常人有自己的偶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有偶像。

比如隋炀帝的偶像就是汉武帝,他曾经想模仿汉武帝那样开拓疆土,不料画虎不成反类犬。

李隆基想不想学汉武帝呢?他也想学,他的心中也有一个大国梦。

由此,李隆基封禅泰山的念头呼之欲出,而张说的心也在蠢蠢欲动。

开元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张说的一箭双雕计划收获了初步成功。

在张嘉贞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张说被委任为兼中书令,这就意味着张说已经完全与源乾曜并驾齐驱了。

九个月后,张说作为礼仪大典的总监,全程策划组织了李隆基的长安郊区祭天仪式,算是泰山封禅的一个前奏。

时间走到开元十二年末,封禅泰山的呼声越来越高。

张说第一个呈递奏疏,建议李隆基封禅泰山。

随后,文武百官群起响应,封禅泰山已经群情激昂。

眼看文武百官如此迫切,李隆基终于按捺不住了,决定在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举行封禅,以满足文武百官的强烈要求。

张说兴奋不已,源乾曜却不断摇头,在封禅泰山的问题上,他俩少有地唱起了反调。

张说第一个提出封禅,源乾曜却自始至终表示反对。

两人的意见之所以会大相径庭,主要是性格和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张说是一个诗人,骨子里有浪漫情怀,同时也有追求大场面的冲动基因。

源乾曜通过明经举步入仕途,而张说通过的则是制举。

制举是皇帝不定期进行的考试,考察的是考生的现场反应和实际能力。

张说便是在洛阳参加了由武则天主持的制举考试,于万人对策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不过自唐朝开制举以来,还没有给过考生甲等的先例,因此张说虽说是第一名,却是以乙等的身份进入仕途的。

不过这也够牛的了:一等奖空缺,他是二等奖,这就是不是一等奖的一等奖。

由于这个特殊的经历,使得张说不像源乾曜那样保守,很少囿于以往的经典,导致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源乾曜讲究的是清静无为,与民生息,而封禅大典必定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张说却恰恰认为,为了封禅大典,必要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个追求开天辟地的大场面,一个追求清静无为与民生息,两个追求不一样的宰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矛盾。

从此,源乾曜对张说产生了成见,而春风得意的张说却并不以为意:只要赢得皇帝的支持,别人又能奈我何?!张说的感觉没有错,李隆基对他的恩宠越来越深。

开元十三年四月初,张说将拟定好的封禅大典仪式呈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阅后基本满意,便召集所有参与礼仪制定的官员在集仙殿饮酒。

饮至高兴处,李隆基说道:神仙都是虚幻的,我是不信的,贤人才是治理天下的工具。

今天我跟你们这些贤人一起在这里饮酒,这个殿应该改名叫集贤殿。

掌声四起!借着集贤殿的话题,李隆基再进一步:任命丽正书院五品以上的官员为学士(皇家研究官);六品以下官员为直学士(皇家初级研究官);张说为书院院长,徐坚为副院长。

最后,李隆基还有一个特别任命:张说为大学士(皇家高级研究官)。

满座都是学士和直学士,就张说一个大学士,这是何等的恩宠。

然而,恩宠都到头顶了,张说却坚决推辞了——大学士的帽子太大了,不能戴,也不适合戴。

李隆基不再勉强,戴不戴大学士的帽子是张说的事,而在他的心目中,张说早就是大学士了。

封禅大典一天天临近,张说却一直为一件事而担心不已。

烦恼之余,他找来了兵部郎中裴光庭当树洞,竹筒倒豆子地倾诉了自己的苦恼:皇上将要封禅泰山,可我担心突厥人趁机在边境发动偷袭,是不是应该在边境增派军队?裴光庭听完,回应道:封禅,就是向天地禀告国泰民安。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登上泰山向禀告上天了,此时却在害怕戎狄的偷袭,这可不是国家盛德的做派啊!张说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呢?裴光庭说:四夷之中,突厥最大。

以往他们屡次请求和亲,朝廷都横加阻拦,始终不肯答应,现在就可以在和亲的问题上做做文章。

我们可以派使节到突厥,先答应他们的和亲要求,然后让他们派大臣跟随皇上到泰山封禅,他们一定会欣然从命。

突厥来了,其他戎狄领袖就没有一个敢不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偃旗息鼓,高枕无忧了。

张说一听,顿时兴奋地说:高!我怎么就没想出这么好的点子!随后,张说便把计划上奏给李隆基,立即得到了批准。

经过精心的物色,张说选中了中书直省袁振,将其提拔为摄鸿胪卿(代理藩属事务部部长),担任此次和亲的大使。

从这个安排来看,张说和李隆基对与突厥和亲这件事儿是没有诚意的,不然也不会让袁振这样的小角色出使。

袁振此时的身份是中书省直,说白了就是从别的部门暂时调到中书省工作的,类似于现在的挂职干部。

现在张说火线提拔一个挂职干部,让他出使突厥,目的只有一个:忽悠,而且不准备兑现。

一旦将来突厥人追究起来,就可以一推二六五:那是一个代理鸿胪卿,不作数的。

真够坏的!火线提拔的袁振没有辜负张说的信任,在进入突厥可汗的大帐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忽悠。

突厥人先起了话头:吐蕃,狗杂种而已;奚、契丹本来都是我们的奴隶。

连他们都娶到了唐朝公主,我们突厥人前后多次求婚却都没有得到批准,为什么啊?当然,我们知道嫁入吐蕃、奚的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女儿,可问题是现在没人计较公主的真假!我们屡次请求都没有得到批准,弄得我们在他们面前很没面子!突厥人说完,代理鸿胪卿袁振拍起了胸脯:没问题,你们就放心吧,包在我身上,回去后我就向皇帝奏报,一定让你们娶到大唐公主!突厥人心眼实,不知道娶公主这件事也能打白条。

顿时,突厥可汗心花怒放——这下终于可以在吐蕃人面前抬起头啦!当袁振提出让突厥大臣随行到泰山封禅时,突厥可汗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并当场指定重臣阿史德颉利发出使唐朝,随同参加封禅大典。

万事齐备,只差出发!开元十三年十月十一日,李隆基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在他的身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四方蛮夷酋长,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向泰山进发了。

每次停下休息,方圆数十里顿时陷入人山马海,负责补充给养的队伍,绵延达数百里。

由此可见,封禅真是盛世才能干的事,如果兵荒马乱、积贫积弱,连最起码的排场都摆不起,就别提封禅了。

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六日,李隆基抵达泰山脚下,换上御马,准备登山。

登山之前,李隆基做了如下安排:随从官员一律留在山谷口,宰相及祭祀相关官员跟随皇帝登山,随行部队在山下警戒(队伍绵延一百余里)。

待人马安排好后,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