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户口,也就不再承担任何国家赋税。

与黑户相对应,土地中也大量存在着黑地的情况。

这些黑地多数是新开荒出来的,但政府没有登记在册,这部分土地的赋税也因此白白流失了。

宇文融看到了这些现状,便向李隆基提出了解决办法:各州县逃亡的户口,一百天内允许回原籍自首,或者在现在所在地登记注册,或者由官府遣返回乼?一切凭本人自愿。

过期不自首的,就由官府开始检查,一旦查出,发配边疆,官府和私人有包庇的,同罪!这一政策,正中李隆基的下怀,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之后,李隆基委任宇文融为清查户口总监,全权负责清查逃逸户口和没有登记在册的土地。

宇文融的机会来了。

经过清查,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查出大批逃逸户口和没有登记在册的土地,整顿初见成效。

宇文融的官职也随着这次整顿水涨船高,由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升任从六品的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尝到甜头的宇文融并没有就此止步,很快他又向李隆基提出建议:设置劝农判官(农业发展执行官)十人,这十人同时代理御史,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深入整顿。

李隆基再次批准。

宇文融这个建议很有杀伤力,他力主设立的十个劝农判官,相当于朝廷派出的钦差,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权力却很大。

除此之外,他们还代理御史,随时有弹劾地方官员的权力。

后者很要命,因为是官都怕弹劾。

整顿行动迅速在全国铺开,开始时还比较正常,甚至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因为这次整顿行动还有一个优惠条件:凡是新增加的户口,免除六年的赋税,只需要另外交一种很优惠的税。

两相对比,新增户得到了实惠,欢欣不已。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味了。

由于劝农判官到地方后都想立功,都想在自己所在的片区出成绩,因此对地方官员的要求就格外严格,甚至制定了相应的指标。

地方官员一方面害怕弹劾,一方面也想出政绩,因此对老百姓的催逼便越来越严,发展到最后,就开始你追我赶地弄虚作假起来了:把原来已经登记在册的户口改头换面一下,就摇身一变成了新增户口;原来已经登记在册的土地也如法炮制,一下子就多出了不少新增土地。

这下数字好看了,而老百姓的负担却加重了,原来的一份赋税变成了两份——一份旧的,一份新的。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政绩工程害死人。

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断努力,成果十分显著:全国共新增户口八十余万,新增田地也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定的水分)。

到年底,仅新增户口缴纳的赋税就达到了数百万串钱,沉甸甸的数字打动了李隆基。

李隆基再一次升了宇文融的官,将他由兵部员外郎擢升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

到这时,张说对宇文融这个政治新贵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因为在这次整顿过程中,中书省被晾一边了。

宇文融命令各地官员:相关事务要先行报告给劝农判官,然后再报告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各部门也需要等宇文融裁决之后,再进行裁决。

如此一来,宇文融的工作班子就与张说的中书省发生了权力交叉,而且还占据了上风,这让张说非常不爽。

不爽归不爽,张说还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宇文融此次为国库创收,让大老板李隆基感觉十分地爽,风头正劲。

于是张说只能暂时收起不满,心不甘情不愿地配合宇文融的工作。

户口和土地整顿活动终于结束了,张说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之后与宇文融再也不会有交集了。

然而,他不想与宇文融有交集,宇文融却想跟他有交集。

很快,升任御史中丞的宇文融就给李隆基又上了一道奏疏:近来有人反应官员选拔不够公平,建议将待选拔的官员分为十个部分,不经过吏部,改由其他部门十个官员主箼?皇上最后亲自定夺。

这道奏疏极具杀伤力。

如果按照宇文融的建议,将待选官员分成十个部分,而将吏部排除在外,那么吏部将颜面无存,张说这个宰相同样颜面无存,因为按照惯例,他这个宰相在任命官员方面是有话语权的。

按照这个建议,全没了!要命的是,李隆基居然同意了,随即便委任礼部尚书苏珽等十人负责此次选拔,张说以及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全部靠边站。

张说对宇文融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宇文融,你也太猖狂了!张说开始反击,对所谓的分十个部分选拔官员提出反对,和宇文融直接交上火了,双方的梁子彻底结下了。

在张说之后,太子左庶子吴兢也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陛下受人蒙蔽听受谗言,不相信有关部门的官员,这可不是高居上位开诚布公的正道。

昔日陈平、邴吉身为汉朝宰相不知道钱谷之数,不直接过问打架杀人的凶案;况且大唐万乘之君,怎么能直接过问官员选拔的小事呢?对于选拔官员的事,还是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吏部),并且停止由十人负责选拔的现状。

奏疏上去之后,李隆基回心转意,虽然没有立刻叫停此事,但还是决定从明年起,恢复原来的选拔制度。

这样,宇文融的建议只实行了一年就寿终正寝了,害得他白激动了一场。

此番较量下来,张说又占据了优势,习以为常的优势。

习以为常的优势总是容易让人麻痹,张说就被自己的优势麻痹了,他没把宇文融放在眼里,而宇文融却把他放在了心里。

毛主席说,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张说做到了前者,却没有做到后者。

张说罢相时间进入开元十四年,张说在自我感觉良好中前行,同时也在危机四伏中前行,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张说依然延续着自己的做派,一静一动,截然不同。

安静时,他独立思考,手里拿着别人送给他的两颗珠子。

这两颗珠子绀色有光,名曰记事珠,张说有什么事情想不起来时,就用手拨弄这两颗珠子,马上就会心神开悟,大事小事都涌上脑海,历历在目,一无所忘。

凭借这两颗珠子,张说的记忆力非常好,事事用心。

躁动时,他与安静时完全是两个做派。

一旦下属官员汇报工作时不对张说的脾气,他就会发火骂人,毫不留情面,直到把对方骂得无地自容他才罢休。

于是众人对他有如此评价:张公之言,毒于极刑!这其中,被骂的最多的就是政治新贵宇文融。

张说一看不惯他的为人,二看不惯他越来越红,因此对他能打则打,能压则压,在张说的面前,宇文融很难得到好脸。

骂完宇文融,张说舒坦了,而在一边旁观的中书舍人张九龄却紧张了起来,他对张说说:宇文融正在承受皇上的恩宠,他本人又巧言善辩,您不得不防啊!张说不以为然,说道:那些鼠辈能成什么事啊!久在上位的人就是容易麻痹,张说从门缝里看宇文融,把他看扁了。

张说确实小看了宇文融,在他放松警惕的同时,宇文融力图扳倒张说的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宇文融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帮手。

此人后来成为了唐朝的著名奸相,名字叫李林甫。

李林甫,大有来头,他的曾祖是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论辈分他比当今皇帝李隆基还高一辈。

按照《三国演义》里刘备的自抬身价,他可是当今皇帝名副其实的叔叔,别人得喊他一声李皇叔。

刘备自卖自夸也就罢了,李林甫却是不敢的——给当今的皇帝当叔叔,再借他的一个胆吧!自古以来,皇帝的亲戚都是单向的,而不是平常人的双向:如果皇帝给你面子,承认你这个亲戚,那你是皇亲;如果皇帝不给你面子,你就只能当这个亲戚关系不存在了。

像刘备那样跟皇上还没见过面就自封为皇叔的,一般情况下就离死不远了。

李林甫不敢摆皇叔的谱,而是老老实实地从基层干起,第一份工作是千牛直长,也就是宫廷侍卫。

这个职位,是朝廷给贵族子弟预留的,李林甫就凭借祖上的恩荫混了进去。

千牛直长这样的职位对于一般人来说也算不错了,但对李林甫而言,还远远不够。

幸好,他还有一门高亲——他的舅舅是当时正得宠的楚国公姜皎。

因为李林甫擅长音律,姜皎很是喜爱,在他的提携下,开元初年,李林甫就当上了正五品的太子中允。

很快李林甫就发现,仅靠姜皎一条线是不够的,他需要两条腿走路,于是他开动脑筋,迅速地傍上了源乾曜这条线。

李林甫明确职业规划的方向,靠的是人力资源整合。

他的舅舅是姜皎,姜皎的妹夫叫源光乘,而源光乘正是源乾曜的侄孙(侄子的儿子),关系链条如下:李林甫——姜皎(李林甫的舅舅)——源光乘(姜皎的妹夫、源乾曜的侄孙)——源乾曜。

经过这样一番串联,李林甫就傍上了源乾曜。

源乾曜对他印象不错,这就给李林甫留下了上升的空间。

不久,李林甫开始向源乾曜提要求,不过他没有伸手,而是委托源乾曜的儿子源洁开口的。

源洁对源乾曜说:李林甫想当司门郎中。

司门郎中属于刑部的从五品官员,掌管天下诸门及关口出入往来之籍赋,有点现代边防检查的意思。

源乾曜一听便摇头了,他说:郎官对品行、才能、声望都有很高的要求,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郎官的材料?从五品的司门郎中没有当上,不过源乾曜还是给了李林甫一个补偿,将他擢升为正四品的太子谕德。

这是个闲职,主要负责给太子进谏。

闲职归闲职,李林甫的行政级别却上来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李林甫转任国子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

他这个国子司业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是从四品,他却是正四品。

这时李林甫又开始转动脑筋,在满朝官员中寻找新的大树,经过一番逡巡,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政治新贵宇文融身上,这个人或许能成为自己的新靠山。

朝中没有多少根基的宇文融,此时也需要李林甫这样的得力帮手。

双方各取所需,于是李林甫火速地靠了上去,而宇文融也立即张开了怀抱。

经过宇文融的推荐,李林甫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在这里交代一下,当时的御史中丞编制就两个人——李林甫和宇文融各占一个。

当宇文融和李林甫结成联盟时,这两颗炸弹已经具备了超强的威力。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副职,上面还有一个御史大夫。

御史台主管风纪,通俗地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检委,其威力之大,不难想象。

从此以后,宇文融和李林甫就开始寻找机会,一心要把张说打落马下。

开元十四年二月七日、八日,李隆基连续发布了两项人事任命:任命崔日知为左羽林将军;任命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宇文融和李林甫从这个任命中看到了机会。

不就是两次人事任命吗?有什么机会可言。

实际上,这两项看似平常的人事任命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曲折。

本来李隆基准备重用崔隐甫,就将从河南尹(洛阳特别市市长)的位置上调进了京城。

而张说却觉得崔隐甫学识浅薄不堪大任,便准备安排他出任金吾卫大将军。

与此同时,张说又推荐了一个人选——殿中侍御史崔日知,准备将他委任为御史大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