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军必定四散崩溃!”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完,李建成当即附和赞成,在这一点上,兄弟俩的看法是一致的。

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后来的发展看,李世民的分析句句在理,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然而这个军事天才的话并没有得到李渊的认可,李渊听从了老搭档裴寂的话,下令左翼大军先行返回,右翼大军伺机回撤。

当天夜里,左翼大军开拔,而李世民却依然不死心。他又来到了李渊的大帐前,试图说服李渊回心转意,而侍卫通报,李渊已经睡下了,明天一早再来吧!

悲愤的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围着大帐团团转,最后忍不住放声大哭,这一哭就惊动了本来就没睡着的李渊。

听到儿子痛哭,李渊让人把李世民叫进了大帐内,父子之间又一次讨论撤军的问题。李世民痛心疾首地跪在李渊面前,激动地对李渊说:“我们的大军为大义起事,进攻一定获胜,后退一定失败。一旦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追击,太原周围忠于隋室的兵马堵截,我们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看着痛哭流涕的李世民,李渊在心中紧张地盘算着。原本撤军是为了求稳,现在看来撤军不会稳,反而会更险。一旦全军崩溃,李氏全族可就等着灭族了。此时李渊突然想到了四年前的杨玄感,杨玄感起义初期如火如荼,后期却一味求稳,最后导致灭族。看来起义这种事情只能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想要寻求稳妥,反而可能死得更快!

罢!罢!罢!眼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李渊上前扶起正在痛哭的李世民:“事情成败都在你了,我不多说什么了,听你的!”

当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快马加鞭,追回已经后撤的左翼大军,全军统一思想,有进无退,为了正义的拥护隋朝的大业坚持到底。

七月二十八日,从太原运来的粮食到了,全军摆脱了缺粮的困扰,而太原基地也安然无恙,自此吃饱了饭的李渊大军上下再也不提回撤的事了,这也就验证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要当五品老头

连绵的大雨一直下了十几天,到八月一日时雨终于停了,天终于放晴了。看着雨后的彩虹,李渊在心里念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雨停后的第二天,李渊下令在阳光下曝晒铠甲、军械、武器、衣服,总之能晒的一起都晒了,有风湿病的顺便晒晒也行。

八月三日,曝晒完武器和衣服,李渊开始进兵,从贾胡堡沿着东南山麓小路一直就到了霍邑城下。在霍邑城内正驻扎着一只拦路虎,这只拦路虎的名字叫宋老生,不过在李渊看来,宋老生其实是只纸老虎。

在长达半个多月的雨天中,处于有利地形的宋老生居然一直没有出战,甚至连次象征性的骚扰都没有,在李渊看来,这就是纸老虎,只敢在原地吓唬人,却从来不敢主动出击。

怀着对宋老生的蔑视,李渊到了霍邑城下,此时的他又产生了一个疑虑:如果纸老虎宋老生坚守不出战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李渊的担忧,李建成和李世民却不以为然:“这个很容易,我们先用单薄的兵力引诱他出战,宋老生有勇无谋肯定会出战。假如他不出战,我们就在城下散布谣言,就说宋老生准备跟我们私通,到时宋老生怕被同僚弹劾也会出战。总之这个纸老虎一定会出来送死!”

听着儿子们的话,李渊觉得很有道理,宋老生这个纸老虎确实没有头脑,儿子们的方法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几十名骑兵到了霍邑城下,指着霍邑城大骂。刚开始他们准备骂宋老生的祖宗十八代,结果刚骂了两代,宋老生就受不了了,一声令下,三万兵马从东门和南门呼啸而出,凶神恶煞地向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几十名骑兵冲了过来。

完成了诱敌出战的任务,李建成和李世民飞奔回了大营,此时李渊的后续人马陆续抵达,是先交战还是先吃饭成了一个问题。李渊主张全军先吃饭,吃饱饭才有力气战,而李世民却坚持机不可失,一旦先吃饭,宋老生可能就变卦回城了。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下令先交战,后吃饭,打胜了,请大家吃大餐。此言一出,大营内欢声雷动:“吃大餐,吃大餐!”士气就这样被激励了起来。

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基本是一比一,而且战斗力基本差不多,因为原本都是隋军的战斗序列。

双方开战之后,李渊方面有些吃紧,毕竟他们是远道而来,又在雨中驻扎了将近二十天,而宋老生的部队则是休整多时,体能上明显占优。在宋老生部队的冲击下,李渊和李建成稍向后退,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时,李世民赶过来增援,直扑宋老生的阵地,从背后攻击。

随同他一起来的是鹰扬指挥官段志玄,两个人冲在前面为士兵们做示范。李世民先后砍卷了两把刀,身上全是血,开始段志玄还以为李世民受了伤,劝李世民撤退,而李世民摇摇头,甩甩刀上的血:“放心吧,这都不是我的血,我跟他们血型都不一样!”

得,领导说接着砍,就接着砍。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李世民和段志玄还会不知疲倦地砍下去,只不过即使他们砍到抽筋也未必能取胜,因为三万多隋军,要砍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就在李世民已经累得抬不起手臂时,李渊阵营中有个聪明的家伙歇斯底里地大喊了一句:“已经活捉宋老生了!”一声大喊之后,整个战场陷入了瞬间的沉静,而瞬间沉静之后,战场又如同砸了锅,所有的人都在奔跑。三万隋军在前面跑,三万义军在后面追,仗已经没法打了,隋军的信心已经崩溃。

被人造谣的宋老生此时正在阵中,一看兵败如山倒,已经无法控制了。本来宋老生还想站到高处大喊一声:“我在这儿呢,刚才那人是在造谣。”可转念一想,李渊可是神射手,一旦自己登高一呼,那肯定就成了他的肉靶子,想想还是算了吧,跑吧,逃命要紧。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隋军崩溃之后,李渊的军队直扑城门,反应敏捷的城内守军在这危急的时刻马上关闭了城门。就在城上守军暗自庆幸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大事不好,原来主将宋老生还活着,而且就在城门之外。

就在城内守军还在犹豫开不开城门时,宋老生极其低调地下了战马,跳入护城壕沟,只要过了壕沟,城下面扔下一条绳索,他就算虎口脱险了。这个环节他很熟悉,成竹在胸。

宋老生百般算计还是漏算了一步,他没有想到他的背后有人,而且这个人的速度比他快。

就在宋老生已经跃上壕沟寻找绳索时,比他速度还快的刘弘基已经赶了上来,宋老生还在东张西望时,刘弘基不打招呼,一刀砍了下来。宋老生寻觅了半天没有找到绳索,却等来了兜头一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总是那么大呢?

宋老生死了,以头为证,城内外的隋军都吓破了胆,而李渊的大军却砸了锅,山呼海啸地叫喊:“吃大餐,吃大餐!”

李渊帅旗一指:“攻城!攻下此城,城内吃大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饥之下必有饿鬼,饥肠辘辘的义军士兵开始攻城,在他们眼里,城上的隋军就是他们的包子。尽管没有攻城工具,然而这也没有难住想吃饭的义军,够不着城墙就拼命地跳,再不够高就搭人梯,几轮反复之后,霍邑城终于攻下了,饥饿的义军终于吃到了梦想中的大餐。

攻进了霍邑城,李渊开始论功行赏,当场兑现。当时有人提出士兵中有人以前的身份是奴仆,这些人是不是就不用赏了呢?听了这个提议,李渊当场大发雷霆:“什么话!冲锋陷阵的时候飞石和流箭齐下,石头和箭头认识你是奴仆还是贵族吗?”一句话把全军说得眼泪汪汪的:“还是李大人知道尊重人啊!”



李渊的此举比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导都强百倍,现在有些单位,员工明明干着同样的活,身份却分三六九等,跟人家李渊比,这些领导是干吗吃的!



赏完自己人,李渊开始重复西河郡的故事。什么故事,就是滥封的故事。

在霍邑城内,李渊又任命了一大批五品老头,大批青年才俊揣着李渊的白条走上了领导岗位,另外一大批青年才俊则加入了李渊的义军。而成为俘虏的隋军也得到了宽大处理,想要参加义军的,欢迎;家在关中想要回家的,欢送,临走还给个五品散官的白杼?回到关中即使是种田,你也是五品农民了!

可以说霍邑的故事完全复制了西河郡的故事,然而效果却非常好,无论是西河郡还是霍邑都在称颂李渊的恩德,而那些还没有得到滥封的郡则产生了期待:什么时候李渊到我们这里呢?什么时候我也能当个五品老头呢?

一边是粮食,一边是婚姻

就在李渊不停攻城略地的同时,李密也没有闲着,也在不停地招降纳叛。这一年九月五日武阳郡(河北省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投降李密,被任命为上柱国,封武阳公。

按照一般的程序,元宝藏让自己的宾客给李密写了一封感谢俼?这封信写得洋洋洒洒,很有文采,让李密看得如痴如醉,李密索性写了一封信:“老元啊,把帮你写这封信的这个人给我吧!”

既然领导喜欢,那就拿去吧,元宝藏火速安排这位宾客到李密的总部报到。报到之后,这个宾客迅速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事(总记录官),一天之内从一个蹭饭吃的宾客变成了李密跟前的红人,看来这个宾客实在不简单。

这个宾客确实不简单,在唐朝声名显赫,在后世影响深远,这个宾客就是唐太宗的那面镜子——乡巴佬魏征。

魏征这个人从小丧父,家中贫寒却喜欢读书,虽然胸怀大志,却被周围的人当成怪人,主要是他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也不在乎,成天都琢磨一些奇怪的东西,而且丝毫不管别人怎么看。本着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他早年间还当过道士,后来觉得当道士没前途,这才又出来混了个差使,给元宝藏当宾客,负责文书工作,平常为元宝藏整理整理文件,写写信。结果给李密写的那封感谢信让李密看中了他的文采,从此小文书魏征就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应该说李密这个人还是很有眼光,比如说他能从一封感谢信中挖掘出魏征;然而李密又是没有眼光的,日后魏征为李密设计了“守株待兔、以逸待劳”的计策,结果李密没有采纳反而贸然出击,最终输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密在魏征面前就是半个瞎子,一只眼睛读懂了魏征的文采,另一只眼睛却无视魏征的良策。

收编完魏征,半个瞎子李密又在打黎阳仓的主意,而为他提出这个策略的,正是徐世勣。

在徐世勣看来,黎阳仓是比洛口仓更大的粮仓,也是更大的争夺天下的资本,因此主张李密夺取黎阳仓,只要有了黎阳仓,兵就会越来越多,势力就会越来越大。

听完徐世勣的提议,李密在心中飞速地盘算了一下,决定马上执行“黎阳仓计划”。李密派徐世勣率领五千人马,自河南阳原县西南的原武镇渡过黄河,会同元宝藏等共同攻击黎阳仓,结果稍遇抵抗,轻松攻克。也难怪,一个国家储备粮仓库哪能经得住上万人的攻击?

攻克黎阳仓之后,李密的人马马上据守设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