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唐-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清不知道的是,他在文水县已经出名了。




 第十一章 神童光环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某一大户人家的深闺怨女摇着蒲扇,漫步在林荫间不断吟诵。
  同样一首诗,在当晚的某士族大爷们的晚宴上,众人也在不断吟唱。
  依旧是同一首诗,某一个略晓音律的才子想为这首诗配上乐曲。
  同样的一首诗,让某一位夫子,不断琢磨,决定要好好培养武清这个神童。
  第四日,武清结束了枯燥而兴奋的试验,他带着武大娘的期望,再次走进了县学。
  一进门,便感受到不一样的目光,老远就有学子点头拱手以示尊敬。武清大感奇怪,这些人到底怎么呢?
  “武清兄!”一个二十左右的学子拱了拱手,而后出门而去。
  沿着那青砖铺成的小道,朝着书香苑走去,一路惹来无数崇敬的目光。
  武清心中不由得感叹,一首诗都能让这些才子们对咱家另眼相看,要是再抄袭几篇华丽文章的话,那不是要让人崇拜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看来以后这种剽窃前辈们的文化成果的事情少做为妙。
  “武清兄,请这边坐!”
  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白净书生,从衣着上看,绝对属于世家公子的类型。
  武清拱手表示感谢,便在这个学子旁边坐了下来,而后问道:“
  敢问兄台今日可有什么喜事?”
  白净书生笑道:“在下吴用,武清兄这厢有礼了。”
  这个时代的文人就是礼数多,武清腹诽了句还好不是北宋末年,不然还以为梁山好汉呢,他只好拱了下手,说道:“有礼了。”
  “武清兄前日一首七言,让整个文水县的才子佳人都汗颜啊。想必过不了几日,便会流传整个太原府,甚至说不定还会留传到京师啊。”白面书上眼中露出向往之色,更有羡慕崇敬之目光。
  武清如今虽不到七岁,但从他的眼神中,让人看到的是一种深邃,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天赋。而这种深邃,是一名智者所拥有的独特的特征。
  羡慕嫉妒恨?没办法啊,谁让自己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呢。武清的眼神更加深邃,那透出的智慧之光,一下子让这个十六岁左右的白净书生有些局促不安。
  吴用低声说道:“武清兄弟,你以后可要小心张文静,他可是叫嚣着要对付你呢,听说当晚回家后,虐打了他的小妾呢。”
  居然还有这种事情,看来大唐人并非都是豁达之人,武清谢道:“多谢学长提醒,在下记住了。”
  不多时,又来了几个年纪不是很大的学子,跟武清套了近乎,而且就那首诗的创作灵感做了一些交流。要不是王夫子来授课,武清觉得就是交流一天也不会完。
  看着王夫子看向自己的眼神,武清菊花骤然一紧,这老家伙可别有恋童的癖好啊。
  好在王夫子还是一位比较称职的教授,在考校了武清一些关于音韵的基础知识后,满意地继续讲解《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中午散学回到家中,武清急忙跑到后院作坊。这是一件临时腾出的厢房,反正房子比较多,无所谓一间作坊。
  “娘,今天可是一个大热天,该准备的准备好了吗?”武清还没有进门,便大喊了起来。
  武大娘很快从作坊里出来,笑着道:“儿啊,就等你了。”
  武清接过武大娘递过的手帕,擦完额头汗水,就直奔作坊里的操作台,而后看到已经收拾停当,也不看那被白叠布包裹的保温木箱里的冰棍,准备抱起放在已经改装过的双轮推车上,结果木箱纹丝不动,武清脸一红,自己还以为是三十岁呢,武大娘笑着走过来,很快两个人便抬着保温箱放在了推车上。
  至于这个推车,是武清完全模仿后世那小摊贩的推车,在一辆简化的双木轮平板车前加了一个支架,便于停放,而且也不会担心翻车。其实跟独轮车有些相似,只是更加稳定罢了。
  武清对于大唐帝国的商业很是失望,这么一个大帝国,商业说句不客气的话,真的不怎么样。当然这跟这个时代重农轻商有关,还有这个时代对于商人那是极为鄙视,却又极为羡慕。很多大臣王公都知道商业很重要,但他们碍于面子,碍于世代以来那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得不摒弃商人的同时,却暗地里勾结商人,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牟取暴利。
  不过,大唐帝国重视农业,不是说对经商没有限制,而且对于商人是征收的是重税。好在对征收对象也是有规定,比如像武清这样的流动小贩就不在征收范围之内,只有当商人有了固定地点有了固定的商铺才会按货物征收税务。
  武清和武大娘推着车走出了家门,走在了大街上。武大娘有些难为情,只顾推着车。武清也知道对武大娘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又甜又冰的冰棍咯,两文钱一支哦!”
  两文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很容易接受的价钱,这是武清这几日里闲暇之余到市集考察的结果,市集上的货物,有贵贱,一般的地摊货不超过百文,大多在五十文之下,像两文钱的小东西就比较多,比如一个馒头(这个时代叫饼,基本上很多面食都叫什么饼,当然,馒头一词已经在三国蜀汉时期出现了,反正就是叫法不一,甚至把包子都叫馒头的也有,实际上比较混乱)才一文钱,一个鬼脸面具也不过五文钱等等,所以冰棍最后定价两文钱。
  武清已经开始用他的大嗓门喊开了,一时间行人纷纷看向了这一对母子。
  “香甜可口的冰棍哦,消渴解乏的冰棍哦,两文钱一支!”
  随着不断地吆喝,围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武清喊得更起劲,武大娘的头垂得也越低了。
  “便宜又可口的冰棒喽,两文钱一支哦。”
  武清坐在平板车上,手中拿着一支加了糖水的冰棍,有些棕色。这个时期工艺有限,还没有白糖,所以加了糖水的冰棒就有了这种颜色。武清看着围观的百姓,不理会他们议论纷纷,咬了口冰棒,然后咀嚼下肚,大呼痛快。
  一个小朋友已经受不了刺激,眼巴巴地望着武清手中的冰棍。武清笑了笑,问道:“小子,你叫什么名字?”
  “我就狗蛋。”小朋友大声说道,并露出了几颗大门牙,而后吞了下口水。
  武清说道:“这个送给你!”
  狗蛋小朋友毫不客气,接过冰棍,而后伸出舌头舔舐了下,眼中露出喜色。
  武清看到这小朋友一点也没表示,灵机一动,想到后世那些推销产品的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于是便问道:“狗蛋小朋友,好不好吃呢?”
  “好吃!”
  “恩,既然好吃,来,站上来,大声地告诉其他小朋友,冰棒真好吃!”武清厚颜无耻地说道。
  狗蛋非常听话,一边舔着冰棒,一边大声地喊着,“冰棒真好吃!”
  恰在此时,有一个大汉推开人群,声如雷霆,吼道:“这里到底有什么新鲜玩意儿,让某家看看!”




 第十二章 大唐游侠儿

  一个满脸络腮胡袒胸露乳的大汉挤了进来,武清一惊,差点吓到,好家伙,古铜色的肌肉,一块一块的,更让武清羡慕的是那结实的胸膛上有一簇巴掌大小的胸毛,这是一个猛人!
  “是何玩意儿,让某先尝尝!”大汉说着话,一双蒲扇大的手已经揭开了白叠布裹着的木箱子。
  一阵白雾迅速喷出,大汉吓了一跳,以为是暗器,头一偏,感觉又没什么,才作罢。
  武清急忙说道:“且慢!”而后赶紧合上盖子,防止冷气外流。
  “小家伙,你这里到底是何物,为何不让某家取来瞧瞧。”大汉是直脾气,一双环眼瞪着武清。
  武清也被这一瞪,弄得心里发毛,急忙说道:“你要吃,且拿钱来,也不过两文钱,你便要强取吗?”
  大汉一听,也不理会,直接扔出一吊钱,武清眼睛一扫,足足五百文,这要买二百五十根冰棍了。没想到这汉子倒是一个爽快人。武清哪里知道,这汉子乃是太原府有名的游侠,平时为人仗义疏财,路过文水县,不想遇到了武清母子出来卖冰棍。脸上虽凶恶,但他能看得出武清母子生活一定不好,孤儿寡母想来生活艰难,却又自食其力,这是很难得的事情,于是直接扔出五百文,也不管够还是不够。
  扔完了钱,汉子再也不理会武清,便打开箱子,取出了各种颜色的冰棒,大汉对这新鲜玩意儿大为喜欢,大嘴一张,便开吃起来,他像嚼豆子一般,吃了一个,大皱眉头。武清知道这是冰到脑子了。
  “里面只有五十支,只要一百文,这还有四百文找补你的。你也别吃太快了,不然冰到你脑仁了。”武清把四百文还给大汉。
  大汉大呼一声,说道:“真他娘地痛快,剩下四百文,就当某家的定钱,某家要在这文水游览几日,你便多做些预备好了。”
  武清大喜,收了起来,而后递给了武大娘,武大娘这个时候也豁出去了,抬起了头,脸上虽然有些难为情,但为了儿子,她什么都愿意。
  大汉取出冰棒递给眼巴巴望着的几个孩童,说道:“今日某家大发善心,让你们几个小童吃上这新鲜玩意儿。”
  一时间,一百根冰棍也被散得只剩下几支。
  武清不禁对这大汉的人品大为佩服,问道:“真英雄也,敢问大叔,你在何处落脚,好叫我做了冰棍送去。”
  大汉一愣,本想只是施舍给这母子的,不想这小子还有些骨气,当下便说道:“我便正要往悦来客栈投宿,你若有空便送来,我却不一定在,你若没空,就且记下,他日你富有了还我便是。”
  大汉说完,长笑着扬长而去。
  忽然,武清内心深处某个神经动了下,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大唐游侠?如此英雄,如此豪迈,我心向往之!
  “大叔,可愿告知晚辈名号?”
  武清大声呼喊,而大汉早已没了踪影。
  时间进入六月之后,蜀中、关内大旱,河北道诸州连降大雨出现洪涝灾害,百万百姓受灾。朝廷令各州县开义仓赈灾,但依旧不能阻止饥荒的发生,很多百姓开始逃难,河东道也受到了影响,前来逃难者无数。
  武清看着大街上衣不蔽体的百姓,面容枯黄,等待救济,心里很沉重,这是大唐帝国的百姓吗?这就是那个古代繁华强盛的帝国吗?他不知道的是近十年来大唐帝国灾害不断,义仓里的粮食消耗地也差不多了,再加上一些贪墨和损耗,所以便造成了大量受灾百姓逃离故土,寻找生机。
  武清虽有心救助这些人,奈何家中存米也不多,中午散学后便去了米市,看看能不能买一些,发发善心。顺便搭个粥篷,赚些声望,对自己以后生意也有好处不是。
  来到张氏米行,看到标价,最便宜的粟米都要五十文,更不要说大米竟然标价七十文。武清心中很愤怒,这些奸商,发国难财,也怪不得商人在这个时代的地位低,这样的奸商,谁人不骂谁人不恨?活该地位低下,活该最后养肥了被官府宰杀。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武清很清楚,士族和庶族如果没有庞大的经济来源,如何支撑起家族的开销都是问题,如果只是掌握大量土地,靠土地里出产的东西是肯定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