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功高权重-第8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地企业的兴起,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性能还是成本都占优势,龙江省的产品没有了竞争力,开始出现滞销,特别是南方省份几乎不再采购这里的产品,企业的效益自然一步步下滑。
    虽然这些大型企业也采取了自救,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跟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购买他们的技术,但成效并不大,生产的产品与南方企业相比依然没有优势。尤其是南方类似的企业他们几乎都是新建的企业,都是轻装上阵,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推销模式都比这些企业灵活得多。就是质量相同,价格相差不大,客户还是愿意采购南方企业的,对这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不屑一顾。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的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包袱太重,里面的工人太多,特别是退休工人成了这些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都要花在人工工资上,花在工人待遇上。用到生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资金自然就少了,更加无法与南方的企业进行竞争,以此进入了一个怪圈,导致这里的企业一天天窘迫,企业一天天萎缩,越发就没有资金开发新产品了,获得的利润就更好了。
    他们这些大型企业之所以有这么多工人,除了历史原因外,解放前这里就是重工业基地,这里就汇集了大量的工人。解放后,我们国家更加注重这个与苏联联系的桥头堡,加上当时的口号是人多力量大,工厂的工人越多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也导致了工厂大量招收工人进厂,加上当时效益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担心没有人买,所以工人越来越多,相关配套的学校、家属工厂、商店、医院、食堂等等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企业的负担。”
    对于这些情况,郭拙诚自然是清楚的,前世的时候他当县长、当市长不就是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国企的脱困上吗?虽然真正脱困的国企没有几家,有的破产,有的被收购,有的被兼并,有的被分化,有的要死不活地留着一口气……
    当然也有焕发第二春重新生机勃勃的,但这种企业不多,很多时候关键在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有想法、有魄力,找到了合适的产品,这种企业才能起死回生。
    现在听了虞罡秋的话,郭拙诚心里在快速地想着办法,快速地思考对策。他可不想父亲高升到龙江省后不但没有创造辉煌反而走麦城,那还不如不去。当然,即使他在龙江省走麦城,按照现在官员只升不降的惯例,父亲是不可能被降职甚至撤职的,最多是被平调到一个空闲的部门,但这对父亲是一个打击,对郭拙诚也是一个打击。
    如果能把龙江省的国企改革好了,成了几个重工业省份的标杆,那就是一份厚厚的成绩表,是一个大大的政绩,将来父子都会被人视为经济专家,是专家型领导,有利于下一步在仕途上的腾飞。
    可谓风险大收益也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最高首长等人的火眼金睛下很难投机取巧,除非你不想进步。
    郭拙诚知道自己的父亲和自己一样,都是没有根的浮萍,是真正的草根出身,没有过硬的政绩是很难晋升的。不像有的人父辈、爷辈或者亲戚是中央大佬,不用功劳和政绩仅凭出身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会高歌猛进。
    虞罡秋继续说道:“现在这些企业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很多企业领导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以为捱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可是,我们中央领导却看到危机,看到了不妙,必须尽快加以调整,必须尽快对企业进行改革。迟了就晚了,我们就会走苏联的路。
    我们之所以看到了危机,之所以觉得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南方企业,特别是滇南开发区的企业、深圳的企业、琼海岛的企业所焕发的勃勃生机,它们与龙江省这些大型企业形成了鲜明对照。它们的效益一天天增加,它们的规模一天天扩大,它们对市场的侵吞越来越凶狠,如果那些老国营企业不奋起,最后肯定会被淘汰。
    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从我们有关部门对苏联大中型企业的了解而发现了危机。这还是你的功劳,你让他们去了解苏联的国营大企业,去了解那些企业的现状。真是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那些企业现在几乎都是要死不活,如果没有国家的财政补贴,它们很快就会破产。”
    (感谢漠孤烟、kel的打赏,感谢五岳倒为轻的月票,感谢各位的订阅支持,祝各位中秋快乐)

第1188章 国家最大的难题
    虞罡秋说道:“可是,国家财政可不是摇钱树,不是摇一摇就有黄金掉下来,支撑国家财政的还是各个企业、农场的税收,如果这些企业都这么需要财政补贴,国家财政也有变成穷光蛋的时候,到时候非崩溃不可。”
    接着,他担忧地说道:“苏联的国营企业是如此,中国的国营企业又能逃脱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命运吗?中国在企业体制与苏联的差不多,也是国家包办企业,企业包办工人的一切,从生老病死到吃喝拉撒。往往是作为职工福利的医院、学校、家属工厂占用了企业大批的利润,在企业效益好的情况下倒没有什么,企业能负担得起,能增加工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稳定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有好处。
    可是,如果遇到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这些就是企业的沉重负担,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利润下滑,企业能够投入的福利势必会越来越少,家属享受的福利待遇就会减少,学校和医院的服务质量就会变差,导致工人心生怨气,也导致工人没有了凝聚力和自信心,企业就更加难以扭转了。
    与此同时,因为资金的确实,凝聚力的分散,导致企业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创新的资金。长此以往,我们的企业就会苏联企业一样,一天天崩溃。
    你以前在三机部主持全面工作的时候就想到将企业附带的学校、医院、家属工厂剔除出去,推向社会、推向地方政府,这是对的,企业只管企业的事,只负责向工人发工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向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高额工资一样对工人有吸引力。一样能增加工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而且这样更直接,更有效。
    从你在三机部的一些举措中,可以说我们学到了很多,对解决国有企业有不少的启迪。中央决定,对于国有企业,除了掌握国家命脉的企业,除了重要的大型军工企业,其他的企业都放开。都借鉴三机部的部分举措进行改革,他们将自负盈亏,国家只管政策,只管法律法规和税收,其他的尽量由他们自行解决。”
    说到这里。虞罡秋笑问郭拙诚道:“我啰哩啰唆地说了这么多,你听烦了吧?”
    郭拙诚确实有点嫌虞罡秋说的多,不是虞罡秋说的啰嗦,如果换一个人来听,绝对会不敢分神一丝一毫,因为他说的全是全新的东西,蕴涵着国家企业政策的重大变化。暗示着国家政策特别是工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他的话的含金量有多大,只要是官员就清楚,哪会不认真听。听得越多越好。
    提前从一个中央领导这里听到这些,这该多么荣幸,值得多么自豪,对自己仕途的帮助有多大。
    可是。重生而来的郭拙诚却与别人不同,因为他对国企的弊端知道得一清二楚。比眼前的虞罡秋知道得更多、更深、更广,听他说的话,就如一个大学生回到小学听小学老师的讲课,虽然对方讲的没有错误,但终究还是不会那么认真去听。
    不过,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央领导终于意识到了国企存在的问题,比前世更早、更快、更深入的进行国企改革。这不就是他在三机部力举进行改革的初衷吗?现在三机部的大部分企业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效益和规模正在大幅度攀升,与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上情报人员从苏联搜集到的有关苏联国企的情况,对照国内的情况,领导心里不可能不发生触动,也不可能不做未雨绸缪的准备。现在他们的意思肯定是想在一个地方做突破,找一个地方做试验,为全国的国企改革闯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来,为解决国家财政的包袱探索一条新路。
    中央领导自然把目光落在郭拙诚身上,他去进行这方面改革、探索的话,其成功的可能性大增,其他人去主管这件事,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但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成功的可能性小而不试验,只不过不能以一个省的区域来实施,只能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家企业来实施,失败的代价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虞罡秋问道:“如果让你主持一个省的国企改革,你认为可以完全按照三机部的方式来进行吗?”
    郭拙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问道:“你觉得呢?”
    如果是别人这么反问,可以说是太没礼貌,太高调了。领导问你话,你老实回答就是,哪有反过来反问领导的?虞罡秋却不以为然,觉得他这么问倒是符合他的性格,也符合当前讨论的氛围,比只老老实实回答还适合得多,如果两人摆出一个领导问,一个部下答,则这场谈论似的谈话就进行不下去了,就无法解决自己心中的一些疑惑。他听了郭拙诚的问话,摇头道:“很难,虽然你在三机部的改革很成功,里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如果凭此进行推广的话,有很多制约因素。你当时的机遇好,为了解决了很多问题。”
    郭拙诚说道:“是的。我当时在三机部对国企进行改革的时候遇到了很好的机会,两伊战争将我们这些军工厂的库存产品全部卖光,生产的新产品还没有开始生产,产品就已经卖出去了,加上军工产品的利润丰厚,自然就减少了很多麻烦。俗话说手中有粮,干啥事也不慌。我手头有钱当然也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唯一的难点就是那些家属工厂,那些依附在工厂的学校、医院不愿意离开,都想在这棵大树下乘凉,这得做很多思想工作劝他们割开,通过税收的方式将资金交给地方,让他们愿意接受这些。”
    郭拙诚接着说道:“可是,现在的情况很不同了,这些地方国营企业不但没有人来收购他们的库存产品,就是新产品要推销出去也很难。资金难以回笼,更拿不出太多的资金进行改革,这才是最大的难点。”
    虞罡秋也说道:“这些企业困难,并不说明依附在这起企业上的附属工厂、学校、医院就愿意离开企业,相反他们因为地方上不愿意接收这些‘负担’而不想离开,地方上没有收到税收,自然也不像接受军工企业那么爽快,心里非常不情愿,对这些过来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好态度。而且,这些企业只要没有破产,只要没有倒闭,他们就心存侥幸,就愿意死守在企业这里,与周围的企业和城镇居民相比,他们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再说,大家都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谁也不相信国家会让一个大型企业倒闭。”
    郭拙诚说道:“是啊,国企的改革真的困难重重,谁也不敢说自己有绝对的把握。不过,现在我们还是有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我们动手早,我们的企业还远没有达到苏联国企那么困难的程度,而且现在三机部所属企业的改革在先,让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