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映它们所用的那种语言的逻辑。概念的历史同词语和语法结构的历史密切相关。例如,当威廉。詹姆士需要区别作为活动主体的“自我”

    和作为自我知觉客体的“自我”

    时,就采用了现成的语言学结构I(“主我”

    ,“我”的主格)和me(“客我”

    ,“我”的宾格)

    ①。

    此外,人称代词不仅表示我们自身的地位和同其他参与谈话者的关系,而且还好似一面反映社会关系系统的微型镜②。人称代词的语义学和历史总是可资借鉴的。

    例如,俄语的反身代词“自己”

    (cam)是指示行动发出者的人称,“自己”

    型的代词被称为反身定语代词或者反身助

    ①在俄语、德语和法语中没有类似“me”的代词,因此该词一般都不直接译出而只加以解释。

    ②参见列昂季耶夫,A。

    :《语言的产生和初期发展》,莫斯科,1963,第107页。

…… 18

    自 我 论51

    语代词,因为它们不是单指一定的人身或对象,而还仿佛有进一步确指他(它)的意思,强调他(它)的同一性。这些词本身虽然并不含有任何具体的、实质性的信息,但是,在各种不同语言中,构成这些词的基础的大部分是具有“灵魂”

    、“头脑”

    、“身体”

    、“人”

    、“胸”

    、“面”和“心”之类意义的名词。俄语中的“自己”以及其它斯拉夫语言中的类似代词,其斯拉夫语的词根意义都是“个别的”

    、“单独的”

    ,近似古印度语中的samas(“相等的”

    、“一样的”)和拉丁语中的similis(“同样的”)。所有这些词都起源于印欧语系的词根sem(“一”)

    ①。

    反身定语代词最初是在名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作为词冠或词缀成为大量新词的组成部分,在某些语言中还构成了独立名词。例如英语中的the

    self——自我性“

    ()

    F L M E F G H就是如此,在学术言语中已经通用。俄语中的“自我性”这个名词,据达利的释义即“一人称”

    、“真确性”

    ,在俄语中没有普遍使用。

    英语中的the

    self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译为“自我”

    ,莱宾已经指出,这并不完全准确②。德语的情况也是这样。德语中的das

    Selbst这个名词,是在17世纪按照英语的模型构成的,但是并未普遍使用。在德语著作中更常使用的是das

    Ich(“自我”)这个词或它的派生词IchN①参见法斯默尔。

    M。

    :《俄语词源学词典》,莫斯科,1964,第4卷,第552页。

    ②参见莱宾,B。

    M。

    :《心理分析学的个人结构观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自我观念》,载《哲学问题》,1977年第6期,第153页。

…… 19

    61自 我 论

    heit——“自我性”

    ,均见于费希特、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法语根本没有与“自我性”相当的同义词;这个意义一般均按照句法结构而分别以代词moi(“我”主格、受格、宾格)或soi(“自己”主格、受格、宾格)来表示。

    以上对人称和反身代词虽然只是作了一点很表面的研究,但是已经能够说明,它们在各种不同语言中虽然有着种种差异,但还是存在着一系列语言心理学上的共相。

    “自我”

    始终表示人称,亦即主体;它是独有的、第一性的东西;它同心灵或者某种实体性的积极性载体相联系,但是只有在同某个别人的交往中它才具有存在的实在性。

    “我自己”这个短语似乎只是肯定着同一性:“我=我”。

    但是,当婴儿最初说出这个短语时,它表示的却是自我肯定即自立要求。

    “自我”总是表示分出自己,即把自己同什么或某人对立(“我=非我”

    ,“我——他”

    ,“我——你”

    ,“我——我们”

    ,“我——我的”

    ,“我——我”)

    ,并且只能在这种关系的语境中获得确定涵义。与“自我”对立的另一极愈抽象,“自我”本身也就愈不具体。

    “我——非我”的对立除了肯定自己的区分即从周围世界中分出而外,没有任何内容。在同他人相关的语境中看“自我”

    ,则已含有复合的意义。

    “我——他”不仅要求区分,而且以潜在的相互作用为前提。

    “我——我们”表示归属,即参与某种共同性;“我——我的”表示整体与局部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你”表示称谓,即同另一个“我”的交流。

    “我——我”表示自我交流,即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自我”

    一词离开具体的语境毫无意义可言。

…… 20

    自 我 论71

    比喻和变式

    概念象个人一样各有自己的历史,也象人们一样不能对抗时代的冲击。可是它们又跟人们一样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童年的情景。

    克尔凯郭尔

    “自我性”

    的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的一个侧面。

    但是它实际上又包含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人的类特性即人与动物的区别,个体的本体论同一性(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是否始终是他自己)

    ,自我意识现象及其同意识和活动的关系,以至还有个人积极性的界限(人实际可能实现什么,以及人的选择的合理性受什么制约、推动和验证)。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涵义在各种哲学主张中却远不相同。

    对于笛卡儿来说,“自我”问题首先是自我认识的问题。

    其《方法谈》一书之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及从作者自己的求知经历写起,不是偶然的,因为他自认为有权“凭自己的看法去评判所有的别人”

    ①。不过,这种对经验的、个人的“自我”的说明,后来却被对认识主体的一般分析所取代。

    “我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笛卡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①《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958,三联书店,第105页。

…… 21

    81自 我 论

    “一个在思想的东西”。笛卡儿认为,思想不是一个纯逻辑抽象的过程,“在思想的东西”就是“在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

    ①。那么,促使个人思考“自我”的本性,促使个人把“自我”视为一种特殊精神实体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笛卡儿认为“自我”这个观念是天赋的,那么英国的感觉论者却在这里看出了问题。洛克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考察个人这个概念不是偶然的:为什么“有理性的在思想的东西”

    “能在异时异地认自己是自己,是同一的在思想的东西”

    ②。洛克认为,人可以失去自己的某一部分肉体,改变自己的职业,清醒或者酣醉,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同一个人。

    这是否合理呢?

    洛克回答说是,因为在所有这些变化过程中,人的意识保持着继承性(连续性)和统一性。因此,“自我”

    取决于意识。

    “自我”是有意识的在思想的本质(不管这种本质是由何种实体——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简单实体还是复杂实体——组成的)

    ,它能够感觉到或意识到快乐或痛苦,能够成为幸福的或不幸的,并在意识可能达到的程度上关心自己③。

    但是,“关心自己”的前提已经不单是意识,而是自我意识了。由此就产生了“自我观念”的起源问题,而且不是在抽象认识论的意义上,而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既然一切观

    ①《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上卷,第369—370页。

    ②参见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1,上册,第309页。

    ③参见同上,第316—317页。

…… 22

    自 我 论91

    念都是来自感觉或反思,那么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也是直觉的,因为没有什么比自身存在更可靠。但是,这种类似感觉的“内部感觉”

    ,本身必须首先经过思考、反思,才能成为意识事实。笛卡儿认为心灵没有物质性,因此它“比肉体更容易认识”

    ①。洛克与笛卡儿相反,认为反思观念是由生活经验派生的;人们只有进入成年和积累了外界知识,才能开始严肃思考“他们的内心活动;而有些人根本就难说有过这种思考”

    ②。

    从感觉论的观点看,个人的实体同一性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只能把它当作一种信仰。休谟写道:“……在哲学中,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所谓个人(person)

    这个聚合原则的同一性和本性的问题。我们非但不能单靠感觉来弄清这个问题,反而必须求助于最深奥的形而上学才能对它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我和个人的观念看来永远不会是特别准确和明确的。“

    ③休谟认为,所谓人类理智的同一性和“实体性的‘自我’”只不过是想象力的虚构:“……涉及个人同一性的一切深奥微妙的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应当把它们看作主要是语法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

    ④

    但是,如果个人没有内在的、实体的同一性,那就不可能有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休谟写道:“…… 当

    ①《笛卡儿选集》,莫斯科,1950,第283页。

    (参见《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132页。——译者)

    ②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第72页。

    ③《休谟著作集》,两卷本,莫斯科,1965,第1卷,第299页。

    ④同上,第377页。

…… 23

    02自 我 论

    我以最知心的方式体察我称之为自己的我那个东西时,我总是要碰上一种什么特别的知觉,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恨、苦和乐的知觉。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抓住一个存在于知觉之外的什么自己的我,也怎么都不能觉察除了某种知觉以外还有什么。“

    ①休谟自己也不能不感到这个结论太悲观了,他承认,他的哲学体系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绝望的孤独”

    ,这很使他“害怕和惶惑”

    ②。但是,他找不到出路。

    其他感觉论哲学家感到了同样的麻烦。例如,孔狄亚克虽然想从固定为记忆的自我感觉总和中引导出“自我”的意识,可是在《感觉论》的最后一章他却迫使那个一贯依靠各种感官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斯塔图娅承认,任何自我感觉总和都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知识:“我知道它们是属于我的,虽然我并不能理解这一点;我看到自己,我摸到自己,一句话,我感觉到自己,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什么,如果从前我认为自己是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