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太宗-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代犬戎也曾突袭镐京,劫走周王嫡支,但天下分封给许多诸侯,周天子挂了诸侯们还在,不至于一篮子全碎。尽管北宋宗室唯一逃脱的宋高宗奇迹般的重建南宋,但这反而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非汉式帝国自身的某种内在优点。

毫无疑问,蒙古的战绩远超前三者,但这倒未必能说明蒙古模式最好,更多是因为遇到了全世界文明的集体低谷。当然,蒙古很好地吸收了管理工程的思想,才能支持超大规模的全球战争,一支没有高明管理工程技术的军队是不可能横跨欧亚的。而在蒙古(元)与南宋的对峙中,蒙古更是多次体现出这方面的高超水平。其实宋蒙两军战术层面的正面交锋总体说来宋军还略占优,但蒙古绝非靠强攻硬拔,而是以长期战争消耗南宋国力,逼其自亡。在这个长达四十五年的漫长过程中,蒙古帝国从大半个地球搜刮资源,源源不断地供应前军。前线部队不断地补给、撤换、轮休、整编,而轻重步兵、轻重骑兵、工程机械部队、火药武器部队、江淮水军、海军各兵种密切配合,调度有序,远非成吉思汗时代骑马打猎的原始战术可以比拟。

另一方面,宋蒙世纪对峙最终以蒙古坚持到胜利告终,也点出了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至宋的又一缺陷——经济路径依赖。南宋表面上看经济发达,但形成了对经济手段的依赖,连配置战争资源也不例外。组织同样规模的战争,南宋政府的花费比蒙古高得多,四十五年打下来,宋朝非亡于战败,而是亡于长年耗战引发的经济社会全面崩溃。相反,蒙古作为奴隶制部族领主社会,领主无需出钱请公民参军,直接让部属奴隶上场卖命即可。最终,野蛮战胜文明,无数文明成就付诸东流。尽管这并非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但这也让中国的公共管理者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辽夏金元在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至巅峰时应运而生。历史从不直线前进,也从不孤立发展,任何阶段都会有新问题等着你去解决,即便达到了理论上的巅峰,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调整。但宋朝的灭亡和前面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上升途中的调整还不太一样,而是达到巅峰后的大调整。这次大调整后中华帝国应何去何从?中国的公共管理者们又将如何审视这些问题,继续完善国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管理方式?

第十篇 万里海疆日月悬——明太宗朱棣

最特殊的太宗

明太宗朱棣,生于龙凤六年(1360),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登基,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1424)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二年。朱棣本是标准的太宗文皇帝,但百余年后,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宣称区区一个太宗不足以概括他家四爷的伟大,改了个成祖庙号。这其实是明世宗搞大议礼的一个小花招,真实目的是要给他没当过皇帝的老爹上一个睿宗庙号,所以先拿修改高皇后、明太宗等人庙号试探。最初群臣没有识破,被他忽悠过去,好端端一个太宗标配就被弄成了不伦不类的成祖。

那明太宗应该是本书唯一一位获得太宗庙号又被取消掉的,当然,这并不否认他的伟大,不过他的另一个特殊性却很容易让人对其入选本篇的资格产生质疑——他这一朝的太祖实在是太伟大了。

明太祖跟前面那些篡位的家伙们可不一样。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原名朱八八、朱兴宗,年号洪武),他从一个濒临饿死的假和尚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伟大历程;他将一个完全被奴役的民族重新带回世界第一帝国的地位,这是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他推翻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但又不实施民族复仇,愿将各族“抚之与诸夏无异”,这是他的伟大帝王胸怀。更可怕的是,这个民族没有宗教传统,没有世袭领主,面对的又是劲猛的蒙古帝国,他是怎样讨饭镇住肚子后做到上述事实的?而他在军事上从南往北打得上帝之鞭屎尿横飞,治国又能极速地在蒙古毁灭过的破碎河山上建立起一个“治隆唐宋”的辉煌盛世,您真能想象这种伟大的程度吗?

而真正要命的是这位太祖还活得极长——七十一岁!好多儿子都死了他还没死。以往太祖只管开国,建国格式化留给太宗。但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而且精力超级旺盛,一个人就垄断了正常朝代太祖、太宗两朝的工作(后来把宰相的工作也打捆了),他离职时大家发现明王朝的框架已经很完善,那就不需要什么明太宗来凑字数了。所幸历史没有这么简单。

明太祖这么伟大,那第二任皇帝就多半是个尴尬的废柴,事实恰是如此——别误会,不是本篇主角,是他侄儿建文帝,咱们明太宗是第三任。

伟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执著。但执著与偏执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明太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很偏执,比如继承人问题。

明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其中孝慈高皇后马氏育五子,朱棣排行第四。建国时嫡长子朱标便被立为皇太子,但他先于明太祖去世,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㭎也相继去世。按理说长幼有序,朱老四就该撞大运,捡这个皇帝当了。但意外的是明太祖偏执到了另一种境界,他要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坚决捍卫嫡长一系的正统。

这就偏执得过分了,历史上嫡长子先死的又不是没有,都是另择子侄继位,哪来什么皇太孙?要较真的话,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真正的嫡长子,他前面还有个大哥朱雄英,死得更早,为什么不更偏执一点,立朱雄英的嫡长子为皇太玄孙呢(因为朱雄英八岁就死了,没来得及生)?最重要的是,唐宋以来嫡长子继位的规制就不那么严格了,继承人选更要由政府议定,岂能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偏执?明太祖坚持立皇太孙,一方面说明他个人权威极高,一方面也说明明初中国社会较之宋代出现了严重倒退。

而更严重的倒退是分封藩王。宋朝的毁灭让人看到了完全集中的主权模式风险确实太大,一个宋廷的倒台瞬间就让亿万子民全部沦为亡国奴,没有半点缓冲余地,若非朱八八英雄盖世,估计光复的希望也不大。明太祖的解决办法和晋武帝一样——恢复分封,他分封了九个儿子到各地为王,拱卫这个庞大的帝国。唐以后虚化爵位,封爵不能直辖封地,王公“有名号而无国邑”。比如李世民当皇帝前封过赵国公、秦王,但他这个赵国公与赵国、赵州、赵郡、赵县、赵州桥、赵氏孤儿半点关系都没有,纯粹就是安个称呼而已。而明太祖分封却是名副其实的藩镇,叫什么王就真管哪一块地,历史直接倒退了一千年。

当然,明太祖也不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他也做出了自认为合理的改进。他设计了中央集权和分封建国的双轨并存制,各地既有中央派出的地方政府,又有封建藩王的王府,两者并无统辖关系,甚至还有制衡。地方政府掌握主要行政尤其是财政,负责日常公共管理事务。而藩王节制军权,在中央政府出现问题时,朱氏子孙自会率藩镇军并督促辖区驻军拼命勤王。明太祖认为藩镇分散可避免中央政府一倒台就全盘崩溃,又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和兵源,似乎也不用担心藩王们像晋朝那样互相厮杀。明太祖自认为这种设计兼顾了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的优点,堪称汉唐宋之后汉式帝国的集大成者。

不错,明朝真的是汉唐宋的集大成者,但是否是以这种社会倒退的方式来达成的呢?太宗不是凑字数的,国祚绵长的王朝必须由太宗来设计,而并不取决于太祖在位的时间或他精力旺盛的程度,因为太祖的任何设计都自带一个隐藏前提——他本人的崇高威望。太祖的设计其实不一定真的合理,只是大家都慑于他的威望而甘愿执行,一旦太祖驾崩,弊端才会涌现出来,所以还是得看太宗怎么处理和重新设计。

朱棣最初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今北京)。徐达卒后明太祖派嫡四子朱棣出任燕王,甚至允许燕王府沿用元皇宫,很多地方使用天子礼制,可见荣宠非凡,他的实力也是各藩之首。朱棣也非常注重结交开国元勋二世祖这个圈子,与徐达之子徐辉祖、徐增寿,常遇春之子常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等过从甚密。后来在这个圈子把终身大事也解决了,泡到了徐达的长女,史称仁孝文皇后。

不同于唐太宗和宋太宗在王朝建立过程中就发挥重要作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正被八面合围,连看他一眼的时间都没有,直到四儿子都七岁时才给七个儿子正式取名。明太祖身边智士云集,也早就过了一家人打天下的时代,儿子们就没什么表现机会了。建国后明帝国迅速成为天下共主,尽管诸子分封各地率兵,但打硬仗的机会很少。秦晋燕三王镇守北方,常深入大漠去打蒙古。但这时的蒙古哪还是上帝之鞭,早不经打了,哪还敢来惹你朱八八。所谓打仗,其实就是抓猫猫,找得到他并且追得上,你就立功了。找不到,就白啃几天沙。很多史料喜欢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晋王和燕王一起北征,当时天降大雪,晋王怯而不敢进军,燕王却日夜兼程,直取迤都山(今属内蒙古二连浩特),生擒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史称燕王从此威名大震,连明太祖都刮目相看,宣布北方军事皆由他节制。但事实上此战实际主帅是颖国公、左副大将军傅友德,晋王和燕王只是按藩王制度充当名义上的主帅,相当于皇室监军。可能当时晋王提出不能冒雪深入,而燕王勇敢豪迈,支持傅将军冒雪直进,于是史书便称燕王打赢了这一仗,其实只是因为最初他确实没打过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仗,唯有此战还可一说罢了。

当然,长期从军对朱棣的成长还是很有好处,尤其有利于他私下结交北镇将领。而他私下招纳最重要的一个人还不是武将,而是一位法号道衍的僧人。此人也很诡异,他本出身显赫的吴兴姚氏,从小博学多才,却偏偏要去出家。有位善于相面的袁珙评价他:“什么怪和尚呀!一副嗜杀的面相,刘秉忠似的人物!”刘秉忠本来是个道士,后来成为元世祖身边最重要的文官,可以说是元帝国的设计者。僧道衍听了这个评价非常高兴,立志要做一个刘秉忠那样开创帝国的功臣。遗憾的是,另一位怪和尚朱元璋真的开创了帝国,却没他的份儿。其实建国后明太祖曾举办过一次僧人专场考试,僧道衍考中一个官,但他无意以如此平淡的方式入仕,居然主动放弃,回去继续当和尚。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给诸王,为马皇后诵经,有人就把他推荐给燕王。两人相见恨晚,僧道衍便留在朱棣身边做了贴身幕僚。

那僧道衍为什么选择了朱棣?他错过了明太祖建国的机会,而推翻明朝新建一朝又确实不现实。燕王的出现让他又看到了曙光,如果朱棣不是正常继位,而是打下一座江山,也勉强能算开创王朝,满足他的建国情结。

更重要的是朱棣又为何选择了这位有严重建国情结的非正常人类。很显然,朱棣也是雄心勃勃。当时二十七岁的朱标身体并无贵恙,没人想得到他还会先于明太祖去世,但朱棣已经在招揽僧道衍这样的异士,难道不是深怀异志?

奉天靖难,战鼓之歌

其实明太祖上了自己的大当,普通人给他一些权力他也造不了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