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列侯-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老思想的儒家治国方略。”

    京师的群儒们听的入神,长安城里从没有所谓的纯儒,如同窦婴以及更早时代的张苍,陆贾,叔孙通的情况类似。

    那帮儒生多是以儒家为载体,兼学并用黄老、法家、名家,甚至纵横家、墨家等小支流派,纯正的儒家基本盘踞在齐鲁一带。

    窦婴在关中儒家内的地位特殊,虽然他没有做过儒家的首领,也没有拿出过让人信服的著作,但是他对儒家治学支持态度,以及提供平台的作用却毋庸置疑。

    没有魏其侯府的平台,没有外戚窦家的金字招牌,没有大将军窦婴平吴楚齐国之乱的威望镇压,以蓼侯孔臧一人想撑起关中儒家的大盘无异于做梦。

    杂用百家之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此为窦婴非常推崇的思想,因为此法很契合汉家重刑律的思想,适当结合黄老无为之说完全可以作为新学大放异彩。

    但是纯儒们不配合,百家诸子也嗤之以鼻,各大学派如鸿沟般的学术分歧,绝不是简单的糅合即可成为新学。

    一百多年前,荀子曾试图另辟蹊径走出外儒内法的新路,结果落得一百多年里儒家集团上下批判,几乎被打为异类永世不得超生。

    窦婴知道这一路不好走,他也没想过一蹴而就。

    可眼下的局势对儒家不利,对纯儒更是大大的不利,他觉得有必要兵行险招,把用新学把儒家从深渊里拉出来。

    挡在面前唯一的麻烦,就是滔滔不绝维护纯儒道统利益的孔安国。

    窦婴很期待,只要孔安国舍得放下面子退让一步,他就有信心说服曹时,双方商谈出弭兵罢战的议程。

    “外儒内法?魏其侯干脆说外法内法更好,我们儒家的东西进不了你高贵的眼睛里,你喜欢外儒内法也好外法内儒也罢,我没兴趣听下去,恕我无礼,告辞了!”孔安国二话不说起来就走,搞的一旁坐着的儒生不知所措。

    好端端的两人还说着话,怎地就突然争执起来,没说两句孔安国就非常无礼的起身离开,往日里强调礼仪大如天的孔家嫡传子弟,突然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许多儒生表示不能理解。

    啪!

    漆碗被丢在地上摔的四分五裂,窦婴铁青着脸罕见的破口大骂:“孔家竖子,难怪你家里人对你不管不顾,若老夫是你爹,一定把你腿打折了,省得祸害众生!少府曹时错话连篇,但有一句说对了,你就是坏我儒家兴旺鼎盛机会的儒贼!”

    魏其侯的表现让众多儒生非常惊讶,虽然他并非正统的儒生出身,可他的才能和影响力却要比所有儒生都要大,当年吴楚七国之乱里,被先帝任命为大将军统领大军平叛,即使军事才能无法和周亚夫相提并论,但人家起码没有瞎指挥乱闹事。

    窦婴好歹也是饱读兵书战策的有识之士,曾经率领过一千人队护卫皇帝的车仗,懂得行军打仗暗影扎寨的常识和忌讳,平乱时对周亚夫用兵策略持百分百的支持,看似是躺着胜利取功的样子,其实起到的作用却是安定前方的将帅军心,在背后为周亚夫屡次抗命向皇帝做解释。

    领过兵左过大将,当过废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经历官场倾轧的起起伏伏,饱尝人情冷暖兴衰之变,眼睁睁看着好友张释之被贬出长安,至交袁盎死于刺杀,战友丞相周亚夫冤死牢狱,对人情世故官场手段早已看的通透,以前对儒家经典有那么点理想主义的追求,到如今也早已烟消云散不见踪影。

    儒家争的是治国的地位,现在争不过三公九卿的黄老学派,将来也争不过曹时的黄老新学,放任自流下去不出三十年时间,儒家在朝中的影响力会下降到几近于无,到那时不用秦始皇焚百家之言藏于咸阳宫中,儒家自然而然的会解体为一个个小流派,地位如同曾瞧不起的墨家、名家、阴阳家一般聊胜于无。

    窦婴沉思许久,作出决定:“不能让他瞎搞!我要写一封长信给孔家和天下知名的大儒,坚决不能任由孔安国那个混小子胡闹下去了,再放任他瞎折腾儒家的千古基业,用不了多久儒家就真的完了!”(未完待续。。)



第142章 此恨绵绵无绝期(三更6000字求订阅!)

    建元元年一月,关中大地上被积雪覆盖,即使行走在街道上也可以看到四处的白霜。

    关中内史郡的驰道上一辆辆四轮马车蜿蜒延伸到远方,那是来自关东六国的豪强地主们的车队,整整两万户人分四批次进入关中,这只车队是最后一批到达关中的徙民。

    他们的目的地是渭河北岸的阳陵,那是已故高宗景皇帝的陵寝,从今以后他们的子孙将世世代代生活在包围阳陵四周的城市内,诞生出一代又一代五陵侠少。

    “还有三十里就要到阳陵了,大家步子再快一点,不要耽搁时间。”

    护卫押送队伍的郡国番上兵卒跟在队伍的尾巴,他们不时回头瞥向到队伍身后那群尾随而来的商旅。

    每次押送粮草,护卫人口进京,都会有一群类似的商旅吊在队伍的身后,郡国兵走的多快他们就走多快,有这群大兵保护跟随大队人马露宿荒野也不用太过担心,无形中可以省掉住在驿站的差旅费。

    郡国兵们当然很不爽,可他们也只能在心里不爽罢了,身后长长的队伍不减反增,还模仿着前面迁徙陵邑的车队,自己也拉起了长长的车队。

    自从少府大规模量产四**马车,本来十分昂贵只有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逐渐贬值普及为稍微有点钱财的地主也能买起的实用交通工具,贬值的速度之快让平阳侯府的始作俑者也大呼不可理解,各郡县大小木匠和商户们在普及四**马车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

    四**马车的技术含量不高。唯二可称得上精妙的设计是减震系统和转向的牵引头,这两样东西不见实物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但只要让经验丰富的木匠们看到真实物品。不出一个月就能完整琢磨出同样的制造工艺,于是各种仿制的四**马车大行其道,价格也是一减再减掉到不值钱的地步。

    仿制品不如少府的做工考究造型美观,但是傻大黑粗的造型反而更加结实耐用,价格只有少府出售四**马车的不到一半,让百姓能够承受的价格是普及的主要原因,只要略有积蓄的五口之家咬咬牙也买的起四**马车。有钱的买几匹马作为牵引畜力,没钱的用几头牛亦或是几头毛驴也凑合作为牵引畜力。

    郡国兵身后的队伍中有一辆不起眼的黑色四轮马车。

    马车的布帘被挑开,露出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脑袋。那少年嗖的一声钻出车厢,笑嘻嘻的坐下来。

    中年人回过头笑骂道:“你这臭小子穿的那么单薄也不怕冻着,快点回去好好呆着,再走十几里过了灞水就到家了。”

    “王叔。您看这是什么东西?”少年从怀里掏出一个瓶子递过去。

    中年人打开瓶子一闻满屋酒气飘香。惊讶道:“是酒?你从哪弄来的?”

    “谭师兄那儿偷拿来的,天气冷喝点酒暖暖身子。”少年虎头虎脑身体壮实的像头小牛犊,憨厚的相貌看起来就讨人欢喜。

    中年汉子笑骂道:“你这小子,谭庆为人不错,你不该偷拿他的酒。”

    少年闷哼道:“有什么好的,丁公把我交给他学习剑术,可他那几手剑术我五岁时就已经会了,找他说过几次还板着脸训斥我好高骛远。除了让我挑水劈柴干杂活,就是拿着架子练基础。真的快恶心死我了。”

    中年汉子苦笑一声:“谭庆那么安排是为你着想,干咱们这个行当必须有个铁打的身子骨才能使出厉害的杀人剑术,你年纪轻轻就把剑术使的出神入化,小技巧已经没有太多可以教你的,唯有基本功还能加强一二,你没察觉到最近出剑的速度和稳定性提高不少吗?握着沉重铁剑劈柴的道理就是这个。”

    “诶,不说那么无趣的话题了,咱们快到平阳侯府了,王叔说说平阳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年人微微一愣,眼神复杂:“我上次回侯府的时候,君侯才只有十岁,一晃六年过去,不知道现在长的什么样子。”

    过了灞桥就进入长安城郊。

    尾随的车队早已散开,押送前往陵邑的军队直奔长安城北的渭桥,从那儿过河就到了阳陵所在地。

    黑色四轮马车下了驰道,来到了渭河南岸平阳侯府门前。

    “淮南大侠王孟!”

    “楚国剑客孙起!”

    阔别多年不见的至交好友,两个壮汉哈哈大笑着拥抱,感慨着时光流逝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

    孙起拍着他肩膀勾肩搭背仿佛回到十几年前,进了侯府大门向迎面走来的人介绍道:“这位是侯府四大门大夫之一的王孟,当年和我还有召孟在老君侯帐下杀了不少吴国的叛军,这位是侯府文师袁种。”

    王孟一愣:“四大门大夫?侯府又多了一位高手吗?”

    孙起笑着说道:“是的,多了未匈奴了不起的神射手,只不过他现在不在侯府里,就像你当初那样出去时那样。”

    王孟点点头,晓得侯府的机密向来只有君侯掌握的最清楚,就如同他执行的秘密任务一样,只有先君侯曹奇和现君侯曹时知道,他的好兄弟孙起和召孟并不知道具体情况。

    缩在王孟身后的少年忽然嚷道:“我知道这个人,他是袁盎的侄子!我听说他有不少奇谋妙计,帮助袁盎化险为夷。”

    袁种脸色一黑,别人一提他的名字就说起袁盎,虽然伯父袁盎的名声的确很大,可是他是有自尊有自信才智高绝的人,不是狐假虎威混吃混喝的无能之辈,袁种并不想成为他人名声的附属品,哪怕是他的亲伯父袁盎也不行。

    孙起奇道:“这小子莫非是你儿子?不对。我记得你家小子今年最多十岁,他的你侄子?”

    “这是我侄子剧信,他亡父与我是刎颈之交。正巧他父亲你也认识,就是雒阳剧孟。”王孟一说,孙起立刻变了脸色肃然起敬。

    剧孟的名声之大,甚至盖过当朝的许多九卿高官,年轻的时候跟着汉初游侠界的泰斗朱家学艺,成名后乐善好施慷慨忠义,对河南郡的太守都尉尽力提供帮助。对雒阳周边的穷苦百姓尽力周济,在关东六国朋友满天下,周南闯北的商贾旅人都喜欢去雒阳拜访他。

    更难得的是剧孟没有架子。对待无才无德之辈也保持以礼相待,许多人穷的连饭都吃不下,剧孟也乐意供给一日二餐替他们讨个谋生手段,时人都知道去雒阳城找剧孟。类似孟尝君一样大气性格。若不是他没有官身爵位,只是个普通的白丁民户,只怕朝廷里都要怀疑他是否在收买人心意图不轨了。

    出了名声大,剧孟的本事也很强,把大侠朱家当父亲一样侍奉着,从朱家手中尽得剑术精窍绝技,二十年前,年纪轻轻的剧孟就打遍六国的年轻一代。只有靠老一辈的人才能压得住他的风头,吴楚七国之乱里投效在周亚夫门下。为平定叛乱出了不小的力气。

    事后因为周亚夫未赏,剧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军功爵,但是剧孟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大了。

    几年前,剧孟的母亲不幸去世,洛阳城外送葬的车驾足有一千多辆,几乎把关东六国有头有脸的豪强地主都给请过来,这样的影响力又岂能是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