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英雄-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刚才的玩笑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杜亚泉不在客套,直接切入正题了。

杨锐道:“这东北之地,虽在关外,但却是我会的根基,更是我华夏的护翼,这东北一动则长城不稳,长城不稳则关内惶恐。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里站住脚,在此不是为了和满清争天下,而是为了护我华夏。这才是我们在这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有四件事情要做好。”

杜亚泉在来之前已经了解很多复兴会的高等机密,对复兴会在东北的机会以有所了解,但也只是了解而已,真正计划的内涵还未得知。起初他以为杨锐是要走满人的老路,从关外兴兵直取北京,但现在看却并非如此。虽是疑惑,但他生性保守,也不出言询问,只道:“有哪四件事,还请竟成一一相告。”

以前的计划从来没有总结有多少件事情的,但是随着越是了解东北,杨锐越是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不断的琢磨中,他发现事情这东北其实要做的事情只有四件。

“四件事情一曰农,二曰工,三曰商,四曰教。”万变不离其宗,事情再多归结也就是这些事情,杨锐解释道:“所谓农在东北有两样,现在小徐在沪上新建了农垦公司,这公司主要是育种选种、改进农业技术,但最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安排移民,这些移民都将以合作的方式被招募过来,怎么样管理好这些农民,让它们变成我们的人是一样;除了农垦公司还有农贸公司,这公司主要是做农资、农产品买卖的,按照计划他将开遍东三省,最终的目的是要控制整个东北的粮食市场。”

计划是宏大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杨锐也想到了这一点,复又道:“当然,这个只是远期计划,但农资公司最少我们要保证我们控制区里的粮食市场,只有经济上的紧密结合才能把农村控制好。”

说完农,便是工了。杨锐说道:“工便是工业,在通化,轻工有榨油厂、缫丝厂、磨粉厂,不过这些基本都是和本地士绅合伙经营的,主要是他们在负责,我们只负责样板工厂。”在一个新地方不吃独食有钱大家赚是铁律,这些工厂都是为了拉拢当地士绅的,为了让当地的士绅有个学习对象,钟观光又建立一些样板工厂,向这些合伙经营者提供管理经营培训。“不管轻工,重工业有煤矿、铁矿、铜矿,也有钢铁厂、炼铜厂,机械厂、军工厂。只是矿山已经在开了,但工厂设备要明年才能到,今年主要负责基建。至于军工厂,则要到后年才能到位。”

杨锐说的不少,杜亚泉记得也快。军工厂的事情他是在通化听钟观光说的,当时还吃了一惊,古时候私下打造兵器也就罢了,现在军队都是用枪炮的,清廷办军工厂都要找洋人帮忙,复兴会自己办也有洋人帮忙吗?

不待停息,杨锐又开始说商业,“商业的中心在沪上那边,对于通化而言,商业的重点在于商路,也就是明年要动工修的安通奉铁路和安东海港。这是我们在东北大动脉,只要这动脉一掐断,那么我们就会流血不止,时间久了那就会元气大伤的。”

铁路和港口的重要性杜亚泉知道,但他也知道当今东北的形势,问道:“铁路若日本战胜,阻止我们修铁路当如何?”

“我们除了自己争气,只有靠美利坚了。”杨锐道,“当初这铁路能够同意就是因为美利坚的支持,清廷才最终准许。美国人在我们大清的生意有一半在东北,而且全面放垦之后,移民增加,美国的棉布、煤油市场将更大,美国人是不会放弃这里的。”

和美国那边的关系,杨锐一直当做最重要的工作在抓。前几个月世博会的时候,还让虞辉祖、虞自勋几个以通化铁路公司的名义,带着礼物和市场分析报告去拜访了全美棉纺协会和美孚石油公司,并和他们友好而愉快的交谈中谈到对远东局势和未来满洲市场的看法。这两个组织在美国的关系网都很大,不断的告诫他们满洲市场的重要性,将使得他们更加频繁的推动美国政府支持安通奉铁路的修建。

杨锐也没有把怎么运作美国支持安通奉铁路的事情说出了,倒不是为了保密,而是在他看来,这是常识性问题,在所谓的民主国家,商业利益是一切的重心。杜亚泉虽然在外交报馆待过,但却不明白美国商界和政府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这毕竟在中国是太后当政,普通商人不要说能把关系通到慈禧那里,就是和总管太监李莲英认识那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不过听到有洋人支持,他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道:“竟成,这路权……”

杨锐见他如此完全能明白他心中所想,说道:“路权放心吧,不会给洋人的。我们最多时让洋人承包几年,若他要提出购买,那就推说传统不让,如果最后朝廷同意,就发动民众集会游行,我们就可以说百姓不让。”

杨锐后面说的集会游行杜亚泉都懂,只是这“承包”的具体含义却不明白,又问道:“竟成,这承包是说完全交给洋人管是吗?”

杨锐解释道:“就是像招佃户一般,把田交给别人种,至于种多久、每年交多少租子,是要双方谈的。这铁路最多出租十年,十年之后我们就收回。”承包在后世是人人皆知的东西,但是在如今要让杜亚泉明白也只好举佃户包租的例子了。

涉及到铁路、矿山这一块,满清向来是败多胜少,目前也就是关内外铁路杯袁世凯收回来了。至于南北大动脉卢汉、津浦以及沪杭等重要干线路权都是被洋人所夺。听到不但能修成铁路,同时路权不失,杜亚泉很是欣喜,这毕竟作为复兴会的一员,他不想成为一个卖国贼——哪怕这种卖国只是形势所迫。

欣喜之下,他不待杨锐说第四事情便自己说了起来,“这第四曰教,是否是教育会下属在各县的大小学校,我们要在东北立足,仅靠江南来人未必可行,在当地兴办教育、就地取才乃是正理;另外我在宪鬯看到农垦公司有技术站,这技术站应该是教导百姓如何改进技法,增加岁入的吧?”

第五十七章政务学校

见他这么如此欣喜,杨锐也是高兴,虽然所言未必全对,但是又这样的积极性对于今后接受东北却是好的。当下说道,“秋帆兄所说甚是,不过对于百姓也并非只是教授农技,其他方面也是要教导的。特别是我们移民多是山东人氏,彼处教门林立,一旦没有节制,那么义和团之事又起,对我们集聚民力、置根于民很不利,所以对百姓还是要务多教化。”

义和团之事世人皆知,教门会党全国都有,但是山东最甚,这些移民来自山东,一旦不好确实是有作乱之可能。杨锐说要教化百姓,虽然这是儒家常常提倡的,但是真的如何教化这些移民却是难事。

杜亚泉道:“移民都是离家别业之人,不似关内有氏族祠堂,教化管理确实是难。是否可以假借昔时军屯之制,如此也便于管理。”

真是智者所见略同,在考虑如何有效管理移民的时候,马邦德、钟观光都曾经提出军屯,如今杜亚泉一说到管理移民也出军屯这一策。杨锐在之前听说军屯之后便恶补了一下相关知识,这军屯最早起源于汉朝,汉文帝之时便开始试办军屯,两千年来延续至今,生命力极强,历来王朝但凡实边都是要实行军屯的。

杨锐笑道:“军屯是实边良策,只是从前明看,弊端也是不少。在这还是要加以改良,特别是不能将移民当作奴仆,并任意侵占他们的田地,不然也是要出大乱的。对于移民的教化除了借用军屯的方式管理,还有三策。其一,每一屯、每一保都要建立祠宗,推出乡老,实行屯堡自治,只要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思管理就好了,不再另排人员管理;其二,每屯每堡都要派识字明理之人作为先生,掌控舆论、教化民众。其三,大的屯堡和大的市集都要有寺庙道观,杜绝邪祟、弘扬正道。”

“竟成所说都是良策,只是,”杜亚泉听了这么多,计划都好,但有一个问题,“若是每个屯堡都派一个先生,这东北屯堡何其多,如此哪有这么多人?还有之前所说农、工两事,我看也是人员不足,难以为继怕是。”杜亚泉不愧是无面目之人,想说便说。

杨锐呵呵笑道,“人员问题不是很大,这都怪我之前埋怨说清楚。农业之事,商贸公司有沪上的商学培训学校出人,这块问题是没有的。”

杜亚泉点点头,杨锐说的没错,商业人才从去年上半年建陆行工厂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所以复兴会商业人才从来都是不缺的,这一点杜亚泉从上海而来,是知道的,所以他没有质疑商业这块,而是很忧虑农业和工业。

见他认同,杨锐又道:“农垦公司其实大多是管理移民而已,技术站毕竟是新建,前期最多是总结以往的耕作经营,推广已知的农技。比如养蚕之术,江南已经是几千年了,虽然东北这边是野外放养,但还是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的。至于每屯每堡的先生,其实也未必每屯每堡都要,更不一定要识字之人,只要口舌伶俐就好了。”

杜亚泉道:“如果不识字如何教化百姓?”

杨锐道:“说书便可。”

杜亚泉有些惊奇,“说书?”

杨锐道:“是,说书。我国国民向来只知道乡土,不知道国家,并且还愚昧麻木,如此,要改变只能日夜教化。而这教化只能是用他们能懂的办法来,说书是,唱戏也是。组织说书人、戏班子不难,重新编一些有关国家民族的新段子、新戏对于沪上那些文人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就是段子不够,让这些人读报纸也行,只要他们记忆力不差,不识字也行。”

杨锐所说之术小型艺术团了,相比于戏班子,还是说书投资少写,一个县里面有个几十个说书的,来回在农村集镇巡回,那通过这些人宣传政策、国家民族思想什么的,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华兴会的陈天华编的两本册子就影响甚大。

如此安排也是可行的,杜亚泉没有异意,又问道工厂:“如此说来农、教两事人员不愁,不知道工业人员从哪里来,特别是将来要建军工厂,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杨瑞笑道:“工业已经安排了。矿山的人直接从长兴煤矿上调,再不够就从开平挖,之前已经挖了一批,效果不错,那里已经是英国公司了,朝廷不会说什么;钢铁厂的人很早就在江南制造局里实习了,现在还抽调了一些去了欧洲,再说通化这边冶炼厂不大,主要是研究以及自用为主,需要的人并不多;至于军工人才也早做了安排,也是在国外,等到时候就会回来。我心里担心的是政务人才很缺少,我们这些人里面好像没有做官的吧。”

杜亚泉道:“政务人才倒不是难题,绍兴幕学很是兴盛,谋士遍天下,需要政务人才也可从中招募。”

杜亚泉一说,杨锐才想起来绍兴是出师爷的地方,据说天下幕僚十之八。九都是绍兴人,当然要招募绍兴师爷不合杨锐的本意,他要的是能与复兴会合拍的政务人才,而不是讲究做官做人的老旧幕僚。

杨锐问道:“满清官员大多昏庸贪腐,东北新开之地,很多移民新地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管理,而且越到后面需要的人政务官就越多,招募不是办法,最好是招些通政务的人才到东北来办个学校,绍兴幕学可以借鉴过来,但这只是要学的东西之一,如今西学日盛,未来治国做官光靠幕学怕是无法胜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