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但自身对参予禁运也是三心两意——再说了,封锁西班牙海岸线要出动海军,油钱和零件费用谁出?

其实不光是民间,就算法国官方对禁运也是态度暧日未。历史上在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军曾缴获一架国民军的BF109B型,事后却偷偷转手交给法国人,由此可见二者私下里的关系是多么地“友好”了。

也因为法国方面的三心两意,西班牙共和军还是有办法获得苏德两方的军火,只是数量无法象开始时那般巨大。

一九三六年的最后几个月,英国支持弗朗哥叛乱时,由于飓风战斗机的设计还在完善中,生产线也在准备中,暂时只能提供现成的格斗士战斗机,但这款战斗机在中国时早就被HE51和FW90打出屎来,甚至面对苏联I16-5型也没有讨到便宜。换了一个战场后,在西班牙上空却再度遭遇了老对手,其下场一样十分地悲剧。对面的共和军的飞行员,有不少都是经历过在中国沪航空战的苏联飞行员,早就总结出了一整套对付格斗士有效战术。

结果在一九三六年的最后四个月,格斗士在西班牙上空被对手再度打出了超过3:1的丢人交换比。之所以战果比在中国战场会好一点,只是因为这里没有林汉这个“人形雷达”的加成,同样也没有李华梅这个破坏空战战术非人类的存在。

但是在三六年的最后几天,弗朗哥领导国民军的空军中,出现了一款速度非常快的单翼战斗机,性能更在FW90之上,就算是专为空优设计的战斗机HE51,即使是最先进的F型,和其较量也十分地吃力。

从前线传回来的报告,汉娜很轻易地就推断出那是英国著名的飓风式战斗机,确切地说,应当是飓风战斗机的“早产儿”。

历史上,飓风战斗机要到一九三七年七月后才开始装备英国空军。但在这个位面上,皇家空军在中国上空的惨败,大批精英飞行员驾驶着落后的双翼机在沪航上空持续五个月空战中,被对手击落了接近两千架。天文数字般的损失震动了整个英国,更轰动了全世界。

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全世界的“单翼机”革命。

除了德国之外,英,法,日,美,苏,世界各个航空工业强国,都不约而同地在第一时间,抛弃了正在进行中的“最后一代”双翼机的开发方案,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末代双翼战斗机”直接胎死腹中。比如苏联的I153,意大利的C32后期型,日本的九五式战斗机,全在第一时间被各国空军勒令下马。

和历史上正式装备皇家空军的飓风I型战斗机不同,为该型战斗机配制的一千马力的,梅林II型发动机还在开发中,暂时只能用九百马力的梅林I型液冷式发动机顶上。即便如此,其接近四百八十公里的速度,也比现在的FW90和HE51快得多。

飓风战斗机一登场,立刻就扭转了西班牙战场上弗朗哥的空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共和军这边损失了接近一百架飞机,而弗朗哥方面只损失了四十架,多是轰炸机或其他旧式战斗机,而飓风仅仅只损失了两架,西班牙上空的制空权正面临易手的危机。

身在德国的李华梅得到这个消息后,和国内取得联系,决定亲自去西班牙战场救急。为了对付飓风战斗机,在二月初,德国人通过“汉堡号”训练航母进行空中转场,从航母上起飞了三十架刚造好的BF109B型送到西班牙共和军手上,李华梅此次前往西班牙,就是准备在那儿接收BF109战机。

就德国发动机的开发的进度来说,由于林汉和汉娜这对穿越者的严重干涉历史,今天德国航空发动机开发的速度,已比历史上快了整整一年。

历史上的德国航空发动机的前期开发并不顺利。德国空军主力BF109和He112在进行原型开发时,军方居然无法提供合格的航空发动机,只能向英国进口梅林发动机将就着用。

而到了1937年十月,英国的第一款1050马力的液冷战斗机飓风正式装备皇家空军开始服役时,此时的德国战斗机,最先进的BF109B型,还在使用可怜的600马力的发动机,动能只有对手的三分二都不到。一直拖到了1938年三月左右,德国空军才勉强用上了1000马力的尤莫发动机,也就是BF109D型。(以上皆为史实)

而这个位面,由于得到了汉娜的大力支持,早在1931年开始,奔驰公司和尤莫公司这两大发动机制造厂,其研究部门很早就得到了大笔资金的注入,开始研制新式航空发动机,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开发新技术,全部都没有拉下。当英国的皇家空军为了能尽早地用上新式单翼机而不等新发动机开发完毕,就提前让飓风战斗机使用900马力的梅林发动机“早产”时,在欧洲大陆中部的德国,也将最新开发出来的900马力的尤莫211发动机装在了下一代液冷战斗机BF109和HE112的身上。

身为穿越者,林汉和汉娜当然不可能让德国空军同时装备两款性能相差不大的战机。BF109和HE112只是竞争对手,二者取其一。

历史上,亨克尔两兄弟由于转变观念太慢,其设计战机HE112最终输给了BF109,但实际上,在设计后期,He112的最后改良版He100,综合性能已胜出了BF109不少,可惜诞生得太迟了,最终该机失去了装备德军的机会。

但这个位面却不同。

身为老牌战斗机师设计大师,亨克尔博士受林汉的影响,很早就设计出了He51单翼战斗机,其飞机设计理念,受林汉和汉娜这对穿越者的影响极深,而中国空战中,李华梅驾驶着他设计的HE51F型,更是在全世界打响了名气。李华梅和其爱机HE51F的合影照片频频地出现在各国出版的杂志中,各国军事爱好者和情报人员印象最深的,除了李华梅漂亮的脸蛋和修长的英姿外,就是HE51上几乎涂满整个机身的击坠标记。

而在新一代的活塞战斗机的开发竞争中,没有走弯路的亨克尔博士的产品也不负重望,在和BF109战斗机的同台竞争中不相上下。

而1936年的中日战争的后期,亨克尔兄弟依照汉娜的意见,秘密地将两架HE112A型打着He51G型的称号,悄悄地送入中国,由于李华梅试驾直接参予空战,取得了极珍贵的第一手空战资料。

而在BF109和HE112二者的选择中,身为未来人的林汉并不喜欢BF109,反而对HE112这款在后世只有军迷中才知晓的失败者亲睐有加。

BF109虽然是架好飞机,但他自身有许多先天上无法改变的缺点。

第一:起落架间距太狭小,起落架位置的设计也有问题,降落时极易拿大顶,对新手飞行员来说,这是个不小的缺点,降落事故率很高。

第二:机翼使用的是单翼梁设计,虽然是极大地简化了飞机的制造工艺,但是,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单翼梁在飞机时速超过600公里时,将因为蒙皮变形严重而操纵困难,俯冲时机头难以拉起。在飞机最大时速低于500公里的1937年这不是问题,甚至在最大时速低于600公里的1940年早期,这也不是大问题。

但在到了1941年后,各国战斗机大踏步突破六百,向时速七百公里进发时,这就成了大问题。二战中后期,德国的BF109战斗机有“飞行石板”的外号,主要原因就是单翼梁设计。

喷火战斗机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由于喷火增加了刀翼的设计,这个问题不象BF109那么严重。

此外由于是单翼梁设计,该机还存在机翼如果安装机枪,射击时震动严重,对飞行稳定性有极不良的影响——所以BF109的武器往往都装在机身上。

第三就是BF109的机身形状设计有问题,不够流线型平直,无法削平机身改善后视性,而在空战中后视性这一点也极为重要的。

后世的军迷在评价梅塞施米特博士时,曾开玩笑地称其应当是个苏联人而不是德国人。BF109虽然有不少缺点,但生产快捷性却是一流的,极便于大批量地生产。在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往复杂方向设计的德国人中间,这显得极为“珍贵”难得。

但是飞机毕竟不是坦克,飞行员比飞机要“难造”几倍。对于飞机制造的看法上,林汉是无法容忍为了追生产的一点便捷性,而让飞行员驾驶性能缩水百分五到十的飞机上天和敌人交手然后因为性能不如对手而损失掉。

按林汉的算法,一名训练完善的飞行员最少抵得上三架飞机的成本,一队十架飞机出动,因为飞机性能不如人导致在空战中多损失一架飞机和一名飞行员,加起来等于就是多损失了四架飞机。也就是为了省一点制造工时本方却要多付出百分四十的飞机损失,这是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事。

二战时活塞战斗机的生产远比坦克要容易得多,机翼生产再复杂,又能复杂到哪儿去?又能为生产增加多少工时?

在设计竞争前,林汉和汉娜派人提醒过梅塞施米特博士,但是梅塞施米特博士依旧我行我素,唯一的改变就是在机身设计时,按削平机背的方式设计飞机,改善了飞机的后视性,但最要命的单翼梁设计依旧没有改变。

而这个时代的HE112,在林汉的要求下,被造出来飞上天时,汉娜只是瞄了一眼,就忍不住叫出了一个名字。

“喷火!”

毫无节操可言的林汉,在1935年离开德国前,和亨克尔兄弟早就是好朋友。他详细地提供给了两兄弟不同时代的喷火战机的结构草图以供参考。亨克尔根据他给的图纸作为参考,设计出来的战斗机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喷火。依林汉的要求,亨克尔兄弟一口气造了整整二十架不同机翼设计的HE112,编号从V1到V20。历史上喷火战斗机同样也拥有二十多种不同时期的改进型,如果拿出这些改进型原He112的原型机一一比较,很容易就查觉亨克尔博士的产品和喷火的二十多种改型有一半的相似度超过了百分九十以上。

在林汉看来,椭圆形的机翼设计造成的制造成本上升,加工困难,这算什么?飞行员比飞机难产十倍,不能为了一点制造困难就让飞行员驾驶差了一点的飞机上天。按林汉的计算方式,那才是亏本生意。

在飞机制造方面,林汉是铁了心准备让德国战斗机抄袭英式飞机的设计和思路。HE112的后继机型,林汉已经准备好了,到时候拿喷火的替代者“暴风”战斗机的草图扔给亨克尔兄弟“参考”就是了。至于He112和喷火太象的问题,那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一起头痛的问题。

关于HE112使用椭圆形机翼问题,林汉和汉娜争议很大,汉娜是非常反对使用椭圆机翼这种生产麻烦的设计,因为其对飞机气动性能的改善意义并不大,造成的生产工时的麻烦却不小,英国人在喷火的替代型暴风战斗机上最终也放弃了这种设计。不过本着“坑死”可能跟风的苏联人的原则,汉娜暂时同意在HE112的早期型使用椭圆机翼的设计。但私底下却找到亨克兄弟,明确表示1938年后德国空军不会接收任何一架使用椭圆机翼设计的飞机,哪怕他性能再好。现在在德国,正在开发中的HE112C型,就已经放弃了椭圆机翼的设计。

(注:历史上HE112早期型设计也是椭圆机翼,不过在和梅塞施米特博士竞争失败后。痛定思痛的亨克尔兄弟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设计改进型He100时,干脆用直不用曲,最终完成了HE100这款经典,可惜该机生不缝时,诞生时二战已即将暴发。)

出于“欺敌”因素的考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