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裂明-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土豪被镇压。

眼看着自家的利益不断的受损,缙绅们还是能够稳的住才怪。孙传庭虽然曾经大杀了一批,但是毕竟他没有那么多的人材储备,各项清理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太过彻底,甚至只是表面化罢了,镇压的也只是一些有代表的缙绅而已,但是镇西军这么弄,却是直接从根底将他们往火上烤!

孙传庭的大杀,也只是让陕西各地的缙绅们能够明白孙传庭的决心,而并不是将他们往死里赶,而且孙传庭要的只是钱粮,不是他们的根本田地。因此,在收到各地缙绅们捐饷纳粮之后,孙传庭也是十分配合的将这种杀意大大收敛。但是镇西军却是根本不在乎这些钱粮,他们要的就是彻底的改变陕西成为流寇滋生地的根本,那就是彻底扼杀土地兼并,以及逃税露税的可能性!

在易飞亲自制定大方向的士子教材之中,对于土地兼并,以及缙绅们大量让百姓们‘投充’的危害也是以大量篇幅,浓墨重点的大肆宣扬了一番!出身百姓家的士子们在学习过这些教材之后,也是从心底对于这些兼并土地的缙绅们恨之入骨。不知道这些缙绅们转架各种苛捐杂税的危害也就算了,但是既然知道事情的真相,那对于这些逼得原本自己家几乎家破人亡的缙绅们,他们不恨才怪。

十月间,各地的田地基本上已经清理完毕。而各地的缙绅们居然依旧没有多大动作,也许在他们看来,镇西军也只是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剥离出来而已,就算有所损害,却也是并不是太大,毕竟他们在数十年间,甚至百多年来的各种手段之下,依旧掌握着六成以上的社会资源。虽然清理土地让他们利益极大的受损,但是却是没有伤到根本,因此他们还是忍耐了下来。

但是沈昱岂是能够放任这些缙绅们继续把持这么多的社会资源,依旧成为社会动荡的源头?若是一般的政权,那既然这些缙绅们这么能忍,那沈昱也是不可能再次咄咄逼人,毕竟缙绅已经这般容忍之下,若是再步步紧逼,恐怕会让各地的缙绅都生出一种兔死狐悲,在镇西军到达之后誓死抵抗到底。毕竟这个年头的缙绅是掌握着社会的舆论,而且他们也是士人的代表,真的将他们逼入死路,那天下士子群起而攻,那再向前,则注定步步血腥。

但是镇西军岂是这般依赖于缙绅的政权?自一开始,易飞就已经注定了要与这个缙绅阶层为敌,毕竟双方服务的对象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易飞的政权代表着新兴的自耕农和小地主,甚至已经出现萌芽的资产阶级。但是却是绝对不可能代表这些只懂得损公肥私,疯狂寄生于大明身体上的寄生虫!对于这些群体,易飞已经不是一次表示出痛恨,提到他们也是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在这个社会,忠诚链的最上层好恶也是影响着下面的臣子制定着各种政策。

因此,虽然陕西缙绅已经大大的退了一步,但是丝毫无惧于他们的沈昱也是立即再大步进逼了一步。

十一月初,一道政令也是一下子让缙绅们退无可退。在这份公文之中,追欠粮饷已经不再是一年了,而是自大明天启年开始,整整二十年的欠饷!而且所有田地统一征收,不再是按照田地收购来的年份为准,这道政令一出,陕西各地的缙绅虽然依旧没有动静,但是无论是谁都已经嗅到了空气中危险的气息!

而西安府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种诡异的气氛,几乎是随着这道政令之后,另一份更加苛刻的政令也是随后而至!这一份政令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朝优待读书人的政策,士绅一体纳粮!而且事情不止只是如此,更是直接注明了不同田地数量,缴纳的田赋数量也不一样!

五十亩之下,岁入田赋两斗。五十亩以上百亩之下,岁入田赋两斗半。百亩及百亩以上五百亩以下,每亩田赋三斗半!而五百亩以及以上,则岁入田赋更是直接飙升至六斗!陕西如今干旱少雨,历年来兵荒马乱更是让基础设施凋零,譬如水利设施就极度的残破,田地收成已经大大不如往昔,良田亩产也是在一石多点。许多薄田甚至连五斗都不到。

镇西军这般强行推行新的赋税政策,这也是让所有手握众多田地的缙绅们根本坐不住了。如今等待他们的命运也只有两个,要么立即抛售田地,将田地保持在百亩左右,要么就面对着天价的田赋。虽然这种田赋并不足以让他们破产,但是却是能让他们一年到头根本丝毫无获,甚至可能出现一年到头反而赔进来一些收成。

陕西的气氛也是无比的压抑,就象是暴风雨前的那一抹宁静。而更令他们绝望的是,镇西军显然就没打算好好说理,各地兵马的调动也是极为频繁,显然也是在等待他们发飙!而且更让他们觉得心寒的是,镇西军似乎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甚至连之前在乡老耀武扬威的那些山西佬官吏们,也是一下子不见了踪影,纷纷躲入各个城池之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仅仅是缙绅们,甚至各路官军也是都是摩拳擦掌。因为他们也是刚刚接到上面通知,这次镇压叛乱,所有收成都将分予他们三成!压抑的气氛一天天的过去,而追剿欠饷二十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官府给的时间也是太过短暂了。只有短短的十天时间,时间一到,若是不能全额交纳,他们将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命运!在这一刻,他们也是无比怀念那个将他们当爷拱着的大明了。若是当时能够拿出这些要缴纳于镇西军的钱粮,不,只要拿出个十分之一,那官军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缺粮少饷了吧!当时被孙传庭要求每户交纳一百两银子,都被他们视为勒索,但是再一想到如今应该交纳的钱粮,他们都是一阵阵的苦笑和深深的后悔!

第454章转变

虽然缙绅们的努力没有任何成效,但是消息传到北京,却是产生了另一个让朝廷欣喜的副作用。那便是,原本还对镇西军抱有好感的士子们,几乎是一夜间全面转成对立!在朝廷看来,士子和缙绅才是国家的柱石,易飞如此倒行逆施,完全将缙绅阶级推向了对立面,恐怕是亡无日矣。

一时间,就连对国事都已经快要绝望的崇祯,也是再次恢复了斗志。只要缙绅阶级还在自己这边,那大明依旧是可有用武之地。但是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三百年前那般如日东升,如今的朝廷甚至连让官军保持最基本的忠诚的手段都已经快要丧失,那就是巨额的钱粮,没有粮饷下发,这些官军的士气也是十分的可疑。而在镇西军不断的崛起之际,尤其是在这一次将建奴主力几乎聚歼于山西,威势更是一时无两。

在这种威慑下,官军的忠诚性也就变得极为可疑。可能唯一让他们还未叛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明数百年来的积威,但是不同于崇祯的乐观,文武大臣却是觉得数百年的积威可能也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们普通认为,官军没有叛变也只是因为镇西军并没有开到他们驻守的地盘,一旦镇西军大举东来,估计这些早已经被缺粮少饷,甚至卖儿妻女为生的官兵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倒向镇西军。

有感于军心民心都已经动荡,崇祯皇帝也是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

十二月初,御史杨仁愿上书,请命朝臣犯罪由刑部明正典刑,禁止东厂私下秘密逮捕。崇祯皇帝同意了,并说:“东厂所抓的,仅限于‘谋逆***’。其余犯法人事,自有法司机关处理。”同时也以此告诫锦衣卫,注意点儿。

同时,为了保住唯一还在朝廷手中的北方省,崇祯发二万库银赈济山东,免崇祯十三年以前欠税,谕令有司如仍征缴者明正典刑,百姓欢庆。同时,崇祯也是第一次开始正眼看普通百姓,命京伊赐京城贫民米布。在朝廷大军收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地之后,崇祯也是大度的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府去年田租,其实真的也没有什么好收的了,四地百姓几乎千不存一,想收也收不上来。

为了表明朝廷与野蛮对付士子的易飞不一样,崇祯更是谕令各省停刑三年,同时释放黄道周,官复原职。同月,以刘宗周为左都御史。不过这个时候,崇祯也是深感北方已经是不能呆了,也是开始小心的为南下做准备。而通过这些年的历练,崇祯也是终于明白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好臣子,大肆起复历年来因言获罪或罢官的官员,更是起复马士英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提督凤阳,为了日后南下做准备。

要说如今崇祯最恨的是谁,那绝对是与卢象升之死有关联,哪怕是稍有关联的官员!杨嗣昌被抄家灭族,主犯已死,但是陈新甲这个伙同之辈,如今也是被崇祯抓到把柄,直接以接连丢城失地,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周延儒上言说:“古法讲,敌人不兵临城下不杀军事长官。”崇祯皇帝愤然说:“别的边疆就不提了,接连失陷七位藩王,难道不甚于兵临城下吗?”

对于崇祯铁了心要杀陈新甲,百官莫不敢言。如今的崇祯已经再不复往日的稚嫩,杀伐果决,政事也是处理的更为圆滑和老练。虽然众多的臣子心中忧惧,但是惟黄道周为首的一心为国的大臣却是各个热泪盈眶,均是觉得大明中兴依旧有望!

同月,崇祯更是再次下罪己诏。不同于上次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甚至推托于臣下的装模作样,这次下罪已诏却是闻之让人声泪俱下,将崇祯十数年来各种害民之政也是齐齐历数,尽数归罪于自己。

同月,新任左都御史刘宗周上书“言六事”:一、京城建书院,明圣道;二、焚锦衣卫刑具,专听法司;三、崇国体,不得私侮大臣;四、清奸佞,立毁一切匿名文书;五、清官箴,整肃京官外官交际;六、肃吏治,特别针对巡抚御史回道考察。”

应该说,这六条都切中时弊,但激切之下未免太过流于书生意气了。所谓建书院、明圣道,所谓崇国体尊大臣,所谓清奸佞肃法司,这一切都是早就应该干而没干的,当时再干,恐怕未必来得及了。即便在后世皇权独大的伪清,胤穷其一生痛饬吏治也无非是人亡政息,弘历初年就冒出了轰动全国的山西学政喀尔钦、布政使萨哈谅两大墨案。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再整吏治、明圣道、正人心、清奸佞,还是那句老话,谁去干?怎么干?从哪儿开始“整”?

“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收效?河南烧房子的李自成等不等?关外蹲着的辫子们等不等?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当其时最为紧要的,一是人才、二是粮饷,所求无非“乱世能臣”与“兵马钱粮”二者而已。但在“君子不言利”的明末理学大家刘宗周先生看来,所谓“利”不过是小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罢了,君子治国靠的是“德”。硬是要这位蕺山学派的创始人脱离思想理论指导工作,去鼓捣不屑为之的兵马钱粮恐怕也是强人所难了。

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姿态,崇祯也是全盘接受了他的建议。当问道具体如何去做时,刘大家也是一阵的语塞,要他们这些文人耍嘴皮,那绝对是天下第一,一用到实际,他也是直接瞎了。这也是当时的东林党人的通病,就算是换汤不换药的清流党也是同样如此。

好在,他的东林盟友东林党人李日也是站了出来,“陛下,朝廷此时,想理清吏治,极为艰难,所难之事,无过于粮饷之举。若是粮饷充足,官兵训练充足,自可以一当十。为今之计,当多求开源,重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