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沭阳之溃败,是韩世忠戎马生涯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韩世忠不但没有抵挡,牵制住完颜粘罕,还给淮河一带留下了大量的溃兵;这些溃兵大多变成了流寇,贻害当地的百姓。
这次韩世忠表现得如此懦弱无力,与他后来在与金兵对抗时的那种英勇不屈,寸土不让的态度相比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也变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悬案。
事实上,历史学家们没有把当时的环境背景给弄清楚。
因为杜充崩决黄河大坝,黄河大水泛滥,夺取淮河的出海口泄洪,而当时韩世忠把守的沭阳就在淮河的岸边,也就是灾情最严重的黄泛区内。
也就是说,韩世忠的部队其实是被洪水给冲溃,并不是不战而逃。
这个时候,远在在扬州的小朝廷并不知道韩世忠的部队已经溃散。
而御史中丞张徵,还在以边事未宁为题目,向朝中的大臣们请教如何对抗金兵,御敌保土的计策。
就着这个议题,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上了一道奏章:“自从去年冬天起,金兵连破澶濮诸州,现在又挥师山东两淮等地,虽然陛下已经派出韩世忠范琼领兵抵挡,但恐怕两将抵挡金兵不住!为今之计,先要弄清楚前线的状况目前有两个对策:一是守淮二是渡江。
如果采用守淮之策,则应屯驻重兵于楚州泗州和淮阴三处,以防金兵突然深入。但需要担忧的是,如果我军怯站,望风溃散,那么敌军有可能斩木系筏,渡淮南下;或者先以精锐骑兵截断我渡江之路不得不防如果采用渡江之策,则应屯重兵于升州润州,使敌军一时难以追击。但如此一来,会离开中原地区越来越远,极易动摇民心;现在在扬州的士兵大多是西北人,他们不愿南下,如果强迫他们,很可能会出现意外之事;再者,即便渡江,扬州也还是要留下部分的兵力,则保护陛下的兵力势必减少”
说实在话,当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读到上述文字的时候,差点连小伙伴都被惊呆住了:这个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把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他到底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宋朝的?
这个例子证明了,宋朝不是没有能人,而是有能人但不受重用。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耳郎大大错花心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独孤飒霜大大的章节赠送。

第二百四十一章:自吃其果(上)

在御史中丞张徵主持的这场以边事未宁为题目的国事会议之中,发言的除了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外,还有吏部尚书吕颐浩户部尚书叶梦得等等。
这些奏章,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如何陈兵御敌,保家卫国。
从官衔的名字上看,这些人都是掌握实权的中层干部,他们还是掌握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对于他们的宝贵意见,朝廷高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先是礼部尚书王綯,闻金兵且南至,率从官数人同对,帝命至都常议。黄潜善汪伯彦笑曰:“诸公所言,三尺童子皆能及之!”
好一句“三尺童子皆能及之!”
也就是说:朝廷的高层把这些宝贵的意见当成是三岁童孩的胡言乱语。
那这些宝贵的意见最后何去何从呢?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得清清楚楚:时群臣奉诏论边事者,黄潜善等请皆送御史台抄节申尚书省。
想不到,这些意见最后被送到御史台,然后抄写一份送到尚书省去,保留在档案库里,等待后人研究历史时查阅。
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位执政宰相和枢密使大人为什么如此胆大包天,做出这种荒废国事祸国殃民的行为?
凡事都有它所发生的原因,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人不是白痴,如此荒谬绝伦的行径背后。当然也有它的原因所在。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庚子。诏:“有警而见任官辄搬家者。徒二年;因而摇动人心者,流二千里。”由是士大夫皆不敢轻动。
这句话出现得非常突兀,与上下文全无关联,而且这是由高宗小皇帝所亲自颁布的一张圣旨。
从这句话里面可以得知,其实金兵逼近扬州的消息已经是在满天飞散,变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有官员要擅自把家庭搬迁,离开扬州。所以高宗皇帝才颁布圣意,不准官员搬家,免得摇动人心。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还在使用他最大的法宝:“拖”之决。
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人没什么其他的本事,却极其善长于揣摩皇帝的心意,曲意逢迎。如今看见皇帝下达了这样一张圣旨,他们两人把朝中大臣的意见束之于高阁,最多只能算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从高宗皇帝的这张圣旨中,除了可以得知我们的小皇帝还在使用他的鸵鸟**之外,还可以看出。高宗皇帝并不相信金兵已经近在眉睫了。
为什么高宗皇帝会有这样的看法,这里还要“表扬”一下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位大人对于宋朝情报工作的贡献。
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上位后。把李纲以前的工作安排全部废掉,其中就包括了与军事有极大关联的情报工作。
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的贡献在于:把东京方面的情报工作交给御史台,而南京方面的情报工作交给留守司。
可是,这些文官哪里知道该如何从事军事侦查?他们手下连斥候骑兵都没有,从哪里去弄来前线的情况?
那些文官们能够做的,就是出钱让公差出去打听;但是这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公差,收取到的只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
因此,扬州方面的情报消息可谓是一片混乱,让人难分真假。
相对而言,完颜粘罕的情报工作却是专业得多了,完颜粘罕为了掩人耳目,居然让金兵的斥候骑兵全部都带上了白氈笠子,而这种白色的帽子,是李成叛军标志性的服饰。
完颜粘罕就是要扬州方面认为,金兵并没有逼近,只是有小股李成的叛军在流窜作祟罢了,天下依旧太平。
黄潜善曾经和金兵打过交道,对金兵的脾性也是略知一二。所以黄潜善完全没有料到,原本那些性格耿直,一条筋的金兵老大哥,如今竟然也会做出这样的鬼鬼祟祟的动作来。
无论如何,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名高层的镇定和闲雅风度,还是在扬州感动了不少人;黄汪两人的风度,与钦宗皇帝最后的一位宰相何栗相比,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时瑜亮,不分伯仲。
问题是,何栗宰相的底气来自于郭神仙的六甲神兵;那么,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的底气又是源自于哪里?
这一点,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既然金兵还远在天边,扬州城自然就成了一个太平的幸福的地方。
既然身处太平幸福的地方,就要去做一些太平幸福的事情。
所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身先士卒,去和名僧探讨佛法去了。
当黄河决堤,洪水泛滥的消息传来,扬州官场轻微震动,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的反应是:“笑且不信”。
当金兵快速推进,所向披靡,路过的州府一片恐慌时,扬州官场和街市的反应开始加剧,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的反应是:笑了笑,这消息太假了吧,然后,继续埋头研究佛法。
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一头扎进了浩瀚无比的佛法海洋不同,我们的高宗小皇帝紧紧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着。
一般而言,要当一个及格的皇帝,必须要完成两项的工作。
第一项工作就是把国家给治理好,即便不能够开疆拓土,也要保住祖宗遗留下来的那点基业。
第二项工作就是传宗接代,确保血脉可以流传后世,万代传承。
可是,对于高宗皇帝来说,目前这两项工作都做得极其糟糕。
第一项工作就不用说了,从东京汴梁成到南京应天府,再到扬州行宫,一路后退;再往南走,便要横渡长江,到江南去了。
被金兵追杀到了这种程度,高宗小皇帝的脸皮再厚,也不敢说自己的第一项工作做得有多出色。
第一项工作可以有瑕疵,毕竟中国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中称得上明君的也是为数不多;但是,第二项工作做不好就完全说不过去了。
目前高宗皇帝膝下只有一个男丁………三岁的赵旉。
赵旉之所以能在靖康之耻中成为漏网之鱼,没有被金兵带去北方,原因在于他无名无分的妈妈………潘贤妃。
潘氏因为貌美,被赵构纳入康王府,但因为她父亲职位低微,只是一个医官,所以赵构的母亲韦氏不同意给潘氏名分。
也正是因为潘氏无名无分,金兵才没有把他们母子押进北去的人群,留给了高宗赵构一点血脉。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记载道:潘贤妃,开封人,元懿太子母也。父永寿,直翰林医局官。高宗居康邸时纳之,邢后北迁,妃未有位号……
只有一个儿子无论是对于高宗皇帝又或是宋朝的士大夫而言,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高宗小皇帝埋头于后宫辛勤劳作的时候,也得到大多数官员的认同。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大靓女007大大错花心大大陈钟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二章:自吃其果(下)

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不是你想拖就能拖得了。
建炎三年正月三十日,泗州的守将阎瑾接到探报,说有几十名骑兵出现在临淮县,连人带马全装铁甲,头上还带着白色笠帽子。
阎瑾是个负责任的将官,于是派兵出去探个究竟,结果抓了几个俘虏回来。
严刑拷打之下,阎瑾终于知道了真相:这几十骑兵果然是金兵的斥候,金国的大部队骑兵就在后面阎瑾大吃一惊,赶紧向朝廷发出紧急奏报,并让人把俘获的金兵押送一两个到扬州去……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时金人自滕县以五千骑趋淮,皆金装,白氈笠子。把隘官永州防御使阎瑾屯泗州,遣人伺其实,或曰刘忠犯临淮,或曰李成馀党也。瑾以兵迎之,获游骑数人,乃知为金人至。
面对五千金国骑兵的突袭,宋朝廷还是有人挺身而出,奋力抵挡。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有一下的记载:“江淮发运副使吕源闻之,遣人收淮北舟船数百泊南岸,命使臣张瑾焚浮桥,且贻辅臣书,乞为宗社大计,速图所以安圣躬者。
金兵至泗州近境,瑾引军南走,昭信尉孙荣将射士百馀拒敌。是日也,尘氛蔽日,金人初不测其多寡。遂相拒逾日。荣斗死。
可惜的是。抵抗者只有少数,更多的宋将采用不战而退的策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有以下的记载:金以数百骑掩至天长军,统制任重成喜将万人俱遁。
亟遣江淮制置使刘光世将所部迎敌,行都人谓光世必能御贼,而士无斗志,未至淮而溃。
金人以支军攻楚州,守臣直秘阁硃琳,具款状遣人迎降。开西北门纳金人,开东门纵居人自便。
统制官任重成喜两人手握万人大队,居然被几百骑兵所追杀;硃琳的不战而降,等等,都是后世人嘲笑的对象。
奇怪的是,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江淮制置使刘光世这个后来的中兴四将之一,竟然不战自溃,真是贻笑大方。
高宗皇帝接到了军情奏报,大惊失色,马上下令南迁。当天晚上,御林军的士兵通宵达旦地搬运库房的钱财。
当第二天早上。皇帝的御舟停泊在运河的岸边,大把大把的金银财物往上搬运的时候,整座扬州城都为之震惊,百姓们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这时候,高宗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准许官民百姓从便避敌。
什么叫从便避敌?就是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