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秦桧要上位,就一定要当主和派,而且还是最彻底最无耻的那种。
“上位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应该就是秦桧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对于秦桧来说,目前的形势对他极为有利。
首先、他的金国主子完颜昌正是当时得令,几乎完全掌握住金国的话语权,金国所有的意图他都清清楚楚。
其次、高宗皇帝目前所面临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他最大的依仗………左宰相赵鼎不但帮不了他,还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没错,赵鼎对议和是赞同的,不用开战就可以收回河南、陕西等大片土地,还有太后等一大帮代表国家颜脸的皇亲国戚,有什么不好呢?
但问题是,他一方面想收东西,一方面却想要面子,一方面还想着讨价还价,比如派去金国的协和使者就被告知,条款里谈到以黄河为界,可黄河在近年里是改过道的,一定要以没改之前的河道为准,等等。
最让秦桧揪心的是,赵鼎居然坚决反对取消帝号和国号去迎合女真人。
在秦桧的眼里,这个赵鼎分明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他秦桧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一种人。

第三百三十六章:双输的协定(五)

在被女真金人“阴遣”回南宋朝廷足足九年之后,我们的秦桧右相遇到了他上位夺权的最好机会。
根据南宋的官制,目前挂着宰相名头的有四人:左仆射赵鼎、右仆射秦桧、参知政事刘大中和枢密副使王庶。
这四个人当中,参知政事刘大中政治态度温和中立,与首相赵鼎亦步亦趋;而枢密副使王庶与岳飞关系极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
在这个内阁当中,有两个温和派、一个激进投降派、一个激进抗战派。这样的组合,包含着某种平衡的意思,体现出首相赵鼎的一片公心和苦心。
首相赵鼎无疑是公平公正的,这也是他名声极好的原因。
而如今,既然秦桧要当独相,包括赵鼎在内的其他内阁成员,就变成了秦桧的眼中钉肉中刺,非要铲除不可。
至于赵鼎对于他秦桧的保荐和提拔的恩情,秦桧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他秦桧的字典了,从来就是有仇必报,有恩莫提。
第一个受到秦桧打击的是赵鼎的亲密战友………刘大中。
为什么先从刘大中下手?
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与赵鼎的关系最牢固,什么事情都唯赵鼎是瞻,共同进退;第二、刘大中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
先不管对错,只要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在南宋这个理学泛滥的国度,就是叛逆。就是违反孝道的精神。
于是乎,在某御史的连番弹劾之下。参知政事刘大中被贬往外地,到处州去(今浙江丽水县)当知州。
刘大中被赶走了,没有花费秦桧多大的力气。但是,对于剩下的赵鼎和王庶,却让秦桧大费周章。
赵鼎和王庶两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工作认真负责。完全没有任何籍口和把柄被秦桧抓住。
面对这种情况,假如换做是几年前的秦桧,很可能就会措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才好。
可是,秦桧毕竟是秦桧。
经历了在女真金国的几年艰苦岁月,好不容易才从底层爬上来,还获得了以完颜昌为主的金国高层的欣赏和信任;回到南宋后。又小心翼翼地侍候了多位的首相大人,可谓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如今的秦桧,魔功大成,还搞不掂你小小一个南宋朝廷?
在秦桧的细心观察之下,很快就发现了赵鼎和王庶的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
道德高尚、诚信可靠、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这不就是读书人要学习的目标和模范吗?怎么会变成缺点了呢?
这一点。你我当然看不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好人,都是有道德底线的人。
但是在秦桧的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刚才所说的道德高尚、诚信可靠、风度翩翩等等之外,君子还必须具备一些很重要的品质。
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番说话: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是什么?
“矜”是内心的一种傲。傲要傲在骨子里面,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孔子的这一番话,和孟子后来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当然是正能量满满的。但是,假如反过来使用,比如说让高宗皇帝做出什么言行,让这些君子们感到不堪和委屈,又或者是影响到他们的个人荣誉,那他们不是就不争了吗?
问题是,怎样才能让高宗皇帝做出些让赵鼎和王庶感到不堪和委屈的行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桧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方法对于大部分读书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这个方法确实帮助到秦桧踏出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秦桧独自跑到皇宫里去,对高宗皇帝说道:““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皇帝你想不想讲和成功?假如你想成功讲和,就把这件事交给我一个人去办,否则的话,讲和永远不会成功。
按照当时宋朝的组织纪律来说,秦桧这个做法明显是违规的行为,擅自跨越了赵鼎这道坎,也没有遵守“宰相共议”的组织原则。
但是,高宗皇帝已经被反对声音搞得焦头烂额,而他本人也确实是求和心切,竟然就这样答应了秦桧的违规请求。
“朕独委卿。”
高宗皇帝真的要把议和的大权只交给了秦桧一个人。
高宗皇帝很干脆就答应了秦桧的要求,而秦桧此时却反过来要吊皇帝的胃口:“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秦桧的说法是,您的信任让我感动且惶恐着,可这样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我请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三天。如果三天之后您还是这样决定,那时我们才可以开始实行。
读史每到此处,不禁要为秦桧叫一声好。
假如抛开善恶忠奸,单以才华论,此时的秦桧就是一个天才,他牢牢地抓住了高宗皇帝的心理。
一个没有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去讲和的人,怕的是什么?就是怕上当受骗,就是怕丧失他一直追逐而不可得的安全感。
换一句话说,此时此刻的秦桧,就像是手持钓竿的渔夫,虽然高宗这条鱼儿已经上钩了。但是还要先松一松鱼丝线,这样才能确保鱼儿不会把线崩断。
三天后。两人再次私下见面。
高宗皇帝重申了他的决定没变,一切只交给秦桧一个人去处理。
可秦桧却再一次拒绝,他说道:““臣仍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
皇帝陛下您的心真的静下来了吗,真的确信自己想要什么了吗,兹事体大,为了事后永不后悔。请您再思考三天,然后再做决定。
秦桧手中的鱼丝线放得越松,高宗这条鱼儿越是要向着秦桧逼近。
两人又再分开,各不相扰,又三天之后再见面。高宗议和的心更加坚定了,他重申对秦桧的支持,议和之心决不动摇。
出乎高宗皇帝的意料之外。这次秦桧还是摇头说道:“古人云事不过三,两次不足以定大事,请陛下再静心精思三天。”
到了这个时候,高宗皇帝对秦桧完全改观:自从高宗登位以来,还没有哪一位大臣象秦桧一般,有耐心、有承担、还能透彻理解自己的意图。
如果说这时的高宗皇帝是一个经过风浪阅尽世情的贵妇熟女。觉得世间所有男人都无法迷惑她的话。那么秦桧已经成功地绕过了这一雷区,在她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一粒信任的种子,他是一个既可信赖又能又能掌控的男人。
三天之后,秦桧按照约定再次进宫了。
就在这一天,秦桧替高宗皇帝写了一道诏书。明令群臣不得再干预议和之事,而议和之事就交给秦桧独断专行。
区区九天的时间。就让秦桧获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而同一时间,首相赵鼎已经堕入深渊。又或者说,是他自己主动地跳了进去。
在这九天里,临安府里谣言满天飞,说高宗皇帝如何信任秦桧,对赵鼎如何如何不满,而赵鼎又如何硬是霸着茅坑不拉屎。
而到了最后,当高宗皇帝的圣旨正式颁布,让秦桧独断议和之事。在临安府里流传的各种谣言,达到了一个顶峰。
“你们看看,高宗皇帝的圣旨都已经颁布下来,还不证明了皇上陛下对赵鼎的不信任,想不到赵鼎还死赖着不走,真是可耻。”
面对着漫天飞舞、愈演愈烈的各种谣言,首相赵鼎以及他的幕僚们都觉得,保持尊严的唯一办法就是辞职。
正如秦桧预先所估计的那样,赵鼎很干脆地辞职了。
赵鼎爱惜他的名声,求名地名;秦桧追求权势和利益,求利得利。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赵、秦两人堪称配合默契,各得其所了。
纵观南北两宋的官场,政治斗争不计其数,激烈程度也相当的厉害。但是,从权谋的深度而言,秦桧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个人认为,宋朝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蔡京之前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高官之间的斗争大多是属于不同理念之间的斗争,高官之间的争斗还保持着儒家的各种风度和品质。而其中的例子,又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最为动人。
这种情况到蔡京时被终结。
蔡京之所以在官场洪流中升腾,是因为他做事没底线,可以无耻,可以凶狠,可以借题发挥,把元祐党人碑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敌手不死永不收手。
可蔡京也有他的底线。他一生都忠于徽宗皇帝。只能、也只敢去迎奉赵佶,终生不敢逾雷池半步。
而蔡京的底线是在秦桧的政治生涯中都被打破的。
秦桧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什么都在他的算计之内。他不但在算计着同僚,也还在算计着皇帝,甚至还包括算计自己的民族。
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要达到他的目前………独相、制约皇帝、权利的巅峰。
PS:谢谢靓女007大大的打赏、0拈香一朵0大大的评价票和全订阅。

第三百三十七章:双输的协定(六)

赵鼎的自动辞职,搬走了秦桧前面最大的一个障碍,如今在南宋的朝廷上,能够对秦桧的政策有所制约的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人………………枢密副使王庶。
王庶可不同于赵鼎,他除了具有儒家读书人的种种君子风范,还具有武官的那种忠肝义胆和铁血无情。
无论如何,作为岳家军的亲密战友,单单是那股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就让秦桧望而生畏。
对于这种人,单凭谣言是不可能动摇得了的。
所以,为了要解决王庶,秦桧出动了他最后的杀手锏………女真人的帮助。
经过了上一轮的磋商,因为南宋朝廷对金国提出来的条件全部应允,因此,在绍兴八年的十一月,金国派遣谕江南使张通古携带金熙宗诏书,偕同宋使王伦一道南下,与南宋签订合同。
可是,临出发之前,张通古派一名银牌郎君告知南宋政府,对待这次金国的特使必须要符合以下的标准:一、诏谕使进入宋境后,负责迎接的官员在迎接的时候必须跪膝阶墀;二、诏谕使进入宋境后,州县官必须望金国诏书迎拜;三、诏谕使地位须与赵构同等;四、南朝皇帝须脱龙袍,穿臣服拜受大金诏书。
金国的这个要求非常蹊跷,原因有两个:第一、在上次金国特使乌陵思谋来洽谈和议条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让高宗皇帝脱龙袍跪拜的这些条件。
第二、即便这些条件真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