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心只想着与金国议和的执宰大人,是必须要辞职以对天下人谢罪的。
按照一般的逻辑,秦桧下台以后,无论新上任的宰相是谁,只会比秦桧要好,起码不会没有底线地亲近金国。
可是,秦桧的厚颜无耻以及高宗皇帝的碌碌无为让所有的宋人的都失望了。
秦桧的恋栈不去更是让岳飞忿忿不平。
然而。根据朝廷的规矩,边防大将不可以过问和干预朝廷的内政事务。对于秦桧小丑一般的表演。岳飞和韩世忠们也只好干瞪眼。
但是,岳飞也有他自己的计划。
只要金兵胆敢南侵来犯,只要朝廷下旨让他出兵,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痛击来犯的金兵;好让朝廷知道,金兵的不败已经是昨日的黄花,如今岳家军的力量已经超过金兵,可以很轻松地战胜他们。
正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岳飞在这一次的北伐当中,每一战都是采取最激进的全攻型打法,而舍弃了以往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对上金兵,岳家军势必出城作战,与金兵在平原野地上展开对攻。而绝不聚险而守。
这种举动,岳飞是要向金兵传达一个信息,岳家军要以金兵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决战,还要战而胜之。
岳飞不但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更要击溃金兵的信心。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可是来自敌方金兵的尊崇和概叹。
假如要比较斩杀金兵的数量,岳飞不一定比得上吴玠。但是,纵观整个大宋皇朝,岳家军是唯一的一支部队,能够与异族的精锐重装骑兵在野外公平对垒。还能够堂堂正正地战胜他们。
必须承认,在这次的北伐当中。战场上局势的发展比岳飞所设想的还要顺利;又或者说,金兵的孱弱比岳飞原先设想的要更甚。
完颜兀术倾全军之力,竟然在顺昌城大败于刘锜两万八字军的手中。
按照宋朝兵力排行榜,八字军的兵力应该属于中等偏下,与岳家军、吴家军、韩家军等朝廷的主力野战军不能够相提并论。
刘锜两万八字军的大胜,彻底点燃了岳飞心中的那把火。
因此,岳飞把岳家军分兵几路………张宪居中、王贵向西、牛皋往东,一起杀向金兵,要彻底击溃完颜兀术的大军。
根据岳飞的想法,岳家军不但要胜,还要大胜、短时间内大胜。
岳飞心里很清楚,自己能够掌控的时间并不充裕。
在这场战争之中,完颜兀术连战连败,损失惨重,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究其原因,套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说法………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公平地说,完颜兀术在这场战争中的种种布置,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最初对上刘锜的两万八字军,金兀术十三万金兵全体出动,以狮子搏兔之势,杀鸡用牛刀的打法,要尽快攻陷顺昌府。
当顺昌大败之后,得知岳家军出动,完颜兀术马上收缩防守,把在中原地区的所有兵力集中在开封府及其周边的几个重镇。
遭遇到岳家军之后,先是在颖昌府和淮宁府连输两场;完颜兀术把心一横,派出最精锐的拐子马骑兵,去郾城偷袭,实施斩首战术,把目标对准了岳飞。
在郾城和小商河连输两阵以后,完颜兀术箭头一转,把目标对准了颖昌府………这个岳家军最大粮仓的所在地。
从集中力量后的遭遇战、到突发奇想的斩首战术、再到销毁粮仓的打、等等,对于一位指挥员而言,完颜兀术已经尽了他的能力,穷其所能;至于他的失败,或者可以套用后世的一句话:“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了”

岳飞原先的想法是,用大的胜利,用接连不断的大捷来刺激高宗皇帝,让他重新焕发起雄心,转而支持北伐。
以当时的思维逻辑而言,岳飞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在古代,当官员是需要政绩的,宋朝把考察官员称之为“磨勘”。
当皇帝同样需要政绩。而检验皇帝的好坏只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民生,第二就是国防和外交。
在中国的传统上,一般都是轻民生而重国防;因此,能否开疆拓土几乎成了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明君的重要标准。
比如在汉朝,文、景二帝重民生。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而孝武皇帝专事对外战争,击灭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等等。虚耗国库。
从后世的评价,汉武帝要远远高出文、景二帝,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岳飞的想法,只要他能够取得接连不断的胜利,就可以让高宗皇帝知道,岳家军的将士们有能力战胜金兵,光复故土,甚至还可以收回幽云诸州。从而使高宗皇帝达到了他的祖先们所不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代明君,开疆辟土。
这样的荣耀,有哪个皇帝不喜欢!

不得不说,岳飞的想法非常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而骨感的现实只是来源于一个人,一个岳飞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秦桧。
秦桧的心里非常清楚明了,自从金兵突然间毁约出兵南侵的那一天起。他的首相位置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虽然得以蒙混过关,那是因为高宗皇帝的慵懒、他秦桧自己的黑箱权谋操作、以及他本人厚颜无耻的结果。
实际上,包括岳飞、刘锜在内的所有宋朝将士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都是对他秦桧投降政策的否定和讥讽。
原因很简单,所有投降议和的理论根据,都是基于本国的实力不如对方。
只有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投降或者讲和;倘若己方的实力还要强于对手,干嘛还要卑躬曲膝地向对手求和?
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对于秦桧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身上议和的标签太明显了。
自建炎四年秦桧从北方镀金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大张旗鼓、四处宣扬讲和。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而在绍兴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议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经打破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心理底线。
而如今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岂不是对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这样说,宋朝的官兵在前线战场上获得越多的胜利,他秦桧的首相位置就会愈加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他秦桧都必须要制止这场战争,平息所有的风险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桧与岳飞势同水火,无法两立矣。
事实上,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和完颜兀术斗智斗勇之外,岳飞在后方的临安府内,还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岳飞依然是进攻的一方。
岳飞的进攻手段就是,用连续不断的捷报,用震惊一方的战报来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流传万世的一代明君。
相对于岳飞,秦桧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桧的防御手段就是:首先,尽可能地封锁消息,让皇帝不清楚前线战场的最新动向;其次,发动自己的党羽,向皇帝灌输金兵不可战胜的想法,要让皇帝下令岳飞尽快收兵。
当然,秦桧不会亲自出手。
秦桧自绍兴八年开始独相以后,尤其是在与金人的和议当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权,在侍读和御史台等重要部门全都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如今战火弥漫之际,出手的当然就是秦桧的党羽们。
第一个出手的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上奏给高宗皇帝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对于罗汝楫这个说法,整个御史台集体响应,然后提交给宰执秦桧大人审核,随后上报给皇帝,请示批准。
这就是中国某些文人的表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切身的利益,而没有黑白对错之分;至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等等,管他呢!
对于这份集体奏告,高宗皇帝考虑到大多数干部都这样想,觉得这样更能构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批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金牌急脚递

无论是在正面的战场上,还是黄河北岸的敌占区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捷报送上来。可是岳飞非但感觉不到开心,心中的不安反而越来越浓烈。
原因是,自从对郾城之战颁旨嘉奖后,十几天的时间,朝廷再也没有任何的音信送递过来,这显得太不寻常了。
从太宗皇帝开始,大宋朝廷一直对武将的用兵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岳家军这种巨无霸式的野战军,枢密院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前来了解情况,查询监督。
接连十几天的沉默,时间如此之长,要不就是朝廷有重大的变故,又或者是朝廷在政策上有一些大的改变。
反正就不是什么好事。
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朱仙镇大捷的那一天,岳飞还没来得及与兄弟们庆贺,朝廷的命令终于姗姗来迟了。
钦差宣读完圣旨,然后把圣旨放在岳飞高举的手中。这时候的岳飞仿佛遭受到五雷轰顶一般,静静地跪立在地面上,久久不能说话。
这居然是一道班师诏。
岳飞知道自己输了,输给了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秦桧。
痛苦、无助、不解、彷徨、悲愤填膺等等,这些形容词恐怕都难以难以描述岳飞当时的心情。
不单是岳飞,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时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良久,岳飞拿起笔来,给高宗皇帝回了一封信。反对“措置班师”:“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响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岳飞的这片奏章写得言恳意切、一针见血、道尽了当时的形势,甚至被后世的史官评价为:“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可惜的是,这样一篇奏章。换来的是高宗皇帝的十二道金牌。
在宋朝,所谓的金牌,是一尺长的木制通信檄牌,上面刻有八个朱漆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驿吏不得在驿站内进行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途中如有延误,必受严惩,「稽留一天罪至配流」。
这种金牌,就是皇帝下达紧急命令所专用的的快递急件。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中记载道:“驿传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
根据《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这十二道金牌是在同一天送抵岳飞的宣抚司衙门之内………“一日而奉金书字牌者十有二”。
这十二道金牌都只有同一个命令,让岳家军马上班师回朝;而且语气之坚定、措辞之严厉,根本不容反驳。
这种情况,可谓是史无前例,足以知道事情之危急和朝廷的决心。
看来是一定要班师不可了,否则就是犯了逆上谋反的大罪。
面对这种情况,愚忠致孝的岳飞又怎敢违抗,悲愤交加之余,唯有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明代诗人李东阳回顾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时,在他的《金字牌》里写到:“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岳家军要撤兵的消息很快就四散传开了。
当地的人民大失所望,如丧考妣,成群结队地来到军营中撼哭申述:“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