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虎贲-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唐朝也并非完全没有海上贸易,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便派遣过商船出海,但是因为科技的原因,当时的造船业远不足以制作能够抵抗大风大浪的大海船。最关键的还是上帝之眼看的那么清楚,没有向那方面发展往那方面考虑。毕竟在古时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国王朝的发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关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属于偏远地区,并非发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在于江南一代。这江南都没有发展起来,又谈什么航海?

在罗士信的记忆中,江南的发展源于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关中、北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百姓南迁,经济南移。又因陆路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也顺势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为一个偏居一隅的王朝。他们的经济能够完全不受地域的影响,航海给他们带来的利润是不可估算的。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士信很清楚的明白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较为陆路丝绸之路更为便利,越早发展对于国家越有利处。但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存在着一定问题。

目前的造船技术并不发达,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都不到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也等于零。

即便罗士信明白航海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也不敢贸贸然的就带动大跃进。免得过于急进。从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灾难,但是他也不能不说。不说的话,难免又要走许多的弯路,是以提议徐徐图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惊疑不定,一阵目瞪口呆。罗士信说的发展航海事业,是超出这个时期的东西。

李世民这优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治世英杰一个个都有些惊疑,何况是其他人。大多无法明确的从理智上判断罗士信说的有没有道理,无法判断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最终房玄龄道:“尚书大人为何会有此想法?”

罗士信作揖回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个奇人,叫郑和的,他是一个旅行家和商人,喜欢四处游玩走过许多的国家。据他所说。大海辽阔,无所不达,只要有抗的起风浪的船。可以通过大海的便利,抵达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当初汉武帝打通西域。我们才知道西域之西还有广阔的天地。这大海之东,又何尝没有一副天地?汉朝能够做到的。他们一样能够做到。只是需要时间的累积,臣认为只要有心,慢慢做终会取得成果。可我们什么也不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郑和什么自是他胡诌的,他不能说自己是穿越来的,知道未来大局的走向,只好将郑和这个曾经七下西洋的牛人给搬了出来,以增加说服力。

对于罗士信的第二条提议,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同意。这种国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轻易草率决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这个皇帝向来分的清楚,哪怕他与罗士信关系在好,在信任他也不会盲目听他一个人的片面之词,将此事推迟几日重新商议。

向西发展,开通路上丝绸之路,这一条却是无用置疑的。

当日朝会结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打下基础。

罗士信回到刑部找来了马周跟他商议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事情。

马周本具有不逊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之流的宰相才华,有着极高的政治水准。

对于罗士信这个异想天开的提议,马周并没有因为不了解而直接否认,很认真的听了详细要点,沉吟了会儿道:“大人可是想劝说陛下接受你的建议?”

“这是自然!”罗士信毫不犹豫的道:“海上丝绸之路大势所趋,越早向这方面发展,越能获得巨额利处。”

马周笑道:“没有一点依据,就凭大人一句大势所趋恐怕三岁小孩都说服不了,凭什么说服陛下,以及满朝文武?大人也未免将一个国家的政务看的太过简单了……”

罗士信张了张嘴,无话可说:马周的话虽有些不好听,确实也是大实话。他知道在千余年后动动手指,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天涯海角都能够沟通。钢铁疙瘩能够在天上飞,能够在水里游,十数万里间距一日可达。这些都是大实话,可说出来又有谁会信?没被当成疯子,异教徒就不错了。

马周继续道:“这想要说服取信人,首先自己要拿得出足够的例证,而不是空口白话。海上商路据我所知,早在汉代就有。大人何不从汉代开始调查,将海商的情况,详细表明,以实际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罗士信双手一合,道:“就这么办!”顿了顿,指着马周道:“这事是你提的,少不了你的份,我们一起动手。”

马周作揖道:“愿意效劳。”

自受到马周蛊惑的那一刻起,罗士信仿佛回到了以前大学写论文的时代,疯狂的找着航海资料。

这苦功夫下去,罗士信再一次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他们就如盲人摸象一样,给后世人创造了一个有一个鲜明的事例,给后世人参照,从而超越。

细查下来,我发现航海的事业从秦朝就已经开始了。秦始皇时期,海路西探,到达东南亚诸国,还到了印度。汉朝,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三国孙吴横跨江东,开创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北上辽东、高句丽,南下夷州和东南亚、柬甫寨等地。魏晋南北朝也是一样,通过番禹与中国经商的国家多达十数个。

但是因为造船业的发展缓慢,并没有能够支撑大型商船的往来,都是小打小闹的多。然而就算是小闹,一趟成功,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是小打小闹的危险程度是极其大的。

首先小船难挡大风浪,大海无情,一个不慎人财两失。其次经海陆而行,将途径多个国家补给,小船护卫不足,也容易让人黑吃黑给吞掉。还有航线的不确定,指南针的不精确,各种问题的存在。正是因为存着这些问题,航海事业也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处在小打小闹的阶段。

有了这些成功的例证在,罗士信的发展航海事业的说服力大为增强。马周从最初的半信半疑,在不断的收集证据中确认了这个提议,成为了忠实的执行着。

在他的帮助下,罗士信写了一篇长达千字的奏章,将航海事业的利处一一表明,同时也没有任何隐瞒的将不足的地方说了出来。

这份奏章的反响便是不同了,要什么有什么,不在是空口白话。

针对这份奏章,满朝文武张开了长达一个时辰的讨论。最终得到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能治世奇才的认可,先后认同。

也如罗士信说的一样,并没有满目的咱开行动,而是徐徐图之。

李世民从国库中拨出了一笔不菲的款项,支持天文台改良老旧的指南针,悬赏民间知道航海线路的人士,并且研发能够经得住风浪的航海商船。

大唐日后能够成为海军大国,战舰遍布天下,与罗士信的这份奏章密不可分……这份奏章也在后世历史上有着极高的价值意义。

罗士信得到如此结果,也心满意足了,他无法给出什么高明的建议让造船业前进个几百年,但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以中国古人的智慧,一定能够克服大海,制造出能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商船。

这日复一日,在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满朝文武的活跃下,贞观之治的风貌已经渐渐展现。

尤其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因为隋末动乱而断,这重新开通,大批商旅互通往来,进一步刺激了大唐的经济发展。

也正如预料的一样,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唐带来利润之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他人的红眼……(未完待续。。)

第四章不灭国,便是失败

这面对丝绸之路的通畅,首先眼红的便是西北方的吐谷浑。这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乃是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类似于部落的国家。五代十国期间,吐谷浑趁着中原征战不休,率兵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

隋朝的时候,两次征战吐谷浑,将失去的土地夺了回来,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但因隋末动乱,吐谷浑重新夺取了青海一地,时刻威胁着中原甘肃一地。若非李唐立足关中,先一步掌控甘肃。甘肃只怕会如史上辽东一般,让吐谷浑趁乱夺取。

吐谷浑一直觊觎着甘肃一地,对于也因如此,唐朝立国起对于唐朝便怀有深切的敌意,成为大唐头疼的边患之一。直到李靖、罗士信、李世绩北破突厥,打出了大唐雄风之后,吐谷浑方才收敛起来,不敢妄动。

但是大唐结交西域,重新开通丝绸之路,刺激到了吐谷浑的敏感神经。

丝绸之路是一个统称,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丝绸之路并非固定的一条道路,而是有好几条,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都包含在内,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路线。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商道,以长安、洛阳两大商业都市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次之便是丝绸之路的青海道。

南北朝时期,全国动荡。河西走廊一带也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致战祸频仍。河西道时常阻塞不通,青海道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当时,长江以北包括河西走廊被北魏控制,长江以南被南朝控制,北魏疆域以北为柔然控制,河西走廊以南被吐谷浑控制,北魏与柔然、南朝为敌。经济发达的南朝与欧洲、西域、柔然的贸易来往只能由四川进入青海,由西宁经都兰,到格尔木。再往西北过芒崖,进入新疆的若羌,再由若羌的丝路南道向西通往欧洲;或往北经过高昌向东到达柔然;又或由西宁经过都兰,西北往大小柴旦,越过阿尔金山抵达敦煌。

青海道也在这个时期走向了辉煌,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控制青海道的吐谷浑。

吐谷浑上下也很重视青海道这条国家经济命脉,在青海道的管理上大费苦心,开辟了多条新通道,将内地和西域重新连接起来。为了维护青海道。吐谷浑人不仅担负起指引方向、提供翻译、武装护送等重任,还积极与来自中亚、西亚的胡商进行中转贸易。他们将青海骢等特产贩运到南朝和北朝,然后把丝绸、棉布、瓷器、铁器、茶叶及纸张等从中国南方运到吐谷浑,再转销西域各国。一谋取福利。吐谷浑也因为青海道而繁荣富强,成为西北一霸。

然而唐朝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

西域目前虽大多都在西突厥控制之下。但西突厥存以武力服人,在外交上远比不上大唐刚柔并济更得人心。西域各国国王都曾派人或亲自到大唐,表示归附。李唐的使者在西域也很受待见。恢复了丝路交通。最便捷的河西走廊畅行无阻,青海道在南北朝时期的枢纽功能逐渐消失。

这往来做贸易的跨国商人哪有傻瓜,相比青海道的恶劣,河西走廊明显跟为便捷,自然而然的选择河西走廊……

吐谷浑最大的依仗青海道也因此日渐没落。

世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