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虎贲-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就算避免重复不用长孙无忌,怎么了轮不到他啊?

一时愣在了那里。得到他面前李靖的提醒,方才醒来带着满心的疑惑领旨。

这任命下达,就算他存有异议,也不能在这文武百官面前说。

朝会结束,罗士信也理所当然的找到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早已料到罗士信回来一样,先一步在花园的院子里,备上了一些小吃点心。

“来,就知道你回来。陪我喝几杯,最近忙的头疼,连吃饭也是三口做一口来吃。这种悠哉喝酒的机会可不多……”李世民精神很好,但面色却有着点点疲累,笑着招呼罗士信坐下道:“你是想知道为什么让你当这主考官吧?”

罗士信依言坐下,堆着一脸的苦笑道:“陛下明鉴,您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这点水准。就我这三两下子,让我照着书本念论语都未必能够念的通顺。让我当主考官,这不是难为我嘛?这满朝文武的,论学识强过我的,一抓一大把。”

“话是这么说不错!”李世民一点也不否认罗士信的自黑,颔首道:“可是他们都有他们的事情任务,抽不开身啊!”

罗士信不满道:“那我刑部就……就没有事情啦!”他的声音有些低,说着自己都有点心虚了。他当任刑部尚书的时候,事情还是很多的。当时天下方定,有很多隋末动荡存活下来的不法之徒,他们难改大乱以后的野性,不服大唐的法治约束,有很多依旧行着作奸犯科的事情。

那断时间刑部还是有很多事情干的……

然而随着罗士信、韩仲良、马周、刘燕客、刘德威、孙伏伽这些刑部、大理寺的司法干吏秉公执法下,法治大安。随之天下又因百废待兴而大定,在当下的唐朝各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只要愿意劳作,几乎没有饿死的可能。在这种平稳的局面下,犯罪率是最低的。

这犯罪率底下,罗士信所在的刑部自然是无事可干,小打小闹的案子也劳烦不到他这个刑部头头。罗士信这阵子过的也确实清闲:每日准时道刑部报告,交待一下,翻翻兵书打打瞌睡,吃个午饭睡个午觉就能回家逗孩子玩了。

李渊当初为了收买人心,对于那些投奔李唐的人都给予高官厚禄,让他们以为遇到明主,真心实意的为李唐效力。

这种收买人心的方法在创业初期确实给李唐江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毫无疑问也给后世留下了官员冗累的隐患。

李世民的裁官减员,正是解决当初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李世民大刀阔斧的裁员,将两千多名官员裁减至六百四十三人,可见李世民所说的“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绝不是空话。

现在在朝堂上任职的官员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分担原来至少三个人的事物,也形成了干实事的风气。

罗士信这悠哉的做官,在目前的朝廷上是绝无仅有的。

李世民见罗士信底气不足,笑道:“就你最空,你不来谁来?再说,又不是让你跟考生比学识,怕什么。”

罗士信想着悠闲的日子就要离他而去,忍不住哀怨起来。

“少给我来这套!”李世民笑骂道:“真当我瞎眼的不成?满朝文武就你罗士信官当的最潇洒,比我这个当皇帝的还享受,给你个任务又怎么了?”

罗士信缩了缩头,不敢吱声了,想着即将到来的“春闱”,也只能印着头皮上了。这想到科举,忽然想起这个时候只有文举考试,并没有武举测试,武举是在武则天时期,冒出来的。

这一个国家的发展,过于重文不好,过于重武也是不行,文武并重一同发展才是王道。

有科举,没武举,想什么样子?

当下也跟李世民说了武举之事,“陛下你看,我大唐治国是靠文人,打仗怎么的还得依赖我们武将。这文人有科举能够展现自己,武官呢?不如也来一个武举,考核天下英才,就考他们的武艺兵法射箭等等技巧,再来一个武状元,你觉得怎么样?”

李世民眼中一亮,一拍石桌道:“有点意思……”他想了想,又摇了摇头道:“还是算了,这个提议我先记载心底,等合适的时候在提出来。那时在给你记功……”他遗憾的叹了口气,又股哀怨的感觉。

“为什么?”罗士信不解,这提议好就执行,还有什么墨迹的。

“你不当家,自然不知道柴米贵!最近让空荡荡的国库,操碎了心。你小日子过得滋润,哪能体会我的感受!”李世民一说到这里就大倒苦水,似乎这个皇帝当得一点也不顺心。

罗士信更加迷茫了:“怎么会,我大唐现在的经济发展的这般迅速,开通丝绸之路以后,我听说商税比以前增长了一倍不止,应该不至于这般穷吧?”

李世民白眼道:“当我这里是只进不出的?开发荒田,增加来年的粮食产量,这开发荒田是钱哪里来的?你一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说的简单,研究指南针,研究海船技术,这些钱又是哪来?我大唐发展需要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我恨不得将一个通宝掰成两块来用。你这会儿又来个武举,我要是采纳了,又要公告全国,在全国展开乡试、会试什么乱七八糟的,这还不是从我大唐的国库里掏钱?这发展可不能太心急,免得走上前朝的道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啊!”

罗士信听了李世民的苦水,心底也是一惊,意思到似乎有点拔苗助长了。因为他改变了历史,短短几年,大唐的经济地位情况曾几何速度发展。这发展的太快,也会有根基不稳的危险……好比后世的大跃进……

“对了……”李世民见罗士信有所领悟,也不再说,突然想起一事问道:“我昨天听说高句丽在境内有一座京观?”(未完待续。。)

第八章四国夹击

李世民大倒苦水,说的如何如何的不堪,实际上他本人还是很享受这种感觉的。正如他说的一样,大唐国库并没有富余,但是也如罗士信说的大唐发展的很快,经济收入很高。只是这些高收入,都让李世民投入值得投入的地方去了。正是因为有这些投入,大唐才能够发展的人才迅速快捷。

大唐可怖的发展速度对于四周异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唐朝越强他们越是安分,越是听话。

周边除了涉及自身利益的吐谷浑正在与唐朝交恶,没有一个国家不与唐朝交好的。

即便与中原有大仇的高句丽,也再向大唐示好不断的希望改善彼此的关系。

李世民心底一直念着属于他们的辽东一地正被高句丽霸占着,只是辽东苦寒,不在大唐的发展范围之内。大唐当前的经济本就吃紧,不打没有价值意义的仗。

花费人力财力物力将辽东拿回来,对于大唐没有任何有利之处。

好钢需要用在好刃上,以李世民的功利之心,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干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待大唐富庶了,国库充实的时候,再将辽东夺回来,顺带将高句丽灭了,也就是了。

目下李世民没有与高句丽交恶之心,高句丽也是识趣,彼此关系也是不错。

李世民昨日意外听到了高句丽京观一事,正好遇上罗士信,也就问了出来。在他们这些人中,真正去过高句丽的也只有罗士信一人。

罗士信有些默然的点了点头。京观他没有亲眼见过,但听依旧生活在长白山上的那些朋友说过。京观是他们这辈子的痛。正是因为京观的存在,他们才会选择继续在长白山生活着。

所谓京观就是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杨广当年征伐高句丽,动用远远凌驾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以石击软,任是凭着他灭绝人性的指挥水平,让高句丽打了个大败。数以十万的兵卒战死,高句丽将这数以十万计的兵卒尸骨堆积起来,以炫耀他们以弱胜强,大胜隋朝的事实。

这数十万骸骨搭建的京观那是何等的可怖。也是汉人身上莫大的耻辱。

“我也没有亲眼见过京观,但是听长白山的那些遗落的隋兵说,京观是高句丽缅怀先辈功绩之处。那里香火不绝,目的自然不是祭拜那些尸骸,而是瞻仰他们国中救世主的丰功伟绩。有以辽东一地抵挡百万隋军的尺寸难进的渊子游和大破三十万隋兵的乙支文德这些人物。根据他们所说,高句丽每到盛典的时候都会去京观祭拜。”罗士信并未亲眼所见,但当时听左天成他们说道这里,肺都要气炸了。当时就想,若他日后能够领兵出征高句丽。非要高句丽付出相应的代价。

就算这事情过去多年,李世民这时提起,罗士信依然愤愤不平道:“当年隋朝惨败,全因杨广那个蠢货瞎指挥造成的。屁大点的国家。还真当自己是块料了。”对于杨广,罗士信本没有多少恶感,但是对于他在征伐高句丽这一战的表现。“蠢货”二字确实当之无愧。就是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令以卵击石的局面变成了鸡蛋打裂了石头。

李世民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道:“昔年的情况。追究细节也于事无补。现在的高句丽国君高建武对我大唐还算敬重。等会我便亲自下旨让高建武拆除京观,将那些将士的尸骨送回我大唐。让他们能够魂归故里,不至于流落他乡。”

罗士信赶忙赞道:“殿下仁德,此事若成,毕竟成为美谈。”

李世民也自得的笑了笑,他这话既说出了口,心底对于事成还是有极大把握的。从高建武对大唐的态度,李世民明显的察觉到对方有心依附大唐,借助大唐的力量对付权臣渊氏一族。这有求于人,自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然而李世民这一次却是失算了。

高建武得到李世民的指令,来找心腹乙支侯武商议该不该听从李世民的话,拆除京观。

乙支侯武本就对高建武的“软弱”失去了信心,如今见他真有拆京观的意思,更是鄙夷坚定了自己反高建武的决心。

高句丽内有权臣掌控兵权,外有百济、日本的支持,内部在存在着内奸,已经没有半点退路可循。渊氏一族在高建武决定拆除京观的时候,发动了军事政变,渊氏一族族长渊大祚在他儿子渊盖苏文的劝说下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以国君软弱无能为由,在百济、日本暗中协助下,以雷霆手段杀了高建武和支持对付自己的大臣们,然后立高建武的侄子高宝藏为王,彻底改变了高句丽的局面。

高宝藏不过是一个傀儡,渊氏一族凭借渊子游当年打下来的政治基础,成功掌控了高句丽的大权。

渊大祚干略中庸,一切大小事情由渊盖苏文做主。

渊盖苏文年纪不高,却是年轻气盛,初生牛犊,性子格外激进。不断严厉回绝了李世民的要求,还在高宝藏即位的那一天在京观大势庆祝,硬生生的扇了李世民一个耳光。

如此消息传到了大唐,李世民胡子都气歪了,直囔着要出兵打高句丽,要让渊盖苏文知道厉害。

罗士信也想不到事态突变,对于李世民的反应心领神会:这丫的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渊盖苏文这一巴掌打到他脸上,若无动于衷有损颜面,只能来一场秀。

果然文武百官得知李世民的意图,纷纷劝说。

李世民这里也“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对于不打,罗士信都能够理解,高句丽确实是不好对付的国家,且不说杨广,就算是他老子隋文帝杨坚。三十万大军,不也在高句丽碰了一鼻子灰?就不说杨广的几次百万大军了……

只要有点远见的人都能分析出大唐当下出兵打高句丽,未必不能胜,只是得不偿失。

然而事态的发展越发的不受控制……

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