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襄阳镇节度使,曹世雄出任潭州节度使,张胜出任鄂州节度使,杨文出任川南节度使,夏贵出任淮西节度使,刘雄飞出任梓州节度使,李和出任扬州观察使,程大元出任真州观察使,范胜出任濠州观察使,再加上陈德兴的海东、辽东节度使,一口气封出去15个节度使和观察使。

唐末五代军头横行的局面,一夜之间就重回了世间!

不过藩镇和叛镇还是有区别的,除了陈德兴还有更大的野心之外,其余十四个藩镇之主对于能当上一镇节度已经非常满意了。根据唐朝的经验,只有当朝廷想要削藩或干涉节度使继承问题的时候,才比较容易引发藩镇造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南宋眼下的情况并不比历史上更坏——历史上南宋朝廷在刘整叛乱之前,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藩镇共存的平衡点,或者说以贾似道为首的朝臣文官,始终没有放弃恢复以文御武局面的努力,直到刘整叛乱爆发!而刘整叛乱加上之前贾似道借打算法之名对武臣集团的打击(也有部分和贾似道不睦的文官被打击),已经严重损伤了宋朝的国防力量。

而刘整叛乱又造成贾似道恢复以文御武努力的彻底破产,只能依靠安丰一系的军阀苟延残喘。但是安丰将门的力量,又不足以抵抗蒙古的入侵。因此才出现了襄阳被围数年,朝廷都无援兵可派的局面。

到了最后,贾似道勉强拼凑起来的“诸道精兵”十三万,在丁家州一触即溃,显然南宋朝廷也没有利用蒙古内战带来的喘息之机,训练组织起真正堪用的精兵。

而在当下,南宋朝廷正在组建的6万“中央军”看上去似乎要比历史上强一些了。至少担当责任的官员,除了韩震不大中用,李庭芝、王坚都算是南宋这边顶尖的将领了。

南宋朝廷,在临安之变的刺激下,居然有了那么一点振作的迹象!

想到这里,陈德兴猛地站了起来,大声地宣布:“三日后,北伐军拔营启程,先赴定海,然后挂帆北上!诸位愿随某直捣黄龙者,请站起身来!”

第274章文士武家

陈德兴要走了,离开大宋行都临安,北去开创自己的基业!过去的2年,陈德兴已经闯出了好大的名堂。从一介承信郎,爬到了拥兵数万的一方节度使。

兵已经足够了,财富也聚敛了不少。这些日子在都门之中,北伐军四下“募捐”,拢共得到了超过300万贯的财物,对于临安城来说,这些财物并不算多,但是对于陈德兴而言。却足够他在海东、辽东开创基业了。另外,赵琳儿的嫁妆也价值不菲,光是能带走的财物就不下百万贯。

所谓基业,不仅要有兵有财,还要有地有民——最好一块非常安全,别人打不着,而自己可以随时出击去打别人的宝地。临安这样四面受敌,城中又尽是反对派的城市是不能当成基业的。

而能作为基业的,便是高丽、辽东甚至还有山东沿海。只要陈德兴能控制大海,他的兵马就可进可退。若是条件成熟,甚至可以在渤海湾登陆,直赴燕京!

夺下燕京,再并上辽东、高丽之地,稳稳就有后世满清入关的态势。再加上陈家政权是汉人政权,由北而南岂不是易如反掌?

如此扫荡天下,岂不是比留在临安府这个泥潭里面爽利!

当然,若是自家有了实力,足够压服行都内外,也不妨找个机会二次入洛。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要有实力的!实力够了就是曹孟德,实力不够就是董卓、李傕。

而陈德兴现在的实力,顶多就是王允、吕布。捞一把就走,才是上策!

将来,他一定会再回临安的!

脚步声轻轻响动,陈德兴抬头,就看见小公主的如花俏脸。

今日小公主已经换了一身男儿的劲装,收拾得利落,站在那里亭亭玉立,她腰间还配着一把短剑,仿佛是准备和陈德兴共赴沙场。

小公主在陈德兴两步外停下,笑盈盈的看着他——小公主这几日并不开心,一直在担心陈德兴要当曹操当董卓。直到陈德兴下了开拔的命令,她的心情才好了起来。

陈德兴招招手,小公主就听话的过来,依在陈德兴怀中。

陈德兴低声道:“只是苦了你了。”

小公主嘟嘴哼了一声:“有什么苦的?跟你在一起就行了……再苦,还能比得上当年汴梁城破后的帝姬后妃?听说她们都埋骨在了五国城、黄龙府那边,等我们到了北地,我想去那里祭扫一番。”

陈德兴重重点头,既然自己的琳儿要去五国城、黄龙府一游,那么挡道的蒙古东道诸王……灭了就是!

由赵琳儿而想到了李翠仙,小妖女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她身后还有个益都李璮呢!等自己在高丽、辽东站稳了脚跟,就该联合这位老丈人去夺燕京了。

只是李璮想要复大唐,而自己也有一番打算,就不知道夺下燕京后会如何了?

总之这天下英雄颇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看到陈德兴神色阴晴不定,小公主已经猜到了一些,这次她到了陈德兴身边后,就知道了李翠仙和宝音的存在。她撅起了小嘴,做出一副委屈的表情:“翠仙姐姐终是比我先入门的,自然是她做大,我做小,老老实实的侍奉她了……”

陈德兴笑着在小公主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胡说,你要侍奉的就只有我!”

这一巴掌拍得不轻,小公主的身子就是一跳,却红着脸蛋儿看着陈德兴,自是风情无限。她低头应了一声,便不在打扰陈德兴:“谁大谁小琳儿不在乎,琳儿总归跟定陈郎你了……”

说完话儿,她就一扭头往自己居住的厢房而去,去收拾东西,准备跟着陈德兴一辈子了。

花厅之中,再度安静下来。陈德兴站立其中,久久未发一言。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庭院中传来了脚步声音。陈德兴望去,原来是陈淮清、赵复和文天祥还有几位太学生到访了。

陈德兴大步出了花厅,一拱手道:“大人,江汉先生,文山兄,你们来的正好。”

文天祥苦笑着摇摇头,定定看着陈德兴:“庆之兄,此番真是被你害苦了!”

文天祥现在是跳进东海也洗不清了——说他不是陈德兴的党羽,恐怕他自己都是不信的!所以在大局暂定之后,他也得到越级提拔,散官阶一下升到了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还加了显谟阁直学士,差遣变成了枢密院都承旨。

几乎一夜之间,就从个普通京官,提拔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不过也是高处不胜寒。一旦陈家事败,文天祥一条性命都有可能送了去!

陈德兴摇头笑笑,拉着文天祥的手进了花厅,几个人分宾主落座。陈德兴笑着问道:“文山兄若是不想在临安做官,不如随我去海东吧。当个节度判官如何?”

现在大宋的节度使大多做实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自然要有相关的署员,而且这些署员都是有节度使自己任命的。包括节度副使、同知节度使、节度使留后、行军司马、政务判官、节度掌书记、知法、知财、知刑狱等等。陈德兴说的节度判官便是政务判官,总管一镇政务。

文天祥却只是摇头:“吾毕竟是赵家的臣子,留在临安当有所作为。”他看看陈德兴,“庆之兄不会认为朝廷已经无法振作了吧?”

陈德兴当然不相信宋朝还能振兴——贾似道要是有这本事,历史的宋朝就不会亡了!

陈德兴笑着点点头,又把目光投向自己的老爹:“大人,孩儿留1000精兵在临安可够?”

现在贾似道拼命在抓武力,陈德兴却没有多少兵力可以留在临安,顶天能挤出1000人。

陈淮清摆摆手:“不用。”他冷冷一笑,“贾似道只是轻佻并不是无脑,不会轻启战端的,更不会以为有六七万乌合之众就能和北伐军开衅!如果他有的选择,情愿混日子也不会和我们撕破脸的。”

贾似道的兵学是半瓶醋,但终究还是有半瓶的!此次都门一役,已经让他知道了朝廷兵马和陈家军的差距。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他如何会同陈德兴翻脸?

而且,陈德兴在海外、北地开了“基地”,又有海军优势,南宋朝廷其实是处于战略守势的。就算在临安发难,最多杀了陈淮清,根本伤不了陈德兴半分,反而会为江南招来一场战祸!

就算贾似道一时冲动,朝中那些代表江南文士豪门利益的文官也会千方百计阻拦的。

所以陈淮清在朝是安全的,不仅安全,还可以从容发展陈家的势力!

陈淮清摸着胡须,沉吟着又道:“他们在抓兵权抓武力,其实是没有半点用处的。都门之兵,难练易朽,岂能和长在北地征伐的精锐相比?而我在临安也不是没有半点力量的。”

“大人是说临安武校?”陈德兴眼皮一抬,“贾似道会容大人您办好武校?”

陈淮清现在是枢密使,知武学的差遣也在。而在临安政变后,文贵武轻的大局以变,武学转属枢密院的阻力已经消失。

“武学生横竖就是几百上千。”陈淮清笑笑,“贾师宪如何不许为父掌控?而且为父可以染指的力量还不止一个武学!”

“不止武学?还有……”

“还有科举!”陈淮清笑道,“庆之你莫忘了科举换武之事!”

宋朝的科举是3年一比,上一次大比是开庆元年,也就是1259年,不过提前一年,也就是1258年便已经开始在各地举行解试。而下一轮的大比原定于景定三年,而前一年的景定二年则是解试之年。

而这一次科举大比的规则将会有重大改变!将综合比较武艺、兵法、文章。实际上就是取消了文举,扩大了武举!

这可不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小改革,而是直接干系到今后官场格局的大改!原本的科举制度是有利于江南豪门,江南文风鼎盛,又居于蒙宋战争的后方,富家子弟多习文不习武。而四川、京湖、两淮子弟则因为身处前线,就不得不学一些武艺兵法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保卫家园。那么他们势必会疏于文采。如果科举以文取士,那四川、京湖、两淮子弟就很难入仕,若以武取士,那进士就少有江南才子了。

而将赵氏陈氏之争,变成文士武臣之争,就是陈淮清给陈德兴所谋划出的一条染指皇权的捷径。在他看来,赵家皇权的根基很深,单靠武力强夺是不可能成功的。陈家如果想代赵而兴,就必须要培植自己的根基。

赵家贵文,陈家就只能贵武!赵家多用江南文士,陈家就要替两淮、京湖、四川的武士争利益!

陈淮清扫了一眼文天祥,见他无动于衷,又侃侃而道:“如今的朝争,并不是我们和贾师宪争斗,而是文官武臣之争。一方是江南文士之门,一方是四方节度为首的武人。都门之变前文贵武轻,江南文士以科举垄断仕途。而今,武臣势大,自然也要为子弟入仕扫清道路。而我安丰陈家,便要用以武取士去争一争天下武家之首的地位!”

第275章出行都

临安城中,己然是人头攒动,不知道多少人涌上街头,就等着看日前在都门之中闹出一场惊天祸事的陈家大军的离开。

从临安太学一直到候潮门之间,街巷两旁,但凡高处,都涌涌的全是探出的人头。临街店铺楼上的每一扇窗口之后,都站着一个儒服文士。前文提过,临安城中有十万文士!这个数字是有些夸张,但是五万肯定不止!光是有官身的,就有一万多人。

前日临安事变的时候,满城文士都无了踪影,既没有人拔刀而出,也没有人去跳西湖为大宋殉节,都躲在暗处观望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