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象征蒙古大汗的九纛缓缓前移,蒙古人的欢呼声也响彻天际。

“大汗万岁!蒙古必胜!”

第484章三帝之战?

北明大王陈德兴的日月王旗已经立在了原来第一近卫旅所在的阵地之上!

拥有半神之格的君王,华夏世界的缔造者,现在就在骑在一匹西域骏马之上,身披钢甲,头戴钢盔,腰中悬着夹钢横刀,一对锐目凝视着血火纷飞的战场。大明和蒙古的九万大军,就在他的注视下进行着最惨烈的搏杀。

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惊胆魄而又心驰神往的画面啊!在这个时空后世的钞票上,历史教科书上,天道教的道观里面,还有各国皇宫或是王宫的壁画上,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而在这些所有的图画、壁画、油画或是雕塑当中,却很少出现另外两位当时也在这个战场上的君王——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和后来的大唐世祖李彦国。

忽必烈就在距离陈德兴不到一千二百步开外,蒙古大汗已经下了战马,爬上了一个由翻覆的沙盾车改造成的土堆。目光焦虑的看着前方的火海血海。

蒙古大军正在全线进攻,同时又全线陷入苦战。无论是位于中线的怯薛军和塔察儿宫帐兵,还是位于左右两翼的另外四个万户。都被数量远远少于他们的明军阻挡,半步也不得前进。甚至在明军的各种火器和他们强大的步兵打击下损失惨重。

忽必烈知道在这一战中,他已经投入了最强的兵力,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讲到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批评忽必烈分了八万大军去河南,同时还让一个万人队(就是原来监视济南明军的那个万人队)进占了濮阳、滑州,以阻挡陈德兴自大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陈德兴有可能以两万八千人击败了六万蒙古军(还要五千人在监视大名)。

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从来就少有必胜和必败之役。蒙古合兵一处固然胜算极大。但是陈德兴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两万多人去战二十万人……大清河一役,没准就是十几万唐明联军大战蒙元了。

要是那样,忽必烈一旦兵败可就连个退路都没有了!

“难道要退往濮阳去了?”忽必烈抬眼望着西南,往西南三百多里就是濮阳,沿途一马平川,并无阻挡。濮阳城内还有忽必烈提前部署的五个千人队。而自濮阳再往西南两百里,就是大宋故都汴梁城了。到了那里,就应该能有个重整旗鼓的机会了……

退意已经在忽必烈的脑海中萌生,然后又被他重重压了下去。现在只是苦战,胜负还没有分出,蒙古还有机会,毕竟兵力的绝对优势还在蒙古一边。

想到兵力优势,他又猛然抬头向南,往济南城的方向望去!

忽必烈之前或许没有想到,或许在战前就已经想到了手握重兵的东唐赵王李彦国。这位屯兵济南的东唐亲王,这个时候正带着三万大军,蹲守在大清河南岸。而他本人正和一位老尼姑一块儿坐在一座几丈高的巨大望楼之上,遥望着战场。

这老尼姑,当然就是东唐太后杨妙真了。

“奶奶,现在是不是要把大军投入战场了?”

“倒是时候了,只要把三万大军投进去攻打陈德兴的后背,吾大唐的大业就能成了!”

李彦国惊了一下,愣愣地看着老尼姑,“奶奶,那如何使得?陈德兴若败了,大唐就要单独和蒙元战了。”

老尼姑摇摇头,道:“蒙古败了这一阵,怕是很难复起了。我东唐只要善用北地诸侯和南朝诸藩,击败蒙古当无大问题!”她看着李彦国,沉声问,“如何?是不是要干一场大事业?”

“不行,不行,”大唐赵王连连摇头,“陈德兴勇武,身边还有几千骑兵没有投入,皆是生力之军。孙儿手中只有一千骑兵……便是打败了陈德兴也难阻其逃亡。”

李彦国又不是瞎子,现在战场上打得如何激烈可是一望便知。也看得出蒙古已经处于下风……他和忽必烈之间也没有建立联络,一旦唐军渡河,忽必烈岂敢再滞留战场?一定如风卷残云般退去,到时候战场之上就是两万多明军,靠三万生力军就算能打败他们,也不可能全歼,更别说打死陈德兴了。

要是陈德兴不死,回到燕云去重整旗鼓,最多一年就该杀来山东了!

“胆小如鼠!”老尼姑叹了口气,道,“你和你爹一样,都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罢了,罢了,老身也不操这份闲心了。”

老尼姑叹了口气,拿起边上茶几上摆放的温热的点茶喝了一口,又对李彦国说:“彦国,既然你不敢和陈德兴相搏,那就赶紧下去调兵过河,卖陈德兴一个好吧。”

杨妙真昔日转战山东、淮东,是真打过仗的女人,而且还挺会打仗的。这眼光自然不差,如何看不出前线的战场局势对陈德兴比较有利呢?如果现在不开始调兵渡河进入战场,恐怕就来不及参战了。

她又喝了口茶,淡淡的说:“这仗打到晚上,忽必烈也就该退走了。彦国,你怎么也该在天黑前到达战场,要不就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了。”

“好处?”李彦国看着老尼姑,道:“奶奶,孙子该向陈德兴要什么?”

“要火药配方!”老尼姑哼哼道,“翠仙那丫头推三阻四,明霞那骚娘们更是一点都没得商量……也不知姓陈的那点儿好了?”

李翠仙和杨婆儿当然都知道颗粒火药的秘密,但是陈德兴已经给她们下了封口令:不得向益都李家透露!

而这两个女人都是人精儿,自然知道谁是她们的依靠。

“还有吗?”李彦国想了想,又问。

“还要一门大铳做样子……”尼姑道,“要的也不多,陈德兴当会答应的。彦国,你赶紧下去调兵吧。哦,对了,你去把李恒给老身叫上来。”

“李恒?”李彦国愣了愣,“那个党项人?奶奶,您找他做甚啊?孙儿我还想用他的骑兵打头阵呢。”

李恒是西夏王子,祖父在和成吉思汗作战中牺牲,其父李惟忠年方七岁,被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收养,长大后又召集了一些西夏故旧追随移相哥作战。立了些功劳,就被封在山东淄川当了达鲁花赤。李恒就是在淄川长大的。不过因为李惟中、李恒父子不是汉人,因此和李璮一直比较疏远。在李璮一开始造反的时候也没有跟随,还带兵去东平和忽必烈派来攻打的汉侯军汇合。

不过最后还是不得已投靠了李璮,但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又不是汉人,多半也不是真心投靠,所以李璮也不当他心腹。一直丢在东平路没有大用,几天前才被李彦国调入济南。

灭门尼姑哼了一声,道:“老身让你去叫李恒你只管去叫,有什么好多问的?这益都基业都是老身创下的,难道还见不得一个李恒?”

这东唐的基业还真是杨妙真创下的!红袄军是她哥哥杨安儿创立,杨安儿还一度称了皇帝,李全则是杨安儿的元帅。后来杨安儿败死,杨妙真便继承其众成了红袄军的领袖。再后来杨妙真下嫁李全,李全才和杨妙真共掌红袄军。

所以灭门尼姑杨妙真在东唐威望极高,李彦国不敢再顶下去,只得应了一声,下去望楼找李恒了,让他上望楼去见杨妙真。然后自己便去调兵渡河。

大清河上早架好了几座浮桥,浮桥附近的大清河河堤旁,唐军如同一片火海似的排列在那里,仿佛一层层不住起伏的红色巨浪。这声势,已经足够让人胆战心惊。

这些都是大唐府兵,当然也都是山东人,背后就是他们的家园,如果让蒙古人冲进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去死战!

李彦国带着几个亲卫策马飞奔过来,直入这片火红的海洋,然后在高高隆起的河堤上立住骏马,猛地振臂大呼:“现在该俺们红袄军上了!明王的兵马已经挡住了比他们多一倍的蒙古鞑子,还占了上风!现在只要俺们过河参战,胜局便十拿九稳!俺们家乡、俺们的家人,就算保住了!儿郎们,这一战不是为了李家,而是为了你们的妻儿老小,如果你们不想让他们成为蒙古鞑子的奴隶,那么就随俺渡河!渡清河,杀鞑子!”

唐军上下,已经在这里等了快一个上午了,亲耳听着大清河对岸的喊杀声、爆炸声,早就知道大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正如李彦国所言,这些唐军现在是为保护家园和家人而战!为保家而战的军队士气本就高昂,现在蒙古人又被明军阻挡住了,他们如何不跃跃欲试?

唐军上下,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呐喊:“渡清河,杀鞑子!”

渡河的顺序早就已经定好了,李彦国的命令一下,先头部队已经迈开脚步,朝着河堤而去,犹如一道红色的火流,漫过河堤,上了浮桥,一直朝前,准备北渡大清河,加入到这场已经杀得昏天黑地的大战中去!

第485章明枪,暗箭

忽必烈自然也看见了大清河对岸涌来的红色人潮,同样听见了“渡清河,杀鞑子”的怒吼。

红色人潮渡河之处,正是齐河城所在的方向。齐河原是济南路的属县,和济南城之间只隔一河,向来是有浮桥连接的。李彦国虽然让人烧了齐河城,但是清河浮桥却保留着。万一李璮率兵从河北过来,也好有一条进入山东的便道。当然,若是蒙古人到了大清河边,桥还是要马上烧掉的!

而现在,被保留下来的浮桥,却成了大唐府兵加入战场,给忽必烈最后一击的通道了。元明两军的苦战,已经打了好几个回合。双方的战线,此时已经转移到了“沙盾车墙”。蒙古军转了守势,无数蒙古甲士正猥集在这道由沙盾车和泥土堆草草构筑的工事后面,一部分人手持弓箭,奋力将羽箭往“沙盾车墙”的对面抛射。还有一部分人则手持长枪和盾牌,守在“沙盾车墙”后面,拼命阻挡着想要翻墙而来的明军钢甲兵。而最激烈的战斗则在“沙盾车墙”的各个缺口展开,明军在青铜大炮的掩护下反复冲击,而蒙古人也不断的将人命往那些缺口里填进去——因为谁都知道,这些缺口的得失,将关系到此战的胜败!

一旦明军夺取几个缺口,就能将大炮推上来,然后用霰弹轰击!这样蒙古人就会失去整条防线!而失去凭借的蒙古人,就只能在仓惶逃窜和被敌人彻底粉碎之间做出选择了。

现在和他们对阵的明军可不是唐军、宋军那样靠两条腿走路的步军。而是人人有马的骑兵和骑马步兵。蒙古人要撤,他们就能穷追猛打!

所以忽必烈即使已经萌生退意,也不敢在白天撤退,只有到了天黑,在夜色掩护之下,才能安安稳稳的撤走。当然,忽必烈咬牙坚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打肿脸装胜利。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忽必烈坚持到了晚上再全师而退,还真的能算是一场胜利了。不是济河之战打胜了,而是这一轮的河北大混战打赢了。因为忽必烈麾下的兵马都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对于胜负的标准本就和中原人不同。抢到足够的战利品就是胜利!至于能否占据河北州县,他们反而不大在意。而在这一次的河北大战中,忽必烈可是让他的部下放开手脚在抢掠烧杀。掠到的财货妇女,甚至超过了蒙哥汗发动的几次对四川和江淮的侵攻!仗虽然打的苦,但是收获也确实丰厚。只要能将战利品带走,按照蒙古人的标准,这就是打赢了!

眼看胜利已经在望,再坚持最多两个时辰就是黄昏了。本来还以为可以带着丰厚的战利品撤往河南。现在所有的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