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拱卫不去见一见丁相公?”文天祥看着陈德兴问。

“我又不考进士,为什么要见丁相公?”陈德兴摇摇头,笑着对文天祥道,“文山兄想来也打算去见丁相公了,不如就此别过,若是文山兄对小弟的提议感兴趣,今晚可到安宁坊,在下的家中相见。”

第125章大奸似忠

深更半夜,陈德兴犹自在自己院子里面缓缓的散着步。

他握着一条马槊,迎着临安城头的月色,缓缓的舞动。

从扬州到临安,从战场到官场,从金戈铁马到舆论宣传……自己正在用足全力想要搅动这个时代的风云,只是随着风云变动,自己也正一步步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天下瞩目的人物了。

这对一个南宋的武夫,实在谈不上是件好事情。

只是这天下如此乱局,如此衰微,如此不堪,已经容不得自己不用全力了。南宋末年的历史自己略略知晓一二,虽然后世史书多有不实,但是大方向是不错的。南宋江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掌握武装,发动民众,高举民族大义抗战大旗,后世红朝不就是这样成为中流砥柱的吗?

现成的成功之路,自己为什么不能复制一遍?只要把南宋国内本就很浓重的抵抗舆论推到极致,将之化为民族主义,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自己的大事何愁不能成功?

实际上也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完成这个目标,只要能煽动起几百万上千万人,就足够挽回这个民族的天倾了。

想到痴处,陈德兴低啸一声,手中的长槊越舞越急,最后好似一阵狂风!

才舞到兴起的时候,就听见一个鼓掌叫好:“好槊法!当真是动若雷霆,势如山崩,怪不得可以斩将破阵,陈兄好武艺!”

陈德兴收槊立直,转眼一看。来人正是那位名流千古的文天祥——今天晚上,陈德兴特意关照家人留着门,就等文大状元来访了。

文天祥换了身月白儒服,颌下长髯随风飘动,好一副乱世美状元的模样儿。

陈德兴将马槊放回了兵器架子,淡淡地道:“都是花架子,上了战场可用不到。”

“为什么?”

“没有马啊!”陈德兴苦苦一笑,“这等舞槊的功夫,是传自隋唐,那时候不仅中原还在我们汉人手中,连燕云、代北、河西养马之地,都是我汉家之土。”

文天祥轻轻一叹,看着陈德兴,只是沉默无言。开禧北伐的时候,南宋还有人敢想恢复中原。端平入洛的时候,南宋还有人敢想据关河以抗蒙古。但是现在,就如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也只有一个守字了。

“汉家故土,总是要想办法恢复的,只是当下有心无力。若是能躬行善政,悉心治国,准备上二十年,当有成功的希望。”

“文山兄,你觉得大宋还有二十年国祚?”陈德兴冷冷地反问,然后又自问自答地道,“其实攻和守是一回事,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而只守不攻……却是连守都不能守住!”

文天祥一脸正色地道:“守不住难道不是因为守臣不尽心,将士不用命吗?”

陈德兴摇摇头,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千古名臣——他不过是个23岁的青年,除了一脑子的文章道理,还能知道什么?

虽然三年前他就中了状元,但是没有几天(当了状元后的第四天)他老子就死了,然后回家丁忧守制,前不久才出山,现在连个差遣都没有呢。这样一个青年,实际上就是个满腹经纶的热血愤青。根本不知道嘴炮好放,实事难做。不过忽悠起来也容易……

陈德兴突然哈哈大笑:“是是是,只要文官不爱财,武臣不惧死,何愁天下不太平?只是谁人不爱财,谁人不惧死呢?吾大宋真的要都是这样的文官武臣何至于到今日?文山兄说的是大道,却不是做事情的办法。而我所说的不是大道,而是实实在在办事情的理。”

这个时候听着陈德兴说这个话儿,文天祥连半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来了。在他这个状元文魁看来,满大宋又有几人能称得上是良将忠臣呢?这本来就是个浊世嘛……

陈德兴目光沉沉的,看着文天祥道:“文山兄觉得这蒙古和早先的女真、契丹有何不同?”

“更残暴一些吧。”文天祥想了想,回答道。

陈德兴一笑:“契丹和女真不过是贪慕华夏富庶的贼寇,他们爱的只是财物,若是抢掠不到,吃了苦头,就会和咱们谈,勒索点岁币就罢手了,并没有一统四海之志。而蒙古……自端平年至今,已经和咱们打了快三十年来,苦头真是吃过不少,连蒙古大汗窝阔台的太子阔出也在襄阳战死,可是他们有罢手的迹象吗?”

文天祥也是一怔,迟疑半晌才道:“这个,的确是没有,不过杀敌一万,自伤三千,蒙宋苦战二十几年,蒙古人也……”

陈德兴轻轻一声冷笑:“这便是蒙古和女真、契丹的又一个不同。女真占有北地,契丹占有燕云,虽是汉家故土,但他们是将之当财帛之地经营的。对民力的使用终有一个限制,从靖康之乱到绍兴议和也不过十几年征战而已。女真、契丹是不会如蒙古一样连年大战和咱们打上二十几年。就如文山兄所言,蒙宋苦战三十年,蒙古那边也损伤惨重。但是损伤的却不是蒙古的元气,而是北地汉人的骨血……蒙古人根本是不惜北地的元气在和咱们战!这就是要用北地的元气活生生把俺们大宋耗干耗死!

因为蒙古人的地盘比女真、契丹要大的多,自成吉思汗崛起至今,灭掉的国家数以百计,占领的土地辽阔到难以想象。其中不乏富裕繁华之地,区区一个北地,区区一千多万北地汉人,根本不在他们眼里。就是打烂、拼光,只要能耗尽俺们大宋的元气,蒙古人也就赚到了……所以蒙古人不会和大宋讲和的,哪怕这次蒙哥在四川兵败也不会讲和。”

文天祥闻言一怔,对于陈德兴的话,他虽然还有一点狐疑,但是今年只有23岁的文大状元不算漫长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蒙宋交兵的烽火中度过的。蒙古人的铁马金刀,可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噩梦当中。

他的声音都有点儿发抖了:“庆之兄,你觉得我们这个大宋还有救吗?”

陈德兴苦笑:“文山兄,大宋有没有救不是靠感觉的,而是要靠行动……兄弟这些日子可是使劲浑身解数在救了。说句难听的话,兄弟一个武将做到现在这一步,已经不能用跋扈来说了,简直有些居心叵测!四川的北虏一退,兄弟不去风波亭走一遭也是提举宫观。所以这个国靠兄弟一人是救不了的。”

“若再加上我呢?”文天祥似乎已经被陈德兴这种一心谋国,不计个人得失的大无畏精神给感动了。

“不够!”陈德兴一脸正色,“还需要整个大宋的亿万庶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每一个汉家男儿都被鼓动起来,都愿意挺身而出,大宋才会有希望。”

说到这里,陈德兴就是深深一揖到地:“文山兄,你是天下文魁,如果说普天之下还有什么人可以用文章凝聚人心的话,肯定不是我陈德兴,只能是你文文山了。请文山兄看着天下亿兆百姓和大宋三百年基业的分上,挺身而出,和陈某共同奋斗!”

第126章民族主义

在陈德兴所居住的小楼里面,这个晚上却是火烛高烧。厅堂之内,一张方桌上摆了几个简单的酒菜,陈家父子三人,再加一个文状元,正在边吃边聊。

状元夜访,自然是让陈家篷壁生辉的大事儿,虽然陈德兴的官阶比天祥大。但是在唯有读书高的南宋,状元就是高人一等的存在!而文天祥又是状元中的状元,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官运。即便是微服到访,还是很快惊动了还在苦读诗书的陈家两父子。大年初三,状元到访,这对有意科场功名的两父子而言,可是大大的吉兆啊!

不过陈淮清、陈德芳两父子的喜悦,却很快化作了浓浓的担忧。

“……文山兄,如今吾大宋是到了存亡之际,想要救亡图存,是不能单靠士大夫的力量。动员亿万民众,势在必行!而要动员民众,自然就不能诸多顾虑,须得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反反复复的告诉大宋的百姓和读书人,北虏要的不仅是汉人的江山,而且还要绝了汉人的血脉,让我们汉人绝子绝孙,永远没有再兴的一日。因而北虏和汉人是没有可能共存的,虏存我亡,我存则虏亡!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昔日蒙古大汗铁木真曾说: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其所有的一切,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这话在北地流传甚广,就是在江北、京湖、四川,也有许多人听过。而且蒙古鞑子这些年来不仅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行事的。一旦吾大宋亡于北虏,所有的一切,包括财富、土地、生命还没有美貌之妻妾,都会归鞑子所有……

所以这蒙古鞑子,不仅是大宋的死敌,而且是我亿万汉人的死敌!若是让鞑子得志,灭的就不是大宋,而是我亿万汉人的天下,还有我亿万汉人的种族!可惜如今的江南,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甚至有些人还对北虏心存幻想,以为可以和北虏共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要让全江南的汉人都知道,北虏得志,汉人就会灭亡!男子不是被屠戮,就是沦为奴隶,女子则会成为北虏鞑子的玩物,幼童则会被阉割,婴儿会成为北虏贵人口中的美食。整个江南将化为焦土,变成地狱!

而我亿万汉人要想求一条活路,就只有死战!只有人人报定一个死战到底的决心,和北虏鞑子拼个鱼死网破,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才能保住江南,保住家园,保住血脉子孙。除此,别无他法,别无活路……

这些就是我们要告诉百姓,要让百姓相信的事情。至于要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小报、说书、戏曲、传单、布告,甚至可以让道士和尚加入进来一起宣扬,只要有效,无论什么办法都是可以用的。就是鬼神之说,也无不可!如果吾大宋亿万百姓,百万甲兵,人人都相信战死可上天堂,列仙班,人人都悍不畏死,北虏还能得逞至今吗?”

陈德兴的一番说词,文状元和陈淮清、陈德芳哪里听不明白。就是要把抗蒙变成一桩全民参与的事情……这个吧,表面上看似乎挺好的,人人起来保家卫国,怎么能说不对?可是陈淮清的眉头却越拧越紧,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

“御虏抗战终是国家大事,岂是匹夫可以与闻的?”

陈德兴听到老头子的问题,只是嗤的一笑:“现在不让匹夫与闻,等到北虏过了江,再要号召匹夫起来抗战还来得及么?”

陈淮清摇摇头,道,“庆之,你难道不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道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是孔圣人的真理。对于这句话,后世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南宋官方的理解还是愚民——可以驱使民众去抗蒙,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抗蒙的道理……

陈德兴却微微摇头,轻轻地道:“民皆畏死,不使知之,何使由之?或竞相投虏,或远遁山林以图苟活,如奈何?”

“呃……”陈淮清眉毛一挑,顿时语塞。他自己不就是在打远遁山林的主意么?

文天祥没有留心陈淮清的脸色变化,只是点点头道:“庆之兄说得不错,且不说昔日靖康乱时中原百姓如何,就是这次北虏侵犯四川时也有不少城池是投降的。”

陈德芳摇摇头,插话道:“北虏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