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寿世保元·痫症》:“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

《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至瘛从抽掣,目上视,或口眼喁斜,或口作六畜之声。”

《临证指南医案·癫痫》:“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返然后已。”

第三章脾胃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运化水谷以充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以致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证。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经脉》日:“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张仲景将胃脘部的病变称为“心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即是胃脘痛。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内经》、《伤寒杂病论》对胃痛与心痛、真心痛的区别是明确的,可能因使用了“胃脘当心而痛”、“心下”等词语形容胃痛,致使后世许多医家把“胃脘痛”与“心痛”混淆。如《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有“九种心痛”,其中多指胃痛,亦有心痛。本病另有“心胃痛”、“心脾痛”等多种称谓,或包含于“心痛”中。

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证。明·虞传《医学正传·胃脘痛》对胃脘痛与心痛进行了鉴别:“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后,明清时期进一步理清了胃痛与心痛的区别,对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心胃痛》强调饮食失调在胃痛发病中的作用;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胃痛》中强调肝气犯胃的作用;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要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为后世辨治胃痛拓展了思路。清·叶天士倡导“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治疗方面强调“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提出辛香理气、辛柔和血、泄肝安胃、甘温补胃、滋阴养胃等治法。

根据胃痛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

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炙傅,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傅,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

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证治汇补·心痛》指出:“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上述几种发病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兼而发病。

二、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以通为用,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胃痛的病因虽多,但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疏土助运化的作用,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为胃痛。若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不能润降,致阴虚胃痛。

胃痛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异,归纳起来,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的演变和转化。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胃痛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如因寒而痛者,寒伤阳气,可形成虚寒胃痛;因热而痛者,热邪伤阴,可形成阴虚胃痛。虚证胃痛,因脾胃功能虚弱,失于运化,又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如脾胃虚寒者,易兼寒邪、食滞或湿浊等。从寒热来看,寒痛日久,过用辛热,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过用苦寒或饮食生冷过度,亦可寒化形成寒证,都可致寒热错杂、寒热互结等复杂病机。从气滞与血瘀来看,气滞日久,气病及血,必见血瘀;瘀血阻滞,常使气滞加重。

胃痛日久,或病情加重,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可致出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日久中阳不振,水饮不归正化,生痰聚饮,形成饮停于胃。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三焦壅塞,腹痛剧烈拒按,可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若胃痛日久,正气亏耗,有形之邪聚结,可形成痰瘀壅塞胃脘。

总之,胃痛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为基础,日久易出现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滞血瘀的复杂病理变化,甚至导致危重病证的发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

不同性质。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食纳减少等胃失和降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与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及受寒等因素有关。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灵枢·厥病》日:“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绀等症状,病情危急。其病史、病机要点、病变脏腑、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胃痛与胁痛

胃痛与胁痛主要从病位、主症及兼症方面进行鉴别。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以胁肋部疼痛为主,多伴有胸闷太息、口苦,或发热恶寒等症。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

两者疼痛部位不同。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胃痛与腹痛在病变脏腑、临床特点等方面亦有区别。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胃痛的辨证应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