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水肿

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内经》将水肿称为“水”。对其症状,《灵枢·水胀》日:“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并根据症状不同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对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其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将水肿称为“水气病”,并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型,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不同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并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则首次提出了水肿需忌盐的观点。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提出了“疮毒内归”的病因理论,并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为水肿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理论,进一步阐明水肿的病机,其在《景岳全书·肿胀》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明·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清·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提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病机理论,为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提供了依据。

在西医学中,水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或体征,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讨论的水肿以“肾陛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其他水肿的辨治,如“肝性水肿”一般参照“鼓胀”一节进行论治,而“心性水肿”一般多参照“心悸”、“喘证”等章节进行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有风邪、疮毒、水湿之邪外袭,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发病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水液代谢障碍,潴留体内,泛滥肌肤。

一、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易夹寒夹热,侵袭人体。或由口鼻入侵,壅结咽喉,内蕴于肺,或由皮毛肌腠而犯肺导致水肿。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云:“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犯

痈疽疮疡、丹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脾肺,形成本病。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即明确指出疮毒可导致水肿。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土不制水,或既感水湿,又受风邪,更易形成水肿。正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日:“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嗜食海鲜,饮酒无度,损伤脾胃;或饮食摄入不足,脾气失养;或过量摄入寒凉、温燥药物,伤及脾肾,均是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水肿》所言:“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久病劳倦

劳倦过度,损伤脾肾,蒸化失司,发为水肿。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所说:“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或因消渴、淋证日久,伤及脾肾,变生水肿。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6。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精气不足是水肿发病的体质基础,如感外邪,易发为病。《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肾水不流……下为足膝肤肿,面浮腹胀,小便不利。”

二、病机

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因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有转输、布散水精的功能。肾主开阖,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职责。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膀胱为储尿之腑,赖肾气而司排泄。

水肿的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道不利,则风水相搏;疮毒内侵,归于脾肺,水湿不运,则湿毒相合;外感水湿,困遏脾阳,水湿内生,则外湿与内湿相合;久病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肾,气化开阖不利,则水液内停;先天禀赋薄弱,精气不足,易受外邪,致肺、脾、肾功能失职,亦发水肿。若水肿不愈,水湿停积日久,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则形成瘀血。

水肿的病理因素有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位在肺、脾、肾,其中以肾为根本,因肾主水,水为至阴,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水液潴留,而形成水肿。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别,当区分虚实、寒热。阳水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多兼表证,属实证、热证,病在肺、脾;阴水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多属虚证、寒证,或本虚标实之证,病在脾、肾。

阳水和阴水、实证和虚证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化或兼夹。一方面,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损伤脾肾,可转化为阴水。另一方面,阴水复感外邪,可兼夹阳水之候,形成本虚标实之证。

若水肿迁延日久,病情进展,阳损及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则见眩晕之证。若肺、脾、肾功能衰退,水湿之邪凌心犯肺,可变生心悸、喘脱之重证。若肾阳虚衰,真阴耗竭,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可转化成癃闭。病至后期,正气衰微,水湿浊毒内闭,弥漫三焦,可转变为关格。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可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

危象。

3。发病前可有外感风邪、疮毒、水湿,内伤饮食、劳倦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水肿与支饮、溢饮:三者均可见气喘、水肿。支饮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饮上凌心肺,支撑胸胁,症见气喘息粗,胸胁支满,甚则面目、四肢浮肿。溢饮为风寒闭塞玄府,肺失输布,饮溢四肢,症见喘咳痰多,胸闷身痛,恶风无汗,甚则肢体浮肿。而水肿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聚,症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甚则胸水、腹水、喘息。鉴别要点在于水肿病为先肿而后喘,支饮、溢饮则先喘后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

阳水多由风邪、疮毒、水湿引起。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旋即复起,兼有风寒、风热等表证,病在肺、脾,属表证、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阴水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脏腑亏损引起。起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在脾、肾,一般病程较长。

2。辨脏腑病位

水肿应辨病变脏腑在肺、在脾、在肾、在心之不同。在肺多并见咳嗽气喘;在脾多见脘腹满闷;在肾多见腰膝酸软;在心多见心悸怔忡。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辨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是水肿治疗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应视阳水、阴水之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可采用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解毒祛湿、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益气养阴,同时配以行气、活血、利水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须视患者的体质、病邪情况、水肿程度,采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具有宣降肺气、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之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风寒偏盛,减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减麻黄,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

2。湿毒浸淫证

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后方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二方合用,共奏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3。水湿浸渍证

症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困阻脾阳,脾失转输,水泛肌肤。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两方合用,共奏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之功,主治水湿困遏脾阳,阳气尚未虚损,阳不化湿所致之水肿。

常用药:桑白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