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易发生以下病变:一是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消渴基本病机特点,由于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气血运行失常,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又可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现代研究证明,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密切有关。

消渴病病变影响广泛,涉及多个脏腑,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多种病证。如肺喜润恶燥,肺失濡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燥热内结,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可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血脉瘀滞,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偏瘫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傅,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病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治疗原则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三、证治分类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症状: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本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适用于消渴肺热津伤之证。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选!书!网!x!u!a!n!s!h!u!。c!o!m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本方清胃滋阴,适用于消渴胃热阴虚,多食易饥,口渴等症。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2。气阴亏虚证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本方益气健脾生津,适用于消渴之津气亏虚者。《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的常用方之一。并可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止渴。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清肺;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本方滋养肾阴,适用于消渴肾阴亏虚之证。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

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板育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可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

2。阴阳两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尿频量多,腰酸腿软,形寒,面色黧黑等症。《医贯·消渴论》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好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燥。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预后转归】

消渴病若早期发现,坚持治疗,生活饮食规律,预后较好。若失治误冶,病变累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的患者,不仅病情反复发作,且会日渐加重,并发多种疾患。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肝肾亏虚,失去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呈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疾患;若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等。若虽初诊而病程较长,已并发多种疾患,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本病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生活起居规律。

【临证备要】

1。“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消渴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2。不同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别,临证当注意细心分析辨别。

3。控制饮食,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少数患者经过严格而合理的饮食控制,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4。现代研究认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因此,可以在原有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补充“瘀血为患”。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