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监狱故事 作者:吴勇(完结) txt-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弃武从艺”后,又“舍艺求文”,不久又兼任文字编辑,还要采访、校对。即使这样,也不忘精心策划栏目、辛勤笔耕。采写了通讯《从监狱到地狱》一文,反响强烈,于是有了1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死之途》,于是有了一万多字的《逃遍天涯总是囚》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主笔《回归线上的骄子》系列报道,于是有了《一身正气斗凶顽》、《吹尽狂沙始到金》、《路长情更长》、《梦醒真男儿》、《面包会有的》等长篇通讯,其中《第一次握手》获得全国法制好新闻评比三等奖;所编版面图文并茂,在全国监狱报评比中,荣获美术、版面等多次一等奖;师从著名书法家李百忍、刘子善,醉心美国作家安﹒比尔斯的《魔鬼词典》,于是独创了“幽默书法”,这种书法一般只书一至四个大字,旁边书上一段小字诠释,幽默而富有哲理,在书写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堪称一绝。其手迹偶尔也现身省城的茶楼酒肆。

    吴勇可谓博览群书,尤以现当代畅销书作家作品为最爱。说到李敖、胡适、林语堂,可以如数家珍;说到余秋雨、王跃文、余杰、闫真、肖仁福、海岩、张平等等,可以娓娓道来,而其中对李敖评价最高。对于书法、绘画,我知之甚少,尤其缺乏实战经验,不敢妄言吴勇在这方面的长短。至于他的文章,倒是略有心得。我编辑过他的不少文章,亦阅读过他的半数左右的作品。他的《死之途》乃写作征途上的发轫之作,比较稚嫩;《第一次握手》比较成熟,堪称其代表作之一;《逃遍天涯总是囚》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充满了闪光的思想,是近期最好的作品。他为《安徽新岸》复刊15周年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15年:横竖撇捺》,因为一直身处其中,加上亲自采访了几任总编,所以成篇后,系统、生动,是其代表作。他的酷爱读书、勤奋写作的精神,还是令我和同事们深深敬佩的。每年编辑校对几十万字的稿件,尚能读几十本书,发表几到十万字的文章,同时研习书法、绘画,确实不易。这里不能排除客观因素——没有结婚,不用陪岳父岳母打麻将,不用陪小孩玩耍,不用检查小孩作业躺在床上看书抽烟,不会招来老婆的批评;半夜可以到书房写字、画画和写作读者诸君或许会怀疑我是否是在为本人的平庸寻找客观原因和搪塞的借口?不过,我坚信培根关于独身者的论述,此类人物,“未能复制一种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一种精神”,故而,更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更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更能发掘出个人的潜能。

    (二)

    《监狱故事》杀青发表前,仅仅听说却没有见过。编辑《安徽监狱》和《安徽监狱网》的空隙,浏览了一遍,兴致所至,拉拉杂杂敲下了前后的文字。

    《江苏监狱网》编辑万众兄对《监狱故事》评价道:“以往,监狱题材的小说、影视剧创作,一般都是单独连续性的故事。而《监狱故事》则是一个系列剧,每集独立成章,这是大墙文学和大墙影视剧创作前所未有的形式或创意。”此言善矣,善莫大焉!吴勇写作具有几大特点:一是聪明,二是迅速,三是创意。也即万众兄指出的,本人在此狗尾续貂,作一发挥。创意者,创造性的设想、构思和技巧也。身为编辑,他能创办出《大墙内外鸿雁传真》、《服刑人员话亲属下岗和再就业》、《回归线上的骄子》等颇具影响力的栏目;身为书者,他能原创出“幽默书法”;身为写手,他能不断翻样换新。以《监狱故事》为例,当中的作品多数是作者最新创作,但有几篇则是过去作品的重新加工和改造。比如,第三、第四集系《第一次握手》的延伸和扩大,第七、第二十九集系撰写《逃遍天涯总是囚》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采访的结晶,第三、第四、第十六、第十七集则系主笔《回归线上的骄子》栏目时自己作品的再创造。

    《监狱故事》几乎包含了与犯人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向社会提供了一幅全面真实的监狱犯人生活的生动画面。比如,接见、减刑、脱逃、禁闭、死囚、帮教等等。书中既写到了积极改造、走向新生的,也写到了抗拒改造、重新犯罪的;既写到了关于亲情、友情的,也写到了关于吸毒、赌博的;既写到了浪漫的爱情故事,也写到了痛苦的婚姻悲剧;既写到了监狱民警的奉献,也写到了社会各界的帮教可以说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读后令人深思,催人泪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不仅对监狱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对社会起到警世之效,是一部透过监狱反映社会的十分真实好看的故事集。它告诉人们:“新生与死亡之间只是一步之遥,正如一个人关键时刻走错一步就会变成罪犯一样。”

    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涉及了家庭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可以集中反映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特别是失去人身自由的犯人,亲情几乎成为其感情的唯一支柱,因而最能打动人心。第十八集《祖孙血泪》和第二十八集《拾荒伴夫》写得感人至深。《监狱故事》还就“人性化管理”等前一阵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与误解的问题作了十分详细的阐述,有理有据,消除了人们的误解,使人们对监狱有了更正确的认识。书中,作者还大量使用了流行民谣、顺口溜、手机短信等穿插其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生动性。这些来自民间的“段子”虽不乏调侃,却有着惊人的准确性,令人忍俊不禁。此外,书中不仅对监狱里罪犯的一些丑恶现象作了辛辣的讽刺,还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将《监狱故事》当作电视系列剧脚本,追求既统一又独立的故事情节,是一部系列纪实小说。为了能使作品更加吸引读者和观众,我还是提点参考意见:首先,结构可以更紧密。题目称作“故事”,30个故事可以各自成篇,但是光靠分监区几名民警道具式地串联,连续性、整体性仍然有些问题,他们之间也应该有点故事情节。其次,艺术手段可以更丰富。叙述、描写、说明之类的写实手法有了,议论、抒情、想象之类的写虚手法偏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典型生动的场景设计和独特共有的心理刻画等等,无论是纪实文学还是其他文学样式,总是必不可少的。欣喜的是:在修改过程中,作者已经作出了种种努力,增色不少。以上我是用长篇小说或者说更高的标准来衡量《监狱故事》,若就故事论故事,《监狱故事》则是好故事。

    思想家老子在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讲的是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样才符合自然法则。也有人把它解读为人有所长必然有所短的辩证法,似乎未尝不可。将它运用到吴勇及其《监狱故事》上,同样是合适的。人和作品因为个性和灵魂而存在,都说好的,可能不现实,而都说不好的,也很难说就是好。极端和绝对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希望的《监狱故事》应该更加完美,实际上也许有点强人所难,却还是说了,这叫各抒己见吧。不知吴勇君和各位读者意下如何?

    (作者系安徽监狱工作研究所高级编辑岑来明)

    欢迎光临本站;

正文 第一集 夫妻探监

    天高气爽,浮云流逝。

    A省省会城市天都市好似一幅五彩斑斓的锦屏。

    上午,“A省监狱管理局狱务公开新闻发布会”正在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大楼里进行。来自十余家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济济一堂,气氛十分热烈。

    一名女记者站起来问道:“请问实施狱务公开有什么意义?”

    省司法厅孙厅长拿过话筒,在镁光灯不停的闪烁下,神情自若地答道:“推行狱务公开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有利于促进监狱机关正确执行刑罚,将刑罚执行中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执法纪律等内容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良现象受到更加严格的制约;也有利于增进社会对监狱机关的了解和支持,畅通社会对监狱的监督渠道;还有利于维护监管安全稳定,提高改造质量,使罪犯进一步了解党的改造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增强监狱民警的廉洁自律意识,使监狱民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

    “我是《天都卫视》的记者,请问你们对实施狱务公开有什么承诺?”一名男记者站起来问道。

    省监狱管理局程局长干脆利落地答道:“我们主要有六项承诺:第一、认真落实狱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狱工作职业道德;第二、将狱务公开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单位年终工作检查和对班子考核范围,加强督促、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执法活动公平、公正、合法进行;第三、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狱务公开有关内容,报道狱务公开开展情况,广泛接受监督”

    ※※※※※

    A省T市。

    日头落尽,暮色朦胧。熙熙攘攘的城市渐渐陷入宁静,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灯火通明。

    许师傅正在家里看电视,“A省监狱管理局狱务公开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吸引了他。老许是个老实、本分的工人,已经五十多岁,长着一张厚道和气的脸,虽然两鬓有些许白发,但疏眉朗目,声音依然洪亮。他惊奇地喊道:“哎,老伴,快来看电视!快!”

    老伴也是名工人,已退休在家,夫妻俩可谓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听到喊声,正在厨房里洗碗的老伴放下手中的活,慌忙走了过来,笑道:“哟,瞧你急得,什么电视这么好看!”

    电视上,省监狱管理局程局长正在回答记者的提问:“第四、在社会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知名人士、离(退)人员中聘请执法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请他们检查和监督监狱的执法情况;第五、主动接受人大、政协、检察机关的监督,经常征求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第六、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批评、建议,及时受理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并负责认真查处。涉及干警违法违纪的,在经查证属实后,我们将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有关司法机关处理”

    看完电视,夫妻俩激动得似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老许说:“只听说过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没想到监狱里的事情也能公开?!”

    看到这个新闻,老两口当然很激动。他们的儿子许立新才二十多岁,高中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工作,之后,与几个小青年混在一起,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刑五年,不久前才送到白湖监狱。儿子入狱后,夫妻俩一直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儿子在监狱里吃不饱、睡不好、受人欺负。虽然许师傅上个月曾匆匆去看过一次,但对监狱没有留下多深印象,更谈不上了解。今天,看到电视新闻,夫妻俩怎么能不高兴呢?

    老伴也兴奋地说:“对了,你不是说下个星期去白湖监狱看儿子吗,我看,明天你就带我去吧!”

    “好!我们明天就去!”老许大声说道。

    ※※※※※

    一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