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意见,督府们也“离心离德”,甚至连个回电都没有。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慈禧太后感受到了光绪变法不正确。这是要把一个王朝往死里改啊。从古至今,都是皇帝说了算,哪有什么宪法说了算?!宪法说了算的时代还是皇权统治的时代吗?光绪糊涂!光绪找死!光绪误国误家!
 
于是慈禧出手了。
 
这是历史性的出手。
 
在这样的时刻,慈禧不能不出手。因为这关系到她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是安居太后之位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个王朝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
 
第一个牺牲品是帝师、协办大学士翁同和。
 
慈禧让他回家养老了。
 
这个和康有为、和变法走得很近的人突然被黜,成了这场变法走向失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那些怨气冲天的精英阶层和准精英阶层则从中看到了大清王朝的希望所在。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着手操作的另外两件事情更加让精英阶层和准精英阶层感觉到大清王朝的明天会更好。一是从今往后,凡是二品以上的新官,都必须到她跟前叩头谢恩;二是将荣禄放到直隶总督任上,以控制聂士成、袁世凯、董福祥三支军队。控制军队干什么?聪明人都知道,老佛爷要出手了。




第212节:1898年的变法明星失去了人身自由(3)

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礼部六堂官事件让慈禧太后对光绪更看不顺眼了。以尚书怀塔布为首的六名堂官因为拒绝代呈该部主事王照的一封奏章而导致后者扬言要告御状。那么王照在这封奏章里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让礼部六堂官不敢上奏光绪皇帝呢?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请光绪皇帝效法俄皇彼得大帝改革前出洋考察的经历,到日本去学习学习;二是设立教部;三是有本部堂官私下里诽谤皇上的变法,请光绪责罚。
 
对于王照这种没事找事和窝里反的行为,礼部堂官们那叫一个恼羞成怒。但既然他扬言要告御状,那这封奏章瞒是瞒不下去的。怀塔布无奈,只得答应上呈,但与此同时,他让一同事写诬告信,攻击王照在办公室里大吵大闹,并成心“陷皇上于危地(日本)”。
 
光绪发火了。
 
但光绪发火的对象不是王照,而是行政乱作为的礼部六名堂官。他让这六个居心叵测的官员滚回老家去,同时对王照提拔重用。把他从一个七品小京官破格提升为四品京堂候补,赏三品顶戴。
 
毫无疑问,光绪的所作所为突破了慈禧太后的心理底线。更要命的是,就在王照被提拔重用的第二天,变法先锋人物刘光第、林旭、杨锐、谭嗣同也一夜之间成为火箭式干部,当上了军机处章京。这章京虽说只是个秘书之职,但在变法的非常时刻,军机处章京基本上就是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那权力,大了去了。
 
当然,真正让慈禧太后下决心拿掉光绪的一个重磅事件应该是后者对李鸿章开刀。七月二十二日,光绪突然宣布:免去李鸿章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事实上,这时的李鸿章因为四年前主持对日谈判丧权辱国而成了一个靠边站的人,总理衙门大臣对他而言只是个虚职而已。光绪拿他开刀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彰显他变法的决心,但在慈禧太后看来,光绪这是在向她示威啊!李鸿章再怎么不济,那也是她慈禧时代的人物。要不要动他,怎么动他,你光绪怎么着也得跟我说一声吧?!




第213节:都是冲动惹的祸(1)

慈禧终于出手了,两个星期后,光绪,这位公元1898年的变法明星失去了他的人身自由。清王朝一次短暂的自救活动戛然而止。老娘们慈禧从这位懦弱的皇帝手中抢过大清朝的方向盘,不由分说地又自己驾驶起来。她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因为她够狠;她又是头发长见识短,因为她不识世界大势,在两年之后悍然以全世界为敌,与他们决一雌雄……
 
都是冲动惹的祸
 
在天津这块土地上,公元1900年的杜士兰活得很滋润。
 
当时的他是法国驻天津领事。
 
作为强国驻弱国的一位领事,杜士兰习惯了索取和命令。
 
公元1900年5月20日,杜开始了新一轮的索取和命令。他给大沽守军递交了一封信,命令他们于次日午前二时交出炮台。
 
当然,严格说起来,这不是法国一个国家的意思,而是法国、日本、意大利以及奥匈帝国四国共同的意思。他们一致认为,清王朝大沽守军的存在令他们感到不舒服。于是他们联合下了这么一个命令。
 
这个命令的官方命名叫哀的美敦书,具体的传递者就是这位杜士兰先生。
 
但是意外发生了。
 
第二天下午两点前,以上四国驻津海军司令部并没有接收到大沽炮台。
 
他们只接收了炮弹。
 
炮弹是大沽守将罗荣光下令发射的。虽然最后的结局无法更改,大沽炮台在下午六点三十分还是失守了,但是四国部队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六十四人死,八十九人伤。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慈禧太后咆哮了。
 
慈禧是很少咆哮的,特别是对洋人。但是天津大沽炮台的失守毫无疑问让她受了惊吓,与此同时,列强们不由分说组成的国际救援纵队要进京保护被义和团围攻的使馆和教堂也让她感到不安。她很难想象,京师之地,如果洋人和义和团同时展开拳脚,大清王朝将如何自处。
 
于是慈禧太后的咆哮化作一封义正词严的诏书。这是这个女人一生中下的最具骨气的诏书,虽然这骨气里夹杂着茫然、恐惧、自卑和狂妄。




第214节:都是冲动惹的祸(2)

诏书是这样写的:“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洩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
 
这诏书,口气虽然是以光绪的口气写的,但意思是慈禧太后的意思。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深居瀛台的光绪再也不能公开表达他自己的意思了。
 
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就此开始。庚子年七月初十,也就是公元1900年8月4日,一万八千八百一十一名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把一个王朝的历史拖进了最不堪的黑暗之处。十天之后,他们进入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扬言:“不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此后敢于正眼向一个德国人看一看”,他的愤怒似乎是有理由的,因为就在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的前一天,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走向总理衙门的上半道上被甘军杀死。瓦德西因此命令他的军队对北京城进行了多达三十五次的惩罚,同时保定、献县、正定、永清等地也饱受蹂躏。其他列强也在北京大开杀戒,一个王朝的首都为一个女人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是所有这一切慈禧都没看到。
 
因为她跑了。
 
北京沦陷的那个夜晚,她睡得很不好。后半夜大部分时间她都用来打扮自己。
 
打扮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准确地说是要达到看上去很土的目的。
 
只有这样,她才能在逃难途中不被八国联军认出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慈禧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因为她一路逃到了西安,途中有两天甚至过上了真正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吃不饱,睡不好。好在到了西安之后,生活上的不便就消失了。她还是那个太后,虽然住的地方没有紫禁城气派。




第215节:天变(1)

她很渴望再次回到紫禁城,再次过上那种颐指气使的生活,虽然她知道,这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都是冲动惹的祸。曾经有过一时豪迈的慈禧太后开始在庚子年的秋天理性地审视自己,并有所作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李鸿章东山再起,他被慈禧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明白,他最后一次为清王朝发挥余热的时刻,到了。
 
天变
 
在谈判桌上和列强讨价还价成了李鸿章下半生的宿命。
 
这一次,他又干上了这个活。
 
陪他一起干这个活的还有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但很显然,列强对李鸿章更看重。因为他们觉得,在谈判这件事上,这个老人可以与他们有很好的沟通。 
俄国人很会来事,甚至派了一队骑兵保护他,这让庆亲王那是相当的嫉妒。
 
但李鸿章却是如坐针毡。
 
因为公使团给他开了个名单,要求清政府处死以下这些人。他们是载漪、载勋、溥静、载濂、载滢、载澜、董福祥、刚毅、赵舒翘、英年。
 
这都是些什么人呢?一句话,王公贵戚,大清朝的皇族血脉。其中溥静是怡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的后裔。载濂是载漪的哥哥,他与载漪、载澜均为惇亲王奕誴的儿子。奕誴是道光的第五子。载滢则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
 
毫无疑问,列强提出处死这些人是要羞辱清王朝。他们要让这个不知好歹的王朝伤筋动骨、痛彻心脾,要让慈禧太后永远记住:冲动是不可以的,屈服是必须的。
 
接到这样的名单李鸿章无法讨价还价,因为这上面随便死哪一个人都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他把讨价还价的权力留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后来基本上按照列强的意思处死或变相处死了名单上的人——这样的时刻,王朝的体面已经顾不上了,只要她的位置能保住,一切都好商量。
 
羞辱清王朝的目的达到之后,列强开始坐下来讨论赔款数目。这样的讨论是漫长的,从庚子年一直讨论到辛丑年三月;这样的讨论也是细致的,因为有十三个国家对清政府有赔款诉求,每个国家所主张的赔款数额细致到个位数。但慈禧太后却对这一切不耐烦起来,因为她归心似箭,一刻都不想在西安再待下去了。




第216节:天变(2)

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就此浮出水面,每个中国人头上被摊上了一两,大清王朝又被列强狠狠地羞辱了一把,但是慈禧太后却是高兴的。因为合同早一天签订,她就可以早一天回京。这个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对她,还是对这个王朝来说,都是如此。
 
《辛丑和约》签订后一个月,慈禧太后带着意兴阑珊的光绪等人离开西安回京。在紫禁城,大清朝廷又开张营业了。一些旧人在这场灾难中成了刀下鬼,但无数的新人又补充进来。在大清朝,银子可能是缺的,但人绝对不缺。
 
朝廷还是那个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朝廷,老佛爷还是那个颐指气使的老佛爷,谁都认为旧的一页已就此翻过。除了在对外关系上有些难堪之外,朝廷日常的用度并未减少。这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大清江山不是那么容易坍塌的。但是谁都想不到,仅仅十年之后,天,就变了。
 
溥仪是这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上台的时候才三岁,而他下台时仅六岁。
 
所以关于这个王朝最后的记忆他是不清楚的。
 
清楚的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
 
载沣是一点一点感受到什么叫无可奈何花落去。
 
因为浪潮已经开始了。弄潮儿除了那个叫孙文的广东人外,竟然还有袁世凯。
 
当然准确地说袁世凯不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