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中医故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扁鹊的医术,史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才使得其学识与医术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医。那么,扁鹊究竟有着怎样的医术?他对我国医学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贡献呢?
扁鹊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们先不说今人对他的评价,看看古人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他的名气了。汉初,扁鹊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人们常常在说话当中,就自觉不自觉地提到他。汉初陆贾在《新书》中说,现在社会在发展变化,不要光看过去已有的东西,新的东西总会不断出现的。他说,“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而药不必出扁鹊之方”。这话的意思是,社会在变化,各种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虽然孔子写的书最多,但是不是光孔子一个人写的,后面还有人。而药呢,也不是光扁鹊一个人发明的,后面还有人。这说明在当时人看来,孔子、扁鹊,这两个人是相提并论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刘邦讨伐叛乱的英布,在战斗中,刘邦中箭负伤,伤口越来越重,吕后就给他找了一个技术非常高的大夫,叫良医。刘邦坚决不治,他说,我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我这是天命,命乃在天,我现在身体受的这个伤,就是扁鹊来了也没用,我不治!刘邦的话说明在人们的口头语当中,一说治病的大夫,最棒的就是扁鹊,所以刘邦一张嘴,就说扁鹊来了我也不让他治。这说明扁鹊的名声在汉初已经很高了。
晋代有一位炼丹家叫葛洪①,说扁鹊是“治疾之圣”,就是治疗疾病的圣人。结合扁鹊的医疗实践,我觉得不过分。在扁鹊身上,我们看到,在中医治疗法的几个关键的环节,他都有开创之功。
第一,切脉大师。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这种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切脉就逐渐走上了科学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是第一人。
司马迁就这样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天下谈论诊脉这个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行医,他的切脉是非常准的。
有一次,在晋国,他碰到当时在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病重,当时赵简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都非常害怕,于是就把扁鹊找来了。《史记》记载:“扁鹊入视病,出。”是说进去以后看赵简子的病,然后就出来了,乍一看,这多简单啊,但是出来以后,一听扁鹊说的话,就知道他给赵简子看病了,怎么看的呢?号赵简子的脉了。
扁鹊这样说的,病人的身体没有问题,他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是,脉搏跳动很正常,你们不用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一定能够醒来。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他如何给赵简子看病,但从他说的话,就知道他给赵简子号脉了。扁鹊的话很准,两天半过后,赵简子终于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是很有把握的,他通过脉象可以断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在扁鹊之前,也不是说没有切脉,中医很早就通过脉象了解病情,只是过去切脉,是顺着人体的血脉一点一点由浅到深地去摸,比较麻烦。为什么对扁鹊切脉评价这么高,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一个交接点,就是寸口①。现在看中医切脉都是摸手腕这儿,就是寸口。据说,扁鹊也曾经用传统的切脉方法,顺着身体的血脉摸,后来他发明了寸口诊法,既简便又准确。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司马迁说“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矣”。所以这是扁鹊的一大贡献。
司马迁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对于这样的评价,后世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就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重要医学着作《黄帝内经》②和稍晚的《难经》③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那么,除了脉诊之外,扁鹊行医的神奇之处又表现在哪里呢?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全方位地展示了扁鹊的医疗技术。
据《史记》记载,有一次,扁鹊带着几个学生路过虢国,虢国是西周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在虢国,他们听到大街小巷都传,咱们国王的太子死了!人们都感觉到很惊讶。扁鹊不了解真情,一边走一边问。走到王宫门前,遇到一个中庶子,中庶子是王宫的侍卫大臣,就是国王身边的人,扁鹊问道:“虢太子是怎么死的?”
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没有规律,突然生了暴病,猛烈地爆发在体表,就造成内脏受伤害。人体的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导致阳脉缓慢,阴脉急促,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到太子不是真死,问道:“他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扁鹊又问:“收殓了吗?”中庶子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
扁鹊觉得更有希望,就很郑重地对中庶子说:“请禀告你们的国君,我是齐国渤海的秦越人,以行医为业,未曾拜见过贵国大王,也没有给大王效过力,请你立即禀报大王,就说我能使太子复活!”
中庶子知道秦越人很有名望,但不相信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以为他说大话,不以为然,说道:“先生该不是胡说吧?太子已死,怎么可能复活呢!”
接着中庶子谈起上古名医俞跗,说他医术如何高超:“俞跗可以顺着五脏的腧穴,然后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膈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如能像俞跗那样高明,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如此,就别用这样的话欺骗刚会笑的孩子。”
扁鹊尽管对中庶子的话很反感,但并没有着急,只是感慨地说道:“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小而不全。我行医多年像太子这样的病人见得多了。只要知道体表的病,就能推断内脏的病;只要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真实,你现在就进宫去看看太子,你会看到他耳朵还有听觉,鼻翼还在微微张动,顺着他的两条腿往上摸,还会感觉温热没有消失。”
中庶子听扁鹊说得这么有把握,不禁惊呆了,他赶紧进宫,把扁鹊的话禀告国君。国君又惊又喜,立即传令请扁鹊进宫。他对扁鹊表示感谢,说着还掉下了眼泪。
扁鹊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断定太子并没有死,他说:“我认为太子的病是‘尸厥(假死,类似休克)’,此刻他正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微弱,乍看就像死了一样,其实并没有死。懂得五脏六腑道理的就可以治好这个病。”
国君听了大为折服,马上请扁鹊进太子的房间治病。扁鹊来到太子面前,仔细观察太子的气色,给他切了脉,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具,然后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位上扎了针。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了。扁鹊又赶忙调和了两种药,让弟子子豹用它在太子腋下熨烫,经过这样的治疗,太子终于完全清醒了,居然能坐起来了。扁鹊又留下药,要太子按时服药,20多天以后,太子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见到扁鹊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扁鹊只是笑笑,说:“我秦越人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太子本来得的就不是死症,他是可以活下去的,我只不过帮助他重新坐起来而已。”
治疗虢太子的病例,全面展示了扁鹊的高超医术,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部用上了。“望”,走到太子身边近距离观察;“闻”,走近后自然得知太子的气味;“问”,问中庶子、问路人,了解太子的病情;“切”,这是诊断太子病情的重要环节。扁鹊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望、闻、问、切,在治疗虢国太子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扁鹊之后,中医确立了这种诊断方法。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树立扁鹊的神医形象的呢?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是医疗实践的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如果人有病,往往会使脸色、皮肤、神色发生变化。“望诊”就是察看气色,以便了解疾病的部位以及轻重程度,《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典型病例。
不过在文献中,《韩非子》一书写的是见蔡桓公,《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具体过程差不多。究竟扁鹊见的是哪位?研究文章很多,各说各理,至今意见没有统一。我倒觉得,不必做过多的争论。本来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其目的不在见哪个国君,而在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和深刻意义,姑且我们就叫桓公或桓侯吧。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一次,扁鹊拜见蔡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人的寿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就死去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扁鹊望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的病情时说:“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