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宋军主帅的人头只值三千文

    好水川一战,是由于任福自作主张,违背了韩琦的作战计划而造成的惨剧。但所任非人,韩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夏竦向朝廷上书,说战败是任福违命所致,罪不在韩琦,并以从任福身上找到的韩琦的手令和耿傅的书信为证。但韩琦还是上表自劾,赵祯仍然贬韩琦至秦州任知州。

    元昊连胜宋军两仗,气焰更加嚣张,更不把宋放在眼里,作书回答范仲淹,态度极端傲慢,范仲淹气极了,将信撕碎,丢到火盆里烧了。

    前线战败,京城就有人说事儿了。

    宰相吕夷简和参知政事宋庠弹劾范仲淹,说人臣无外交,范仲淹与元昊私通书信,有通敌之嫌,其罪当斩。

    枢密副使杜衍极力为范仲淹辩护,说范仲淹给元昊去信,是招降,这是替朝廷办事,通敌是无中生有,不能因此而加罪于范仲淹。

    赵祯见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时没了主意,干脆命令范仲淹自己来解释这件事情。

    范仲淹立即上表,说刚开始元昊来书求和,有悔过之意,便复信向他宣示朝廷的恩威,后来好水川宋军战败,元昊气焰嚣张,又来信百般羞辱,因信中言辞带有极大的侮辱性,便当场撕毁了来信。他认为,如果将原信上奏朝廷,会使皇上受辱。撕毁来信,只他一人受辱。

    赵祯收到范仲淹的申诉后,又将中书省、枢密院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研究。

    宋庠、杜衍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赵祯叫吕夷简发表意见。

    吕夷简是最先主张惩罚范仲淹的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突然改变了主意,说杜衍说得有道理,只需对范仲淹略加惩戒即可。

    杜衍知道吕夷简奸诈,且惩处范仲淹的主意也是他出的,尽管他不知道他突然改变主意的原因,但对他放了范仲淹一马还是表示欢迎的。

    宋庠就不同了,他与吕夷简本是同一战线的人,吕夷简的突然反水使他空做了一回恶人。因此,他气得要命,气归气,事实还得接受。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8节:萧太后耐不住寂寞

    处理结果很快下达了,范仲淹降职处分,知耀州,但不久又改为知庆州,大概赵祯知道,前线少不了范仲淹这样的人。

    赵祯又命工部侍郎陈执中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同夏竦同判永兴军。

    陈执中、夏竦两人过去关系就不好,经常磕磕碰碰,这次同判永兴军,两人是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尽搞窝里斗,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为了调解这个矛盾,赵祯改命夏竦屯居鄜州,陈执中屯居泾州。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难道赵祯安排陈执中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时,就不考虑这些因素吗?

    夏竦在西北守边二年,除了带着侍妾,整日里流连酒色之外,再就是出去打猎散散心外,根本就是无所事事。

    在这期间,元昊又导演的一场恶作剧,他在边境贴了一个告示,悬赏夏竦的人头,说有人砍下夏竦的人头,他出钱三千文以资奖励。

    一个堂堂的宋军前线主帅的人头仅值三千文钱。这道悬赏告示,在边境传为笑话。元昊是借此羞辱宋廷,羞辱夏竦。因为当年大宋皇帝也曾悬赏取他的人头,赏赐的是授予定难军节度使的高官。言下之意,宋军守边主帅仅值三千文钱,不值钱。

    好水川之战以后,元昊把部队驻扎在天都山休整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以后,又带领着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攻打麟州,破宁远寨,陷丰州,把宋的边境搅闹得烽烟四起、鸡犬不宁。

    宋军除非不出师,出师必败;夏军除非不来,来必满载而归。

    朝廷以张方平为首的一批谏官联名弹劾夏竦,说这样一个庸才,不能担当边关御敌的重任,建议赵祯另择他人前去巩固边防。

    赵祯采纳了这些人的建议,将夏竦调离边关,另行安排工作。并重新把陕西划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四个战区的长官分别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边缘招讨使,分区防守,各司其职,负责各路军事。

    这四个人除王沿外,打防御战都很有经验,他们到任后,修城筑寨,招藩抚民。特别是范仲淹,深得羌人的爱戴,他们亲切地称呼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因为范仲淹曾任龙图阁待制,故有此称呼。

    正是由于这一改变,使宋朝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盲目自大滑向畏敌如虎,从此,完全丧失了进攻的勇气,采取了退缩防守的策略,走上了消极防守的道路。

    西夏骑兵在旷野上打仗,纵横驰骋,机动灵活,具有很大的优势,打攻坚战不是他们的强项,面对躲在坚固的城堡里的宋军,他们无可奈何。元昊知难而退,稍稍有所收敛。

    六敲竹杠

    1。萧太后耐不住寂寞

    西北的战火在燃烧,北边的盗贼又来打劫了,这个强盗就是契丹人。

    宋朝和契丹自澶州议和以后,两国各守疆界,互不相侵犯,北方的牧民放心地漫山遍野地放牧,南方的农民安心地出来种地。两国的边境还设立了贸易市场,北方的牧民将他们的畜产品拿到市场里,交换南方百姓的农副产品,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老百姓们过上了较为安定的日子。

    这就是宋真宗赵恒当年拿钱买和平、签订澶渊之盟所想得到的结果。

    澶渊盟约签订之后,宋朝把对契丹的赔款列入了财政预算,每年如约按期拨款,或派使臣送过去,或契丹派人来取款,相互之间是一团和气。两国的皇室有什么红白喜事,彼此还要派遣使臣前往,或庆贺、或吊丧,像走亲戚一样。宋与契丹两国,真正成了兄弟之邦。

    澶渊之盟是景德二年(1005年)一月签订的。此后不久,萧太后燕燕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二月去世。(签订日期为公元1005年一月,因此与景德元年不同。)

    萧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却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智慧和谋略丝毫不输于男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在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在感情上却相当不幸,老公过早地去世,使她寡居宫中,白天忙于国事倒不觉得怎么样,晚上守着一盏孤灯,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姣容,未免是顾影自怜,备感孤独。

    正当萧太后形单影只之时,有一个人进入了她的视线,他就是东京留守韩匡的儿子韩德让。韩德让貌似潘安,才同宋玉,算得上一个人才,这一天站列于朝班,一下子就引起了萧太后的注意。为了猎取韩德让,萧太后也算是下了血本,授韩德让政事令,禁军总头领之职。

    韩德让本是契丹大将韩延徽的后裔,虽然是将门之后,但突然沐此厚恩,实在是有些受宠若惊,对萧太后感激涕零。

    萧太后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直接召韩德让进宫。韩德让进宫之后,萧太后什么也没有说,赐给他一碟禁脔,脔就是小肉片,禁脔就是宫中特制的小肉片。

    韩德让也是一个情场老手,立即体会到萧太后的用意,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突然青云直上的原因。高官厚禄,再奉上一个投怀送抱的美人,这样的好事,是任何男人都难以拒绝的。当夜便留在宫中,对萧太后是极力奉承。萧太后是久旱逢甘露,乐得心花怒放,两人大有“相亲恨晚”的感觉。不久,萧太后又赐韩德让姓名为耶律隆运,拜大宰相,加封晋王。

    契丹主耶律隆绪还是一个孩子,管不了萧太后这些风流韵事,后来逐渐长大了,却已经是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所以,萧太后和韩相,不啻伉俪一般。等到萧太后病逝以后,韩德让也无疾而终,与萧太后同赴了黄泉路,一对同命鸳鸯,到阴司地府做合法夫妻去了。

    契丹主似乎对韩德让心存感激,因为他给母后带来了快乐,韩德让死了以后,他竟将韩德让安葬在萧太后的坟墓旁。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9节:较量

    2。较量

    萧太后是澶渊和约的当事人,活着的时候,也信守盟约,与宋友好往来。

    萧太后死了以后,事情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乾兴元年(1022年),赵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的时候,契丹主耶律隆绪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宋、辽两国仍然是兄弟之邦。

    宋的丧期刚过,契丹主竟在两国边境举行大阅兵,声言要到幽州狩猎,其实,这是对宋采取的一种试探行动。他想看看,赵宋这个没有长大的皇帝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赵宋当时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经刘太后裁夺之后,再由皇帝赵祯签字画押发布执行。宋廷见契丹屯兵边境,担心他们乘机入侵。有人建议调动军队去边境加强守备。时任宰相的张知白是个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认为,宋与契丹订立了盟约,两国互不开兵。契丹人的这次行动,可能是试探行为,如果宋向边境派兵,宋就有挑衅的嫌疑。这样,契丹人就有了借口。为了防止万一,张知白出了一个主意,就以那里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为名,征调民工到那里去。实际上,这些征调的民工都是士兵。太后与赵祯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些脱掉戎装的士兵,装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线。

    契丹人似乎也闻到了什么味道,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阅兵仪式后,草草地收兵了。这是澶渊和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的一次不见硝烟的较量。

    3。陷害

    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耶律隆绪死了。

    耶律隆绪临死之时,遗诏太子宗真继位,他嘱咐宗真说,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约,不得毁约。宗真含泪受命。

    宗真即位后,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绪为圣宗。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报丧,宋廷派遣龙图阁待制孔道辅前往契丹庆贺、吊丧。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之时,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两国真正体现了一种兄弟之邦的友谊。数十年来,宋、辽之间没有发生战祸。

    但是,在此期间曾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尽管最终没有导致两国开战,但两国间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渐长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父皇临终时的遗嘱似乎也淡忘了。庆历初年,他见国内无事,人口日增,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怎么好,而宋又在西边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开交,他突然萌发了一种敲诈一下宋想法,夺取宋廷瓦桥关以南十县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动议,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南院枢密使萧惠为首,他认为,大宋同西夏征战多年,已经是兵疲民敝,正是进攻宋的好机会。另一种以北院枢密使萧李穆为首,他坚决反对南侵。他认为,契丹与宋订立盟约,两国多年互不开兵,现在突然兴兵伐宋,这是违背盟约。再说,即使开战,胜负也难料。

    宗真不顾萧李穆等人的反对,决定采取行动,在宋那里捞一把。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要求宋归还关南的土地,并质问宋兴兵伐夏及在沿边以疏浚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