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赵顼紧张地问,“有什么问题吗?”

    高太后问道:“高遵裕为其中一路的主帅?”

    赵顼点点头,表示有这么回事。

    “不行!”高太后断然说,“这一路军马要撤回来,不然要误大事。”

    赵顼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高遵裕是我的伯父,我对他的为人最清楚。”高太后说,“他对朝廷的忠心无话可说,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气度太小,贪功,命他镇守边关可以,命他领兵打仗不行,不但不能建功,恐怕还要误事。”

    “母后不必多虑。”赵顼说,“经略使(高遵裕)在环庆威声很高,不会临阵失机!何况是五路兵马并进,他既然容不得别人战功高过他,打起仗来肯定是不甘人后,这正可以促成他争建战功。”

    高太后知道赵顼个性刚愎,听不进劝告,只得说:“我可把话说前头,到时出了事,不要说母后没有提醒你。”说罢,退入后宫去了。

    西夏的密探打探到宋廷分兵五路征伐西夏,立即将军情报告西夏国母。

    梁氏得此情报,急忙召集众将商量防御之策。西夏众将得知宋兵来犯,个个摩拳擦掌,他们说李宪是一个宦官,不懂带兵打仗,种谔是西夏的败将,不可足勇,宋廷无将,那些带兵的人,都是酒囊饭袋,是来送死的。并说如今秋高马肥,正是打仗的好时候,都主张分兵迎敌。

    有一位老将却力排众议,他主张坚壁清野,以避宋军的锐气;在灵州、夏州集聚重兵,以逸待劳;再派精兵截断宋军的粮道。这样,宋军就会不战自乱,到时,数十万宋兵别说打仗,退兵恐怕都来不及。待到宋军溃退之时,诸位将军要怎么杀就怎么杀,人人都可以杀个痛快。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101节:不该发生的战争(2)

    老将的谋略,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梁氏便采纳了这员老将的建议,传令众将依计而行。

    宋军兵分五路向西夏境内挺进,一路上,西夏的军队略为抵抗后,便向西夏的纵深后撤,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

    在宋军眼里,西夏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在夏军的心里,这是诱敌深入。两军将士各怀心事,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猫,对方是老鼠。

    李宪统领熙、秦七军和吐蕃首领董毡的三万兵马,杀入西夏境内,攻占了西市新城,袭取女遮谷,收复古兰州,一路连捷,居然在开幕筑城,设置帅府。

    种谔率鄜延九万三千兵,出绥德城攻占了米脂城。直逼夏州,驻军于索家坪。

    王中正率河东兵攻占宥州。

    高遵裕这一路,率领步兵骑兵八万七千,出庆州杀奔西夏,收复清远军。

    刘昌祚这一路,领兵马五万六千,出泾原杀奔西夏,在磨移隘杀败夏军,迫使夏军逃往灵武。

    五路军纷纷告捷,赵顼在京城得到捷报,欣喜若狂,下令李宪统领五路军,直捣夏都。

    宋军将士见攻入夏境之后,一路顺风顺水,连连告捷,以为西夏不过如此,其实,他们正在朝一个死亡的陷阱里跳。

    种谔从米脂城出发,攻克石堡城,驻军索家坪,直指夏州。准备粮草一到,便起兵攻打夏州。正在此时,突然接到后军来报,说押运粮草的部队遭到夏军伏击,粮草辎重全被夏军劫走。

    士兵们听说粮草被劫,顿时骚动起来。大校刘归仁听说粮草被劫,心中恐惧起来,自知这个仗已没法打了,也没与种谔打招呼,带领自己的士兵逃跑了。宋军本来就军心已动,见有军撤退,以为是要撤退了,便一窝蜂地跑,种谔的命令已经失去了作用。恰在此时,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可怜宋军人马,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途中还遭到夏军的截杀,退回鄜延,剩下不足三万人马。

    王中正从宥州出发,进军至奈王井,粮食耗尽,后面的粮道被夏军切断,无奈之下,也只得撤军,退回庆州,计点人马,冻饿死亡者接近一半。

    刘昌祚率兵在磨移隘杀败夏军,迫使夏军向灵州败退,宋军追到灵州城下,将灵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刘昌祚命令部队向灵州城发起猛烈攻击,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高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刘昌祚是高遵裕的部属,不得不服从军令,只好下令停止攻城。

    原来,高遵裕在进军途中,得知刘昌祚正在攻打灵州。他担心刘昌祚攻破灵州,独建不世之功,立即传令停止攻城。一念之差,使宋军丧失了破城良机。高太后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高遵裕三天之后才赶到灵州,此时,刘昌祚军的士气已泄,高遵裕的部队长途奔驰,也是疲惫之师,而灵州城中的夏兵经过休整部署,防御更加严密,守卫更加顽强,宋军连续围攻十八天,灵州城固若金汤,宋军难越雷池一步。

    正在两军酣战之时,夏军的一支人马悄然决开黄河七级渠,滔滔的黄河水,以泰山压顶之势奔向宋军。

    高遵裕、刘昌祚只顾攻城,没有防到夏人这一招,顷刻间,数万宋军身陷汪洋之中,淹死过半,此时正是隆冬天气,气候奇冷,有幸没有淹死的人,因衣服被水湿透,又冻死了二万多人,侥幸逃得性命,又遭到夏军的追杀,高遵裕一路逃回庆州,刘昌祚一路逃回泾原,所剩残军,仅一万三千余人。

    李宪这一路,因有收复古兰州之功,加之是他最先向朝廷报捷,赵顼命他为五路大军的总指挥,直捣夏都。

    李宪领兵东上,在天都山下安下营寨,焚烧了西夏的南牟内殿,毁坏馆库,杀败夏军,进驻葫芦河。当他得知其余各路失败的消息,不敢再进,立即班师。

    五路大军,全线溃败。当时有一位随军出征的官员写了一首《西征诗》,记录了灵州城下的惨状:

    青岗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宋夏双方战事的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五路大兵,出兵时约定到灵州会合,四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境内,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下场——惨败。唯李宪这一路没有到灵州,因此,他的损失最少。

    灵武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赵顼正要就寝,惊得他从床上爬起来,急得挠脑抓腮,绕床疾走,整夜都不曾入睡,从此便染上了疾病。

    事后他对左右说:“朕遣兵西征的时候,孙固力谏不可,朕以为他是迂阔,不肯听他。太后也说高遵裕不可使领兵、任攻取,朕也不听,如今果然遭此大败,悔之晚矣!”

    按罪论罚:高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刘昌祚、王中正都受到降职处罚。唯独李宪不加罪。

    孙固认为,各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唯李宪没有到,依军法论处,李宪当斩,现在不但不杀他,竟然连处分都不给,不合理。

    赵顼便降诏责问李宪,自要他说明擅自退兵的原因。

    李宪上表申辩,称因为粮草运输没有跟上,部队没有粮食吃,只好退兵。并说他正在筹办粮饷器械,图谋再举。

    李宪的狡辩,迷惑了赵顼。过了两天,李宪再上进攻西夏的策略,赵顼授他为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兼知兰州,并命李浩为副。

    吕公著再上书谏阻,赵顼仍然不从,吕公著托说自己有病,请求辞职,赵顼命他为定州知州。

    此时官制改革已经确定,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仆射,参知政事为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

    赵顼命王珪为尚书左仆射,蔡确为尚书右仆射,章惇为门下侍郎,张璪为中书侍郎,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102节:再败永乐城

    3。再败永乐城

    灵州之战虽然失败了,赵顼并没有放弃消灭西夏的愿望,李宪很会揣摩赵顼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开疆拓土的决心并没有变,于是就投其所好,提议再伐西夏。赵顼正在犹豫之际,种谔又向朝廷奏报,建议在横山筑城寨,取高屋建瓴之势以俯瞰夏境,并主张从银州进兵征讨西夏。

    这个建议是延州知州沈括提出的,种谔因为西征吃了败仗,想有一个建功的机会,便把沈括的建议上奏朝廷。

    赵顼非常重视种谔的意见,立即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李舜举到鄜延去落实筑城之事。

    王安礼认为徐禧志大才疏,不可大用,奏请赵顼改派他人,赵顼不听。

    李舜举领旨后去见宰相王珪,对王珪说:“古称四郊多垒,这是卿大夫的耻辱!相公当国,怎么能把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内臣呢?我们这些内臣,只能做些打扫卫生的后勤工作,怎么可以做将帅的重任呢?”

    李舜举的态度很明确,打锣卖糖,各做各行,他和徐禧都是宦官,只能做一些侍候皇上的事,领兵打仗是将帅们的事,不应该让他们来做。他的话,说出了宋朝的一个普遍问题,能带兵打仗的将帅靠边站,不会打仗的却去领军杀敌。

    王珪心里有愧,笑着说:“你也不要太谦虚了,老朽与你同殿为臣,不会领兵打仗,不能到边廷建功立业,正要借重你绥靖边疆,使朝廷无忧,我才好做太平宰相。你和徐禧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该出将入相,为朝廷出力,怎能说不能为帅呢?”

    李舜举知道再说也无用,叹了口气,只好退出。

    徐禧和李舜举到达鄜延,徐禧察看了地形后,不赞成筑城横山,要将建城地址选在永乐。

    种谔认为,横山控扼险要,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州、灵州,进可以直捣西夏巢穴,退可以自守,是筑城的最佳地点。征伐西夏,要从银州进军。

    徐禧则认为,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的交汇地,但旧城东南面已被河水淹没,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地势险要,应筑城于永乐。

    种谔则说,永乐距银州只有二十五里,是银州的冲要,在此地筑城,西夏定要力争,筑城不能有所益于国家,反惹起西夏的战争,这是失策。

    徐禧则认为,筑城于西夏必争之地,要让西夏感到恐惧,这才能显上国的威风,如果怕他来争,还能坐镇边疆吗?

    两人为筑城地点相持不下,只好上奏朝廷。

    赵顼不明底细,竟然采纳了徐禧的建议,舍横山而筑城永乐,并诏命徐禧带领诸将前去兴筑,命沈括为援应,陕西转运判官李稷负责粮饷供应。

    徐禧奉诏后,因与种谔意见不合,奏请留种谔守延州,自己亲自率众将前往永乐筑城。只用了十四天时间便筑成。

    赵顼大喜,赐新城名银川寨。

    银川寨距离银州二十五里,地当银州要冲,为夏人必争之地。徐禧等去后不到十天,西夏便遣铁骑二千,来攻银川寨。

    曲珍派人飞报徐禧。徐禧命沈括留守米脂,自己与李舜举、李稷等驰援银川寨。

    徐禧率援兵刚到银川寨,西夏已调集全国三十万大兵来攻,显然,西夏对于银川寨是志在必得,这个结果,正是种谔担心的事情。

    大将高永能见夏军蜂拥而来,建议乘夏军立脚未稳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禧呵斥道:“王师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阵,便施攻击呢?”意思是他要与夏军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