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裕评传-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隋朝以后,由于水土流失对麟趾原地形的改变,和黄河的侵蚀冲刷,麟趾原的北面发生部份坍塌,加之泥砂的沉积,在黄河河岸与南原之间形成一条新的东西大道(原先此段河岸就是绝壁,无法通行),潼关关城的城址也随之发生数次移动,原先的道路被禁止通行,金沟也改称“禁沟”,并设“十二连城”加以防御,险要依旧。这一雄伟的关隘,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雨都基本保持完好,可惜在建国初期,由于决策失误,为了一个不太成功的三门峡水利工程,被彻底拆除,使得后人再无从得见它的雄姿。

 言归正传,后秦军总司令姚绍在得知檀道济、沈林子军南渡黄河,已迫近潼关的消息之后,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主动出击,在檀、沈二将尚未与王镇恶部会师之前,将久战疲惫的北路晋军挤到黄河里喂鱼!

 主意拿定,新受封的鲁公姚绍便以少量军队牵制王镇恶,而自己则亲率秦军主力,排成巨大方阵,向刚刚渡河的檀道济部气势汹汹地逼过来。檀道济见此架势,知道不可硬拼,便采用了类似长勺之战中曹刿的策略,命全军坚守营垒,不得出战,慢慢消耗秦军的锐气。

 姚绍见晋军大队不出,觉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便亲自指挥一部份秦军攻打晋军西营。不想晋军虽然是仓促扎营,防守却也极为严密,姚绍挥军一头撞上去,碰了个头破血流,小小的晋军西营却巍然不动。

 晋营打不下来,姚绍的感觉就像二〇〇〇年春晚上的宋丹丹:太伤自尊了!想一想,姚绍在这一年多来,内平诸位小姚的叛乱,外抗赫连勃勃的进犯,一直都是连战连胜,现在统率几万精兵却连晋军一个临时性野战阵地都拿不下来,面子何存?

 做将帅的人,最忌讳的毛病之一,就是冲动。冲动便容易丧失理智,一失去理智就容易犯错,将帅如果犯错,那后果可比小麦我上街时收到假币严重多了,得用成千上万的人命来交学费,所以孙子曰:将不可以愠而攻战。然而素有名将之称的姚绍,此时就因为初战不利而冲动了。他下令秦军将士全部压上去,一定要把小小的晋军西营给我拿下来!几万大军围着小小的西营挤成一团,不再有严密的阵式。

 如果说姚绍初率秦军以方阵进逼晋军时算得上是“一鼓作气”,那么初攻西营失利就是“再而衰”,而现在以全军围攻西营则差不多是“三而竭”了。见秦军几经折腾,已显疲态,蓄势已久的晋军立即在檀道济、沈林子两大名将的率领下横冲后秦军阵,秦军顿时阵形大乱,被冲得七零八落。慌了手脚的姚绍,连忙重新组织秦军,结阵再战,但在檀、沈两位行家面前,要在战局不利找个喘息之机又谈何容易?

 正在姚绍苦苦支撑之际,王镇恶军也出动了,他打败牵制其的小股秦军,也不来与檀、沈二将会合,而是取围魏救赵之势,直接向潼关发起攻击。潼关若失,还在与晋军交战的姚绍大军后路将断,就变成大包子馅了!于是秦军大溃,争先恐后地潼关方向逃命,檀道济、沈林子二将在后面紧紧追赶,杀得秦军血流成河,姚绍打了他带兵以来的第一个大败仗。

鏖战潼关 三

 败退的姚绍好容易前脚跨进潼关关城,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所率晋军追兵了也紧跟着秦军溃兵的后脚冲了进来。眼见一时无法阻止败势的姚绍当机立断:放弃潼关关城,收兵退保定城(今陕西华阴县东),封死潼关西面的出口金沟。

 通过前面的简介,想必朋友们已经了解:此时的潼关号称天险,其险要远不止一个潼关关城,而是一个多重、绵延的防御体系。此次大败,秦军虽然失却了远望沟和城塞的控制,但依然能够封住金沟,同时在麟趾原之上,也还有秦军武卫将军姚鸾部在驻扎,随时可以威胁潼关关城和远望沟。可以这么说:姚绍毕竟还是一员名将,虽败但未乱,秦军并没有彻底崩盘,仍与晋军平分了潼关天险。

 会打仗的人都知道打败仗之后该说什么话,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孟德,从赤壁逃下来,一路大笑对手无谋,不会用兵。姚绍同志的表现也与此差不多,他非常乐观地对部下众将说:“王镇恶、檀道济等人的兵力并不强大,而且是孤军深入,补给也不太充足,其实不足为虑!现在他们拿下潼关关城,却不能乘胜进击,正是他们实力不足,需要固守以等待后援的明证。我们只要分兵控制潼关的东面入口阌乡,断绝潼关晋军的粮道,那么顶多一个月,檀道济这帮人的脑袋就可以被我军砍下来!而只要打败了王镇恶、檀道济,打退刘裕也就不难了!”

 由于姚绍展望的前景十分美好,秦军众将也多表示赞成,但在姚绍之前已负责潼关防务的辅国将军胡翼度兜头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作战时兵力应该尽可能集中而不要分散,我军已经打了一场败仗,如果派出去的偏师因兵力不足再败,士气必然瓦解,如何还能再战?”其实,在此时潼关关城、远望沟、黄巷坂都以被晋军控制的情况下,秦军要从陆路直接迂回到阌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偏师比较可行的路线只能是先从蒲津东渡黄河进入今天的山西省,然后再南渡黄河到达阌乡,需要渡黄河两次。显然这也是一条很不好走的路,如果偏师不利,在定城的秦军主力几乎不可能及时救援。

 姚绍听罢,认为胡翼度所言有理,便放弃迂回阌乡的计划,改命此时尚据守在麟趾原上的姚鸾所部出击,设法居高临下,切断远望沟大道,以断绝潼关晋军的补给。

 姚绍能够想到的主意,水平并不逊于他的晋军王、檀、沈三大将自然也不可能想不到。姚鸾命从蠡城逃回来的将军尹雅率军出击晋军粮道,结果再次正中晋军下怀,被檀道济的部将徐琰打得大败,尹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当上了晋军的俘虏。

 战斗结束后,晋军众将检点战俘,咦,发现这位尹同志好面熟,喔,这不是前几天杀了我们的哨兵,逃走的弘农太守大人吗?便把他押送往后方,交给主帅刘裕处置。刘裕听说这位是二进宫,那还有什么好客气的,拖出砍了吧!尹雅见状高呼说:“我前些日子被俘,就该死了,只是侥幸逃出而已,今天再被你们擒住,一死理所应当!但汉人与夷人虽然民族不同君臣间的大义却是一致的。晋朝继然以大义为名兴师,为何不能让秦国也有坚守节义的臣子呢?”刘裕见他言语雄壮,颇有胆识,很欣赏,就赦免了他的死罪。

 再说后秦军的这次出击虽然没给晋军带来实质威胁,但麟趾原上还有秦军驻扎这一事实,始终如芒刺在背,让潼关关城不得安宁。于是,在三月四日夜晚,晋将沈林子率精锐部队奇袭姚鸾大营,结果后秦军遭遇潼关战役的第三次大败,姚鸾被斩,所部九千秦军全军覆没!此战后,后秦军队已被完全逐出了麟趾原,从陆路切断晋军补给线,已经变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陆路不行就打水路的主意,屡战屡败的秦军主帅姚绍没有气馁,决心还要屡败屡战。他派东平公姚赞率军西渡黄河进入河东,然后屯兵于黄河北岸,打算切断晋军的水运粮道。在古代,由于水运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陆路运输,所以粮道能用水运的地方,一般都不会考虑使用陆运。虽然从洛阳到潼关的黄河水道并不是很好走,中间要经过水急礁多的三门砥柱之险(即三门峡),但它仍是潼关晋军赖以维系的生命线。

 姚绍的计划是没错,但还要看执行得怎么样。沈林子再次挥军渡河,大败秦军,东平公姚赞几乎是孤身一人逃回定城。后秦的河北(今山西芮城县西,不是今天的河北省)太守薛帛见秦军屡败,估计大势已去,便献出河曲(今山西西南角风陵渡一带,黄河大拐弯处)地区,向晋军投降。后秦军阻断晋军粮道的计划再一次告吹。

 四战四败,后秦军中最后一个偶像,曾经战无不胜的鲁公姚绍,至此光芒尽失。
潜在强敌 上

从满怀希望到希望破灭,是人生最痛苦的体验之一。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三月,命运毫不吝啬的将这种痛苦再次赐给年度倒霉大奖得主,秦主姚泓。

在去年下半年,后秦在对晋军的交战中,虽然也是屡战屡败,但至少还有一点心理安慰:毕竟晋军打败的只是我们秦国的二流部队,我们秦国真正的良将精兵还没有出场!

可现在,后秦最大的王牌,自己寄予厚望的叔父,竟然会一败再败,输得一点儿面子都没有。莫非自己上辈子欠了刘裕好多钱,这辈子得连本带利全还上?否则自己这个皇帝怎么会当得这么倒运?

如果连姚绍都靠不住,那还能指望谁?姚泓被迫把自己期待的目光,从东面的潼关移向了东北方向。因为在那千里之外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还有后秦帝国可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的妹夫,北魏皇帝拓跋嗣。

后来被尊为太宗明元皇帝的拓跋嗣,这时的年纪虽然和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差不了多少,但已经在北魏帝国的领导岗位上干了八年。假如是今天的美国总统,已经到了必须从白宫搬家的时候了。因此,若仅以当皇帝这份职业而论,他的工作经验不管是比大舅子姚泓,还是比“岛夷”刘裕都要丰富好几倍。

不过,工作经验并不总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古皆然。

比如说现在,这位年轻而资深的北魏皇帝就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超出了他以往工作经验的选择。麻烦是由两位使臣带来的,一位是刘裕要求借道伐秦的使者,另一位自然是姚泓请求妹夫救援的使者,他们一个晓之以理,一个动之以情,从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向拓跋嗣施压。

就自身感情上说,拓跋嗣是愿意拉姚泓一把的,因为姚兴的女儿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死后被追谥为昭哀皇后,是拓跋嗣封的唯一一个皇后),但为此与刘裕打一仗是否明智?这着实不好决断。拓跋嗣只好召集群臣,共议对策。

北魏多数大臣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他们认为:刘裕现在已经夺取了后秦在关东的地盘,如果要继续攻取关中,就必须突破潼关天险,这对晋军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办到的事。相反,假如刘裕要掉转枪口,渡黄河北上,进攻我们魏国,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刘裕虽然以伐秦的名义向我们借道,但其真实的意图很难判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何况后秦与我们是姻亲之国,他们有难,我们也该出兵援助。最好是以重兵屯驻黄河的上游,封锁河道,阻止晋军的行动。

这时,一个容貌俊秀的汉人文臣提越众而出,提出了与众人大不相同的意见。这个人便是在北魏初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谋臣崔浩。崔浩出身于北方的士族名门清河崔氏,是曹魏司空崔林的第七世孙,此后崔氏子孙历仕多国,代代高官,他的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深得北魏两代皇帝器重,位至吏部尚书,受封白马侯。不过崔家更有名也更有才气的前辈,还要算他的第七世伯祖,那位因“在心里辱骂领袖”(腹诽)的罪名而被曹**冤杀的崔琰。也许在冥冥之中确有转世的灵魂,崔浩一生的命运与他这位旁系远祖颇有相似之处,只是他留在史书的痕迹更重,而最终的结局也更惨,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潜在强敌 中

比起崔氏的历代先人,崔浩的才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