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太华到底生有4个儿子还是8个儿子?这个问题关系到毛泽东的家世族支问题。因此,对此应当弄个清楚。
《韶山毛氏族谱·卷首》记载:“太华……娶王氏,生子八。”
《韶山毛氏家族谱》(第二次修订)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娶王氏,生子八。”
韶山毛山氏家族《源流记》有同样的记载:“始祖太华公……娶育子八。”
上述记载,对毛太华生有几个儿子,有两种说法,其中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
众所周知,族谱是家族的生命史,是家族繁衍情况的历史记录,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漫长过程。因此,韶山毛氏家族同我国其他许多家族一样非常重视修族谱。韶山毛氏家族曾先后四次修族谱。第一次修族谱是在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二修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修于宣统三年(1911年),四修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从韶山毛氏家族第一次修族谱到四修族谱,其间经历204年,其族谱的记载,均说毛太华“娶王氏,生子八”。此记载可以说是准确可靠的。
而有的人也许不同意这种说法,其理由是,我国古代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习俗。毛太华“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到湖南,是考虑到自己年老力衰,从云南千里迢迢内迁,非常需要长子照料;清四是最小的儿子,年龄尚幼,无疑必须带在身边。据此可推断毛太华生有4个儿子。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此为根据断定毛太华生有4个儿子。因为这种说法,只是根据古代习俗推断的,缺乏文字根据,所以令人难以置信,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究,就是毛太华从云南迁到湖南定居时,只带着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其他6个儿子留在云南或别处谋生。那么,如若从世系族支来说,毛泽东是毛清一,还是毛清四的后代呢?毛泽东直系家谱世系表可表明这个问题。上图表明,毛清一有两个儿子,即毛有恭、毛有信。毛有恭生子毛震、毛铎、毛瓒。而毛泽东则是毛瓒的后代。有的著作记载,毛泽东是毛震的后代,是有误的。
在有关论述毛泽东的著作中,因为一般都记述毛清一和毛清四及其后代在湖南的生活情况,而没有论及毛清五等及其后代,所以便误认为毛太华只生有4个儿子,其原因大概在于此。

毛太华于明洪武十三年吗(1)

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何时从云南到湖南定居的?1881年(清光绪七年),《韶山毛氏族谱》(第二次修订)一卷记载: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毛太华以军功官拨入楚省。
根据《韶山毛氏族谱》(二修)的记载,湖南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一书写道: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毛太华因戍边多年,立有战功,被封官入内地湖南。范贤超等著:《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页。
然而,查阅《明史·列传》、明万历《云南通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云南简史》、《乾隆永北府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等古籍以及1989年3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胜县志》,便会看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以军功官拨入楚省”之说有误。
据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4月出版的《新编纲鉴》记载,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于南京,建立明朝,年号洪武。这年8月,徐达率明军克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历时97年,至此灭亡。
明朝建立后,世据云南的元朝宗室梁王,仍奉元朝年号,并且控制着以昆明为中心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多次杀死明廷使者,而且常与明军争战。根据这种情况,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八月,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军30万出征云南。十二月,明军进驻昆明,随即分兵滇南临安、滇西威楚,征战取得胜利。十五年初,明王朝设立了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并且公布法令,安定全省秩序。闰二月,明军继而进兵大理,接着又分兵取鹤庆、丽江、石门关、金齿等滇西各地。三月,更置云南布政使司属府、州、县。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又调湖广官军25000多人进云南。二十八年(1395年),在北胜州置澜沧卫。二十九年(1396年),在北胜州“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州隶之”。从此时起,正式实施屯卫制。这一史实,云南史籍称为“洪武调卫”。基于这种情况,毛氏始祖太华也只能在上述时间进入澜沧卫军屯。也就是说,毛太华在明洪武十三年“以军功官拨入楚省”是不可能的。
那么,其准确的时间是在何时呢?笔者认为,弄清毛太华何时从江西到云南以及在澜沧卫的情况,便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过去,许多著作对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的情况记载,一般说他是在“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澜沧卫”。
而现在保存在云南永胜县文物馆的、毛太华第14代孙毛亨周的墓碑碑文记载:
始祖宦游北赕越数载,卜居凤山之北(即凤羽毛家湾)……
据《滇考》、《永胜县志》记载,今永胜县在唐贞元十年(794年)时,称“北方赕”。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今永胜改称“北胜”。“北胜”一名,历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明朝初年,北胜俗称“北赕”。毛亨周的碑文记载“始祖宦游北赕越数载”,证明毛太华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前数载从江西到云南的。也就是说,毛太华是在元末到云南的。
毛太华到云南后其情况怎样呢?据《云南简史》和《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后,为了巩固领地,确保一方稳定,便在北胜州招募军士扩充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太华应招从军,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王朝为统治金沙江上游地区,在北胜州设置军政合一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正式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
第二年,首任澜沧卫指挥史王佐决定筑建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
《乾隆永北府志》记载:“永北府城即澜沧卫城,归为北胜州。明洪武二十九年,指挥王佐筑砌砖石,周围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城脚厚五尺,垛口厚一尺八寸,环以水壕,四门各建城楼一座。旧名:其东楼曰‘迎旭’,南曰‘来薰’,西曰‘扬辉’,北曰‘拱极’。”

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什么(1)

过去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成分。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世界著名的领袖人物,同样存在一个家庭成分问题。
那么,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什么?
许多国内外人士到韶山参观,当向毛泽东旧居和毛泽东纪念馆的讲解员或韶山的官员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都说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然而,如若翻阅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著作,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记述则说法不一。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第105~106页。
而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系美籍教授施拉姆,在其《毛泽东》一书中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评述却是这样的:
虽然中国农村非常贫穷,一个人生活稍有宽余,即足以定为“中农”甚至富农,但毛泽东也可能稍微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这可能是因为他从前经常同父亲发生激烈冲突而对他不那么孝敬了;也许是他在1936年想借此说服学生中间的许多富农子弟,他们的阶级出身并不一定妨碍他们参加革命活动。无论如何,不管毛泽东的父亲后来拥有多少财产,他出身贫农这一点肯定对其家庭有深刻影响……〔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2页。
施拉姆这些评述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自述,持有不同的观点。显然,他认为毛泽东自认是富农,是出于其他用意“稍微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正确地应当说毛泽东出身贫农。
日本著名学者大泽升在《中国向何处去》一书中,则记述毛泽东是“富裕中农的长子”。〔日〕大泽升著:《中国向何处去》,三一书房1988年4月版。
然而在我们国内,众多的人都认为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当是贫农。其理由是:
早在1929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就没收了毛泽东一家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家产和田地。1950年,全国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是根据解放前3年拥有的家产(主要是不动产)来划分家庭成分的。湖南是1949年8月5日和平解放的。湘潭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8月9日。韶山人民迎来解放大军的时间是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前的3年,即为1946年。那时,毛泽东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的家产仍未归还。据此,有人认为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为贫农。
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毛泽东的家产虽然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但他父亲健在时,置买了22亩田地,家中只有5口人,平均每人占有土地4亩多,而当时韶山平均每人只能占有九分三左右的土地。除此,毛泽东的父亲还雇过长工。因此,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该评为富农。
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到底应该评为什么呢?这事可把当时负责土改工作的韶山乡(当时为清田乡)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难坏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毛泽东早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的内容,心想:按毛泽东家原有的财产,应该划为富农。但把富农的成分划在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家,怎么行呢?他左右为难,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写信请毛泽东答复。
毛寅秋给毛泽东写的信,大意是: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土改工作现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您知道,韶山是山多田少,初步推算,每人平均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在韶山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乡政府的郭秘书看了毛寅秋写给毛泽东的信,感到内容比较含糊,便说:“那成分的事,怎么没有讲呢?”
毛寅秋回答说:“主席看了信,便会晓得我们的意思。”
果然,信发出不久,毛泽东就趁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之便,向韶山乡转达了他的意见。具体说有以下三点: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二、划分富农,责无旁贷,付来300元作为退押金。
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徇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就这样,韶山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把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划为富农。但过去向到韶山参观的国内外人士介绍毛泽东的家庭情况时,一般仍不讲毛泽东出身富农家庭,而说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

毛泽东家真正的隔壁邻居是谁(1)

1961年5月24日,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