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著名文学家、洪武朝大学士、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因年纪已大,早已退隐林泉,离京师千里而居,但他的孙子宋慎知道胡惟庸谋反而未举报,就被株连逮捕到了京城。马皇后听了,连忙跑去对朱元璋说:“听说皇上要处死宋学士,不知是何缘故?”朱元璋说:“宋濂的长孙宋慎知情不报,形同谋反,属大逆不道之罪,按律当诛,且应祸灭九族!”马皇后求情说:“宋学士闲居浦江,早已不问政事,且离京城有千里之遥,根本不知其孙谋反的事,怎么能处他以死刑呢?”朱元璋对谋反之事恨之入骨,所以不听马皇后的劝告,拂袖而去。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只见马皇后直落眼泪,朱元璋很奇怪,就问她是什么原因。马皇后说:“宋学士跟随皇上四十多年,德高望重,四海敬仰,又兼满腔赤诚,肝胆照人,如今年逾古稀,却要被刀斧之刑,我哪里能吃得下这珍馐美味?”朱元璋听了这番话,被深深地打动了,就免了宋濂的死刑,改为发配茂州。

所谓“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这一点,在朱元璋一朝表现得尤为突出,马皇后在谏阻杀戮、保护功臣方面,其做法也可谓前无古人。

建国之初,明朝定都南京,但南京城墙不够坚固完整,朱元璋准备修建,因国库中资金缺乏,朱元璋就向民间募集资金。吴兴人沈秀是一位深藏于江南小镇的富商,用“富可敌国”四字形容,毫不为过。他一生精明盖世,老来却犯了两个大错误:一是他自动捐款要求修半边城墙,二是他修的这半边比朱元璋修的那半边提前完工了三天。本来,朱元璋对沈秀主动要求修半边城墙就大为不满和嫉妒,觉得一个商人竟敢同皇帝平起平坐,且是用钱来修城墙,岂不是为沈秀自己立纪念碑,灭了他皇帝的威风?再加上比皇上提前三天完成,那就更是压倒了皇上,有“欺君之罪”!朱元璋性情忌刻,哪里能容?就找了个借口说沈秀乱掘山脉,把沈秀捕入狱中,准备处死。马皇后知道了此事,急忙前去问询,朱元璋说:“民富敌国,是为不祥。”马皇后抗言道:“国家立法,所以诛不法,非以诛不祥。沈秀虽富可敌国,却并未犯法,为什么要处他死刑呢?”朱元璋理屈词穷,只得把沈秀改谪戍云南,沈秀终于死在贬所,从此,江南富人吸取教训,更加深藏不露。

马皇后做了十五年的皇后,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病重,医治无效,群臣纷纷访求名医,督责医官,马皇后却很平静地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祷祀何益?世有良医,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药不效,罪及医生,转增妾过。”这种宁静安祥而又慈悲的情怀使朱元璋及群臣大为感动。朱元璋问她有何遗言,马皇后说:“妾与陛下起自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有何言?妾殁之后,只愿陛下亲贤纳谏,慎终如始。”言讫而逝,年五十一岁。

马皇后的这番不是遗言的遗言,至为朴实而又至为深刻。自朱元璋及群臣百姓,闻马皇后死讯,无不恸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九月,葬马皇后于孝陵,临葬风雨雷雹大作,朱元璋以为不吉之兆,愀然不乐。送葬僧人宗泐口宣一谒道: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朱元璋听了,才转忧为喜。

马皇后死后,宫中有很多追忆马皇后的歌谣,其一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这里倒不是一定要为一位封建皇后树碑立传,而是因为马皇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特例。她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品德端正,处事得当。马皇后身为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的夫人,其地位与作用都十分微妙。如果她存有私心或是处事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郭子兴和朱元璋关系的破裂。如果真的出现了那种情况,不仅朱元璋当时死无葬身之地,就是对于郭子兴和农民起义军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马皇后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义父和丈夫一时的曲直得失,保持了他们的团结,发挥了朱元璋在农民起义军中的作用,为义军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马皇后既能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又能辅佐朱元璋治天下,如此善始善终,实属难得可贵,贫贱而不馁,富贵而不骄,这是中国传统的做人标准之一,在马皇后身上确实体现出来了,至于大和尚颂她为救苦救难的“马如来”,虽不无过誉之嫌,也实在是不无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多残暴,后宫多秽乱,而马皇后却像一道耀眼光芒,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显示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实可谓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11两个开国宰相

历史上的很多地方是十分相似的。

三四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数十个异姓王朝,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圣贤奸恶、才子佳人充斥其中,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乱,觉得是一个理不清的万花筒,只能由它变幻,后人不知所以。其实,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还是不难窥见其中的门径:在这纷纭复杂的历史中,虽然你争我夺,变来更去,但有许多地方,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各个时期略有不同而已。

改朝换代可谓古代史上的大事了,就以此为例吧,每次改朝换代,差不多都要大动一番干戈,像赵匡胤以兵变的方式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的情况是很少的,也就是说,流血的方式占绝大多数,“和平过渡”的情况则极少。而且,在流血的方式中,往往是首倡者失败,后继者成功。如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而其后继者刘邦、项羽灭秦成功;绿林、赤眉起义军未能灭亡西汉,后起的豪强地主刘秀却消灭了义军而自称继续汉统,建立了东汉;东汉的灭亡与西汉类似,黄巾起义未能成功,倒是镇压黄巾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三分了天下,并由曹魏政权灭了东汉;在反隋起义中,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等人的义军未能成功,而关陇贵族集团中的李唐政权一面镇压义军,一面取隋而代之,建立了唐朝;成吉思汗固然英武,到其孙忽必烈才真正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反元的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起事最早,但均未成功,倒是郭子兴的部将朱元璋灭元朝、扫义军,建立了大明;清朝的建立同元朝更相似,努尔哈赤白手起家,但只是清朝的奠基者,其子皇太极才是清朝的真正开创者。

大的王朝是如此,小的王朝也差不多,看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竟也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何以如此?盖因先行者殉难,为后继者奠定了基础。这基础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旧王朝进行了打击,使之摇摇欲坠;二是为后继者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三是把后继者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并把他们逐渐地培养成了成熟的政治家。而先行者,往往只是逞血气之勇,只具有勇士、烈士的拚闯之力,而无政治家的素质。如此说来,先行者虽是功不可没,也只能做后人的“铺路石子”了。

除了开国方式相似之外,特别有意思的是,开国皇帝的文臣武将也多有相似之处。就拿西汉、唐、明三代的文臣来说,西汉的刘邦有萧何、张良;唐朝的李世民有房玄龄、杜如晦;明朝的朱元璋则有李善长和刘基。这三个朝代都是用大规模的战争方式取得了政权,又都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朝代,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如果把这些文臣稍加比较,就会看出历代开国皇帝所需要的人才大致是相同的。

萧何既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汉初名相,他同刘邦既是患难之交,又是贫贱之交。在刘邦当泗水亭长时,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椽,由于萧何比刘邦的官位高,就时常给刘邦以各种各样的照顾。后来刘邦押送修长城的夫役去北方,夫役沿路逃走,刘邦不能交差,就索性放了夫役,和愿意留下的人一起逃到芒砀山中当了草寇。不久,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威胁到了沛县,沛县县令怕城破被杀,萧何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可招回刘邦,让他聚众来保卫县城。县令先是同意,但等刘邦到来时,他又后悔了,并要加害萧何。萧何急忙逃出城外,和刘邦一起,攻占了县城,杀了县令,公推刘邦为沛公。萧何是刘邦起兵的主要促成者、策划者,从此,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邦。他的主要功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取得天下的策略,二是保障后勤供应。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重收集传统戏剧中的项羽造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法令制度等图书文献,而不像其他将官一样急于抢掠财物。在刘邦攻陷咸阳之后,萧何帮助刘邦制订了法令制度,完善了刘邦的“约法三章”,安定了汉中一带。到项羽把刘邦分封为汉中王,萧何更是劝刘邦要暂忍屈辱,韬光养晦,积聚势力,待时机成熟以后再同项羽决战,而不能激于一时的义愤去自寻死路。在萧何的劝阻下,刘邦终于安心汉中,整顿军备,为消灭项羽作好了准备。

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之中,萧何有两大贡献:一是推荐了大将韩信,二是保障了汉军的后勤供应。

刘邦在汉中时,将士思归,东逃者很多,萧何不去追别的将领,却偏偏“月下追韩信”,并劝说刘邦筑拜将台,拜他为大将,终于为刘邦取天下立下了大功。刘邦在东方与项羽激战,萧何在汉中安抚百姓,颁布法令,把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把军需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是无法打败项羽的。

刘邦建国后,萧何为相,他在诛戮频繁的西汉初年,不仅得保首级,还有所建树。萧何采取了三条策略:一是不要封赏。二是协助刘邦、吕后处置军国大事,不违上意。注意取得刘邦的信赖,乃至送子侄作抵押。三是设法自污,让刘邦觉得自己无所作为,威望也不高。这样,萧何得以寿终正寝,善始善终。

刘邦把萧何称为“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的“人杰”。另一位重要的文臣,则当数张良了,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他与力士一起在博浪沙行刺过秦始皇,可以说自小就立下了反秦的志向。自己曾拉了一支几百人的小队伍,后归附刘邦,又随刘邦一起归附过项梁,最后,他选择了刘邦。张良貌雅神秀,有似妇人,但他却胸有韬略,胆识具备,为刘邦军事上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在鸿门宴上,张良果断地掩护刘邦脱身,面对项羽对刘邦可能进行的军事攻击,张良屡施计策,使项、刘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保全了刘邦。在楚汉相争的前期,刘邦指挥不当,在彭城战役中惨败,张良在这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充分调动韩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扩大统一战线。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使楚汉相争的局势得到了转变,刘邦渐趋主动。

公元前204年,刘邦固守荥阳以待援,形势危急,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后代以解荥阳之急,张良竭力阻止,指出分封六国必然军心瓦解,免去了汉军的一场灾难。公元前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