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兵工帝国-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但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装甲部队的最重要装备。CV29/33系列的地位举足轻重。

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意大利对开发中型与重型坦克兴趣索然。直到欧洲全面战火已经无可避免的1930年末,才匆忙上马有关计划。然而,由于此前的技术储备极为有限,意大利在二战中生产的一系列中型和重型坦克都是些蹩脚的二流货色。

以中型坦克为例,作为意大利战前生产的第一款中型坦克,11吨重的Mll/39,无论是战斗全重、装甲防护水平还是火力其实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标淮,而且车体还采用了落后的铆接式结构。当然,Mll/39在设计上有一定的意大利特色。但这种“特色”却并非是一种赞誉,Mll/39的主炮半固定在车体内,左右只可旋转15度,另有2挺8毫米机枪作为辅助武器。

这种设计完全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凑合”。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意大利低劣的技术水平。另外,Mll/39中型坦克虽然留有无线电台位置却没有加装无线电台,这使其战场价值进一步降低。虽然在非洲战场初期,Mll/39中型坦克对英军的轻型坦克起到了压制作用,但是完全无法对“马蒂尔达”造成伤害。

随后出现的M13/40中型坦克在本质上是Mll/39的“旋转炮塔型号”,战斗全重增至13吨级。发动机功率由105马力提升到125马力,性能较之Mll/39中型坦克有了较大进步。再加上高达799辆的总产量,M13/40中型坦克代表了二战意大利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准

。然而,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同类的横向对比中,M13/40中型坦克却依然是个寒酸的二流蹩脚货。其M35型47毫米坦克炮由步兵炮发展而来,穿甲能力严重不足,最大厚度仅42毫米的装甲板又是由不牢靠的铆钉连接在车体上,遭受中等口径的榴弹轰击都有可能龟裂散架。

更何况,虽然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了125马力,但战斗全重也增至13吨,单位功率实际上不升反降,机动性能其实是恶化了。

所以,当德国秘密研制30吨级中型坦克和15吨级轻型坦克的消息传到意大利和弗郎哥那里时,两者都对龙魂兵工为德国研制的这两种坦克打起了主意。的确这两种坦克太先进了,以至于德国政府的官员把它们拿出来给意大利和弗郎哥这两个盟友炫耀。

这时候,德国其实已经公开发展军备了,希特勒发现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军备发展只是谴责,并无实质的作为,于是他决定全面撕毁一战中签定的凡尔塞和约。

自然,这个时候30吨级中型坦克和15吨级轻型坦克项目就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一旦出现在战场上,绝对可以碾压世界上一切的坦克,因为它们的性能实在是太过先进,以至于很多坦克设计师都认为它们不可能被造出来,但从性能来说,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

第三百五十三章关键节点

而此时,龙魂兵工联合体为德国研制的30吨级中型坦克和15吨级轻型坦克也到了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而且,它们也有了两个响亮的名字,30吨级中型坦克被命名为虎式坦克,而15吨级轻型坦克被命名为豹式坦克。

各国坦克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强调战略机动性,有的强调防护与火力,不一而足。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三大性能之间,三大性能与战斗全重、寿命周期、成本之间都是互相矛盾的。

为了提高坦克的火力,要求安装口径更大的火炮,更加完善,更加复杂的火控系统与观瞄设备,更多的更大尺寸的弹药,这些都需要增加战斗室的容积,而由此会使得坦克战斗全重和外形尺寸加大,机动性和防护能力下降。提高防护能力则要求外形尺寸特别是高度尺寸更小,这样装甲厚度才能更大。而坦克车辆设计就是保证实现技战术性能,对三大性能进行平衡。而这个三大性能怎么个平衡法,就是由各国的军事思想、设计理念所决定的。

苏联在二战期间不但设计出了T34等性能出色的坦克,还积累了大量的坦克作战经验,并由此发展出了以地面装甲突击为主的大纵深攻击战略。这种战术简单说来,就是通过撕破敌人前沿的坚固防线,然后通过这一突破口,投入大量的具有高速机动性的装甲部队向敌人深远纵深发动攻击,从而摧毁敌人整个防御体系。

为了适应深远纵深高速突击,就要求坦克必须具有良好的较大的道路行程,道路适应性,较低的后勤负担,综合起来说就是需要具有较高的战略机动性。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坦克严格控制重量的与体积的主要原因。苏联坦克与西方同时期坦克相比总是重量较轻,那就是因为苏联的T系列坦克要求具有较大行程,要适应大多数道路状况,而在敌后往往缺乏足够的后勤补给,所以要减少后勤负担的缘故。

而为了与敌人坦克进行交战。撕破敌人正面防线,苏联人非常重视坦克火力,与正面装甲。为了保持火力上的优势,我们可以发现苏联坦克的火炮往往比同时期的西方坦克炮口径大5…10毫米。

苏联坦克设计师与西方相比。更加重视坦克良好的避弹外形,苏联在长时间的采用可获得完美避弹外形的铸造装甲,铸造装甲是由装甲铸钢冶炼浇铸而成,大批量生产成本低廉,可大量快速生产制造。铸造装甲可以得到不同的部位均匀的过渡到不同厚度和理想的倾斜角以及可造成跳弹的流线型外表面。但是由于铸钢内部组织不够密实,有柱状晶,偏析,气孔等缺陷,所以一般说来铸造装甲抗弹性能要比轧制钢装甲低10%,所以西方坦克设计师更倾向于轧制钢装甲。

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无论在机动性、火力还是防护性能上,都远远超过了三十年代初的各国坦克。就拿意大利的CV33和苏联的T26来说,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就是停在地面上不动,让它们攻击。意大利的CV33和苏联的T26也奈何不了它们。

而反过来,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只需要一炮就可以干掉意大利的CV33和苏联的

对于龙魂兵工联合体来说,无论是坦克炮还是装甲的研制,都是小儿科了。比如说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复合装甲,研制进展就非常顺利。它采用了钢装甲中间填充复合材料的型式。这使得复合装甲提前了三十余年兴起,因为它的抗弹能力要远远大于三层同样重量的钢装甲。

龙魂兵工联合体包揽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大部分研制项目,只有少部分并不算太重要的部分让其他的公司来做。相比之下,龙魂兵工联合体的研制进度就要比其他几家公司快很多了。所以这时候,龙魂兵工联合体也没有坐等,肖卫国决定抽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投入巨资对其他公司承包的项目也进行开发,因为他计划中,这两种坦克不仅仅是为德国研制,而是要推向世界军火市场。当然那需要改头换面。以瑞典的名义来出口。

而且这个时候,瑞典政府也表示需要龙魂兵工联合体为瑞典军队提供一批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安德森这个老谋深算的瑞典国防部长,已经敏锐地嗅到了一种硝烟的味道,他判断要不了多久欧洲又将重燃战火。

希特勒已经开始做着战争的准备,龙魂兵工为其研制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就是非常明显的信号。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都加强了军事装备的建设,瑞典虽然是一个处于北欧的国家。并不准备参与战争。但是谁都知道,有时候并不是你不想加入就不加入的,万一别人就要侵略你呢?

所以一边在为德国研制坦克的同时,龙魂兵工联合体也在对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进行改型的设计研制。当然,改型的坦克所有的系统都是由龙魂兵工联合体自行开发。

西班牙战场为各国都提供了一个武器试验场,同时也是一个战术试验场。坦克的设计,步兵与坦克的协同战术,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英国一直是重视坦克防护的国家,英国在二战前坦克发展的思路是将坦克按照用途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用于反坦克作战,而步兵坦克则是用于伴随步兵进攻。

但是战争的事实证明,坦克不应该迁就步兵的速度,步兵应该也具有高机动性配合坦克作战!而英国对于坦克作战来说,一直抱有坦克大战的思想不放,一切设计均是重视坦克在战斗中的运用,当然这也和英国的国情军情有关,因为英国一直是海洋强国,拥有投送兵力便利!

而陆军则是精干的小型的职业化的。陆军无论从人员还是装备数量都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更加重视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弹性。英国人认为:防护是士气的源泉。根据这种坦克大战的作战思想,他们对坦克的排序则是火力…防护…机动。

受到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刺激,各国都开始设计研发下一代主战坦克,一场军备竞赛又拉开了帷幕。

第三百五十四章自行火箭炮

这时候,肖卫国又在策划新的武器项目了,这个武器就是火箭炮,并且他准备搞的火箭炮,不是普通的牵引式火箭炮,而且是自行火箭炮。龙魂兵工联合体现在不缺少资金,也不缺少人才。

肖卫国知道,德国人和苏联人都非常热衷于火箭炮。特别是二战中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更是一战成名。这时候研制先进的自行火箭炮,可以有机会投入西西班牙战场,一战成名的就将是龙魂兵工联合体的自行火箭炮。

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些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飞机开始试飞;1931年,温克勒发明了液态火箭,更是把德国的火箭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

当然,对由于战败受《凡尔塞条约》限制的德国国防军来说,发展用火箭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开对德国研制生产包括常规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所做的严格限制;经历过1915年4月22日化学毒气战的旧帝国军人,也感觉有必要发展一种反应迅速、大口径、远射程的投射武器用于未来的化学战。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是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在具有军事革命思想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的眼中,火箭具备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短时间内可向敌方阵地投掷大量的大口径弹药,射击后能迅速地由车辆牵引离开阵地的优点。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身管火炮相比,真射程近、弹道不稳定、命中精度差,发射时产生大量烟雾、容易受到敌方反制,这便得火箭炮在德国军备重整中处于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从1929年开始,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在库美多夫炮兵靶场火箭研究站,两位日后对世界火箭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尉官沃尔特多姆贝格印和冯布劳恩开始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开始,德国人决定采用旋转来控制火箭飞行稳定,而不是像苏联人那样通过火箭尾翼采实现。

其实英国和瑞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研制过旋转稳定的火箭弹。但都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误差太大。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制的第一种火箭弹弹径110毫米,编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