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崽恰

但这个不是王巨关注的。

王巨关注的乃是最终销售价格,前面一批蔗糖到了京城,后面王巨就亲眼过去看了一下价格。

最好的不是一百五十文,当然也不可能是一百五十文,商税与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得计算进去的,然而这个价格依然让王巨无语,是五百文,能略还一点价下去,那也是四百多文,最差的那个甜味很淡的褐色蔗糖都卖到了七八十文。

“真黑心啦。”王巨摇摇头走了。

不过这给了王安石木棉司一份大义。

当初王安石将木棉销售收为国有,许多人也反对的,说是与民争利,现在看一看,与什么民争利,只不过与一群心黑得不能再黑的商人争利!

可王巨仍我很反对。

这种暴利是寄托在物以稀为贵上的,一旦蔗糖产量跟上去,就不可能产生这种暴利了。

不是不能收为国有,后世那么多的国有企业,难道得全部私有化吗?

但这得有一个前提,高效廉洁。

试问现在的宋朝能做到这一条么?别的不说,就说茶叶,这得产生多大的利润,结果呢,宋仁宗时最低一年纯收入只有几十万贯,逼得许多大臣不得不提出通商法,朝廷不管了,交给商人茶农自负盈亏去,国家只得商税。

还有盐与酒,这个收益不错,然而在账面上只是毛收入,也没有计算各个官吏的成本,如果将它们计算进去,最后又有多少收益?

而且茶盐酒是买扑买钞制,销售这块朝廷很少插手,王安石却直接插手了销售这一块,无形的成本会更高。以宋朝的各种冗,从种植到生产再到运输销售,得产生多少浪费,又有多少人会从中贪墨,并且会造成增加多少官员与胥吏?

其次现在的宋朝适用公有制产业么?

还有,若是按照王巨去年的做法,其利润是商人与朝廷均摊的,那么朝廷就有大义用榷法将棉花管理起来。以后会有私商情况,但不会产生严重的混乱。现在朝廷一起领手了,又是暴利,又是“与民争利”,会产生多少私商,会产生多少纠纷?

其实就是去年的价格,也是商贾推动上去的。

于是马上就看到了效果,蔗糖来到京城,棉花也来到京城,起初一床棉被售价是十五贯,与去年的价格相比,确实很公道,不过随着棉花源源不断而来,又有一些商贾造谣生事,渐渐就卖不动了,章惇很明智地及时下降到十贯钱。十贯钱价格终于让许多人能接受了,销路这才渐渐打开。

与去年相比,利润确实提高,而且今年产量也是去年的数倍。

然而明年呢,后年呢?

实际到了明年的春天,章惇看到积压很多,又再次降价,降到了八贯,七贯!

不过总的来说,它确实在这两年内为王安石捞了一大笔政绩,不久后,因为国家财政缓解,赵顼拨下一笔巨款给了军器监,有了这个钱,王巨才正式将那个锻钢院上马,简易钢化,水压冲钢,也就是从王巨少年就象程勘提出来后,直到现在,朝廷才执行了这个技术。

另外有了蔗糖的收入后,一批批钱帛与物资又源源不断地运到泾阳。

但在这份功劳的背后,却是王巨,顶多眼下来看,王安石将它的收益扩大了。于是张若水便问王巨:“子安,好动手了吧?”

现在军器监改革也没有结束,因为还扎了那么一大堆无所事事的官员与堂吏。

王巨一直在等,等一个契机。

现在立了那么大功劳,应当契机到来了。

第四三四章羞侮

“不行,还要等。”

“还等?”

“何谓功劳,实际功劳是一把双刃剑,土蹬寨之战成就了张齐贤公的威名,若是富公没有出使辽国,若是文公、韩公、庞公没有在西北担任要职,后来也未必能成功进入两府。”

张若水点了点头。

“但真正让西夏人心寒的是延州,还是庆州或是渭州?非也,乃是府麟路,张亢。然而张亢下场如何?并且当年西北战役功劳最大的是谁?”

“张亢,狄青?”

“狄青扬名乃是南方,他虽在西北战场上也有建树,却远不及张亢了。但不是这两人,而是吕夷简公,庆历战争爆发之前,我朝经历过罕见的旱灾,黄河决堤,国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我朝匆匆忙忙地与西夏发起战争,用费以亿兆计数,若无吕公操持,会出现什么局面?然而战争结束后,吕公是什么下场?”

不要说宋朝了,即便到了后世,也没几个人知道张亢这个人。至于吕夷简,评价也很低,甚至还不如司马光。

但实际抛除《资治通鉴》,只说政治,一千个司马光也不及吕夷简!

“吕公现在正名了,”叶默小心地说。

“吕公就是正名了,在百姓心中,仍不及韩公文公,并且他是权相,为何被大家抹黑?”

说张亢下场不好还能情有可愿,吕夷简不同啊,要家世有家世,要权利有权利,为什么生生抹成了小人奸臣?

“为何?”

“由范仲淹带领着,君子们抱团了。但有几个人与我抱团?”

“这是结党啊。”

“能说是结党吧,我不会结党,因此这个功劳对我来说,未必是好事,至少我不能持功骄狂,甚至主动抹掉这个功劳,大家才不会因功仇视。所以这不是契机。”王巨扫了一眼张若水道。

总的来说张若水也不是未来军器监的好接班人,有点贪,这又是一个肥差,一贪,以后军器监就很难保证王巨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高效廉洁。

但上哪儿找既有才华又清廉的官员,况且这是制造器甲的机构,一般有才华的文官,让他来还不愿意来呢。

不过贪有贪的好处,正因为王巨的那个承诺,张若水才利用他在内宫中的关系,打听到司马光那段对话。这件事也担着风险的,事情发生后,吕公著等人上书,强烈要求赵顼查办内宫,赵顼也确实在内宫大发雷霆,将好几个太监贬到了洛阳。

而且也因为他贪功,这段时间尽心尽力地替王巨做了不少事。

也许张若水心中的想法是王巨说不定那天就离开军器监了,但这个官吏问题不解决,随时死灰复燃,军器监说不定又成了一个烂摊子,所以张若水巴不得自己将这个问题解决。

然而不能解决,当真这么多官员裁下去不会惹风波啊?

冗官问题十分严重,人人都知道,但那个大臣去解决过?包括王安石,在史上王安石做了一些努力,裁并州县,延缓进士授官时间,减少恩荫名额,但那只是控制,并不是直接裁减。

包括王巨那份很早的上书,针对冗官这一节,同样是控制为主。

并且王安石在史上也没有做好,在他手中,官员数量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于是越来越冗。

现在王巨是直接裁,并且一裁就是一百多名,近两百名官员,好几百名堂吏,那有那么容易?因此王巨只能继续等,等的不是这个功劳,而是绥州即将来到的战争……

但这个王巨就不用说了,以免过于赅人听闻。

他扭过头问叶默:“那边还有多少匠户?”

“明公,还有六百余匠户。”

“由他们,不用问,看他们能忍到什么时候。”

“喏。”

“这段时间你也辛苦了。”

“不敢,”叶默眼睛闪烁了一下,可后面的话他想了想最终没有说出,王巨却没有注意,又看着手中的公文,朝廷陆续拨款过来,战争随时爆发,铠甲武器必须抓紧生产出来一批,他手中的事务也多了起来。

但不久,赵顼便派人将他召进宫。

其用意乃是司马光的一番话。

司马光讲读《通鉴》,也就是资治通鉴,不过现在名字只叫通鉴,司马光攻击张方平,让赵顼反感,下了口诏,好了,你修书吧。

于是司马光再度修资治通鉴,当然这时还没有修好,然而司马光时常开讲,看看,这就是俺修的史书。

不可否认,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价值,但也不能无限地神话化。比如朱熹评价一句,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

这个温公不喜权谋……那个……不过后面一句话说得中的,司马光喜欢的就保留了,不喜欢的直接删除或者纂改,管它是不是史书。朱熹对此越看越不满,于是又说了一句,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

明代严衍列举通鉴七病,漏、复、紊、杂、误、执、诬。

不过王巨对通鉴评价依然很高,然而就因为这次开讲,引起了一场争议。

司马光讲到曹参代萧何事,然后说了一句,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赵顼说,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司马光说,何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赵顼知道司马光这是诡辨,但赵顼也没有分辨,他也休想辨过司马光,辨下去反而失去了身份,然后这场对话迅速结束。

赵顼将王巨喊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王巨听后,心中默默说道,司马光,你得多牛逼,才能吼出这句颠倒黑白的话?

不过王巨神情很平静,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想。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何必要问?或者说,赵顼为什么要问?

难道是对王安石的不信任,那也是不可能的,王巨忽然意会了,因此说道:“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象臣将铁变成好钢行,这也是臣的能力,属于人类的能力,但让臣点石成金,那就不是能力,而是妖,诡!”

为什么要变法,王巨说得太多,也不想说了。

至于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好的现象,那也没有办法。如果王巨提前十年来到宋朝,成功地上位,将韩琦与欧阳修狙击下去,又阻止了赵曙上位,再推出一些比较合理的措施,那么不用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以及其他一些敛财措施,宋朝还能渡过危机。但这时候,不敛财可能吗?

然而问题也在于此,实际王安石变法之前,大多数人还是同意变法的,但包括赵顼在内,大多数人以为王安石有点石成金,化水为油的手段,实际不可能,就是王巨有了大手指,同样也不可能,于是许多人失望,可能赵顼也在失望。

这个本来就很艰难了,赵顼又来了一个“异论相搅”,异论相搅不错,那是在平时,关健现在要变法啊,还能搅?

要命的是赵顼一直疏忽了司马光,不要说赵顼喜欢司马光,如果那样,司马光到了洛阳后,也不可能一直呆在洛阳了。

为什么要司马光,正因为司马光能“搅”。

也因为这个搅,这些人一直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王巨委婉进劝了一句。

“那你同意王介甫变法了?”

“臣一直同意,不过陛下切莫以敛财为主,这样变法的弊病会少一点。”

“你那个军器监如何了?”

“陛下,军器监的朝廷的,不是臣的,至于官吏,暂时还没有到处理的时候。”王巨道。当然,这时候王巨可以提出请求,赵顼同样会同意,不过就是赵顼同意了,下了诏书,不服的人依然很多,不是裁减的好契机,因此王巨继续等下去,这个时间不过一两个月罢了,而且这一等,那些匠户会越来越少,最终不足为害,这一等军器监养了那么多闲人,说不定不用王巨提,也会有大臣提出来,有这三利,何乐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