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山野怪谈-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善人说他不清楚,只是过桥之后见到我躺在地上,于是就来唤我,随后我就醒了。

听到这话,我就更加疑惑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的桥神难道是我产生的幻觉?还是那落河也是幻觉?

想着这些,我就朝那忘川河中望去,接着我就发现之前的那一切或许并不是梦,因为此时的忘川河中已经一片死寂,之前那成千上万的阴魂全都不见了,或许他们已经上岸了。

这时,我眼角的余光发现桥中央站着一个人,我急忙转头看去,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要我落入河中换他重生的桥神。此时的他正对我微微笑着,对我深深的作了一个揖。

我刚想喊他,想问他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这时候他却一头栽进入忘川河中,然后再也不见了踪影……

第三百一十章孟婆

看着桥神重新跳入了忘川河中,我很是不解,心中更加的疑惑了,桥神不是要我跳入河中换取他的重生吗?怎么他却没有重生,反而还跳回了河中做他的落水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这所谓的千年之约都是假的?难道我刚才没有跳入河中?难道这一切都是我的幻想?

我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若说这一切都是幻境的话,那么先前忘川河中那成千上万的阴魂又怎么会消失不见了呢。

就在我紧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时背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伙子,快来喝碗孟婆汤吧,喝了孟婆汤一切都不用再去想了。”

我回头一看,在身后几步开外的路边坐着一个人,一个老婆婆。这我还婆婆看上去八九十岁的年纪,满头发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身粗布衣服十分的古旧,看上去倒像是一个老叫花子似的。

在老婆婆的身旁放着一个木桶,手中拿着一个小木勺及一个水碗,刚才在背后对我喊话的就是她!

一看到这个老婆婆,我脑海中就冒出了一个名字:孟婆!

民间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黄泉路上忘川河,忘川河上奈何桥,奈何桥过望乡台,望乡台边孟婆坐。这说的就是阴曹地府,入口之处的情景。人死后要先过鬼门关,再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忘川河上有奈何桥,过了桥就是望乡台,望乡台是人死之后,喝孟婆汤前,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有诗记“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说的就是望乡台。而孟婆就在望乡台下,给要去投胎的阴阴魂熬孟婆汤。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二说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即所谓:“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之意。这一说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三是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但不管是哪一种传说,孟婆都是地府中替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常年守在奈何桥头。要去投胎转世的阴魂,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了下一世的轮回。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

有人说,孟婆汤是用忘川河中的河水熬成的汤,也有的人说,孟婆汤是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

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爱。孟婆将他们一滴一滴的泪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轮回之道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愁,干干净净,重新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人,或为畜。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的。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来的人眼中最后的一抹记忆便是他今生挚爱的人,喝下汤,眼里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婴儿般清彻。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但是,就算你真的能在忘川河里等待千年,但是当你带着记忆重回人间寻找你曾经的爱人时,或许对方却已经不再爱你了,因为他并不会记得你。如此这般,倒还不如喝下那碗孟婆汤,放下一切来得轻松自在。

此时,我自然知道眼下这位一定就是孟婆了,而他手中那个水碗之中装的,显然就是能够让人忘掉一切的孟婆汤。

孟婆见我回头看她,于是就对我们招手道:“小伙子,过来吧,喝下这碗孟婆汤,就不会再有苦恼与悲伤了。”

我一听,急忙摇头表示不愿意喝,同时问道:“您老就是孟婆对吧?”

“是的,老身就是孟婆,在此为你们准备轮回之汤,喝过这汤,你们就可以安心上路喽!”孟婆说道。

我说:“孟婆,我并不是去投胎的,我是送这位朋友去投胎的。”

孟婆很好奇的打量着我,说:“投胎也好,送人也罢,喝下这碗孟婆汤,你也就不会有苦恼了。人世间有太多的苦恼与忧愁,倒不如忘掉一切,无欲无求。”

我说:“人活在世上,若无欲无求,无喜无悲,这又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呢?所以,您老还是将这汤留给要投胎的生魂吧,我倒是免了吧!”

孟婆倒并没有逼我喝她的孟婆汤,只是笑了笑,随后便招呼其它经过她面前的阴魂。

在孟婆的身后,有一座高台,有十几米多高,看上去看是一座阁楼,当然,其实它是一栋石亭。高高一个石台,发出阵阵阴光,坐卧路转之势,上可回头瞻望,石台上写三个赤红大字:望乡台。

是的,这便是轮回路上的望乡台。老话说,一到望乡台,远望家乡回不来。走到了望乡台,几乎就没有还魂的可能了。这望乡台是南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体恤众生不愿死亡、惦念家中亲人的真情实意,发愿而成。让亡故的灵魂,站在望乡台上最后的看一眼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据说站上了望乡台,能看到阳世的家宅,看到亲朋好友,看到了自己已经死亡的肉身躺在那里。

此时的望乡台上站满了鬼魂,个个泪流满面,伤心欲绝。

有些阴魂直接喝完孟婆汤就继续前行了,这些阴魂多是在阴间等待了数十年乃到数百年之久的,所以他们已经看不到自己阳世的家了。而更多的阴魂则都会先登上望乡台,看在这一世最后一眼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后才会放下一切,甘心喝下孟婆汤。

这时,李善人也登上了望乡台,见他上了望乡台,于是我也跟了上去。

第三百一十一章前世今生

李善人登上高台朝前方望去,可是望了一会儿后却轻叹了一声,我问他为何叹息?他说他看到阳世的家里住着的是姓杨的,看不见自己的儿子。是啊,如今他阳世的家被姓杨的夺去了,他又怎么看得到儿子呢?

我安慰他,说等我回阳之后,一定帮他夺回房子。随后,我也朝前方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陈家村的老宅,不过宅子大门紧闭,显然爷爷依旧没有回家。接着我又心里想着杨晴的家,接着就看见了杨家,我看到了自己躺在杨晴家的客厅沙发上,看到杨晴和陈贤懿焦急的神色。杨晴趴在沙发旁,一直盯着沙发上的我,而陈贤懿则不断的在客厅中走来走去,二人显然都十分的担心我。

我好想唤一声他们的名字,不过却又发现虽然他们就在我的眼前不远处,但是却是相隔着阴阳两界,无论我如何去呼唤他们,他们也是不可能听得见的。所以,我张了张嘴,最后只好将心中的名字咽了回去。

看看旁边,有伤心的,有悔恨的,有叹气的,更有流泪的……

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是不明白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劝君多一些宽容心善待家人,朋友。不要等到后悔莫及的那一天,一切都晚了。这望乡台上,不知承载了多少伤心的,悔恨的泪啊!这真是身死幽冥仍留眷,阴阳两隔痛断肠!

不知为何,站在这望乡台上,我突然想起了生我的父母亲,不知道他们可曾投胎轮回去了。如果他们已经轮回去了,不知道他们经过这望乡台时,是不是就站在这个高高的台上望过我,不知道他们可曾看到过我,不知道他们在这台上可曾为我流下过眼泪……

曾几何时,我每当梦境中都会梦见亲生父母,虽然每次梦境中我都看不清他们的相貌,但是我却知道是他们。可是,没有一次我真的能碰触到他们的身体,因为每次我一走近去梦就醒了。

是的,虽然这么多年来我很少提起父母,但是我却无时无刻不想念他们,对父母的思念甚至比想念爷爷还更加的浓。但是,最后我无奈的是,我心里已记不起他们的长相,也记不得他们的声音。因为我三岁就死了娘,五岁便亡了父,他们的一切在我长大后都失去了记忆,我每次都想拼命的去记起他们的样子,可是却永远也记不起来了。为此,我也常常落泪。

或许人就是这样,亲人在的时候,我们一直以为他们将一直陪伴我们,直到有一人失去他们时,我们方才会发现,我们会是多少的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亲人的样子会从记忆中淡去,直到某一天,你再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