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6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那八名越地美女,伯嚭还是很受用的。

伯嚭祖上乃晋人,先祖伯宗为晋卿“三郤”诬陷迫害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后来伯氏又遭到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便再度逃难仕于吴,得到同病相怜的伍子胥举荐,又因为本人善于办事,嘴上娴熟奉承,获得吴王阖闾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大宰之位。

他最初来到吴国时,亡命异国,家仇未报,也谈不到怀有多大的贪欲心中翻腾着的还是如何仰仗吴国之力,出师伐楚,以一雪父死、族灭之辱。所以对伍子胥不仅恭敬相从,而且同舟共济、出谋划策,朝夕为训练吴师尽力,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

不过在吴师入郢后,伯嚭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既然心里的仇怨得报,他的注意力便开始转移到权势、美色、财货上去了。此刻的伯嚭,早已不是当年那位志在复仇而勤于国事的规矩大夫。他官至太宰,成为仅此伍子胥的“百官之长”,权势之显赫已无以复加。他在朝堂上长袖善舞,颇得骄横而缺少心机的吴王夫差信赖,唯一不能令他满足的,便是吴国缺少的财货和对年轻美貌女子的馋涎了。

所以文种携带八名美女,连同白璧二十双,金珠百枚前来拜访,正中伯嚭下怀,伯嚭那鹰隼般贪锐的目光里,顿时溢满了痴迷、淫邪的喜色。

而且越国人还许诺了:“大宰若能让吴王赦越国之罪,更有美于此者进献!”

此刻见吴王有意存越,伍子胥则坚持灭越,两边意见僵持不下,伯嚭既然受了越国贿赂,自然要站出来为其说项。

“大王,伍相……”伯嚭的小眼睛都快陷入脸上的赘肉中去了,他轻声细语地站到二人之间,看似一个调和者。

但说出的话,却是完全偏向越国人的:“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越,又何求焉?”

……

伍子胥心中一惊,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瞪向伯嚭。正如《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他和伯嚭都与楚国有仇,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何况这个楚国旧人过去对他服服帖帖,办事也极为可靠,所以伍子胥也从未怀疑忌惮过伯嚭,今天怎么会如此糊涂!

他不由想起当年伯嚭刚刚入吴时,吴国大夫被离对自己说的话。

“君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恐怕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

当时伍子胥不信,还是向吴王阖闾推荐了伯嚭,可时至今日,他已经有所警觉了……

随即,文种被请出帐外等待,而在帐内,吴国的第一和第二大臣开始在存越和亡越上,发生了巨大争执!

“吴国与越国,乃仇雠敌战之国也。吴越周边三江环绕,民众无处迁移,故而在这一隅之地内,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此乃天地形势注定,根本无从更易!仆臣听闻,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北方中原的干燥之国,吴国就算攻而胜之,也不能久居其地,不能乘其车马。唯独越国,与吴地语言相近,习俗相通,吴国攻而胜之,便能占据其地,民众能乘越舟,纵横江河之间。此乃灭越之大利,无论从仇怨还是利益而言,越国君必灭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到时候再追悔就来不及了!”

伍子胥不愧是大行人,分析起利弊来很有一套。

但他对夫差的了解,却仍不如伯嚭几分。

“大王啊,大行人虽然说灭越有利,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灭了越国,吴国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打烂的,空无人烟的土地,要是这样的话,这次伐越行动的花销就无人支付了。”

夫差的目光在伍子胥和伯嚭身上来回而动,最后还是对伯嚭的说辞更为心动。

如今越王勾践愿意俯首称臣,美女财宝任由所取,且吴国的霸权已经笼罩在这片古越之地上,保留越国的建制,让他们代为管理杂乱散居的越人部落,则为吴国减少了直接统治会稽地区的诸多麻烦,至于父仇?嘿,直接的杀人者灵姑浮已经被夫差俘虏杀死,而国仇,在这次蹂躏越人都城的过程中,不是已经报了么?

若要像伍子胥所说的,坚持灭掉越国的话,那就是将对方逼到无路可退,只好跟吴人拼命的境地。越国一旦城外困境中的斗兽,这对即将迎来梅雨的吴国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越人的韧性他们清楚,破罐子破摔起来,文种所说的决不是空穴来风。

更何况,越人的数千残余要是真的就扎在会稽大山里,乘着梅雨季节向东跑到句余山以东的外越地区去,那吴越的战争就无穷无尽了,因为那边山林岛屿纵横。虽然左右不了大局,但水陆皆通的越人神出鬼没起来,也足够吴国穷于应付上一阵子了。

越地多山、多岛,剿灭艰难,夫差可不希望把精力继续放在这里!

且不说西面的大敌楚国已经重新征服蔡国,将战线推回淮汭一带,若不快些给楚人一点教训,只怕群舒之地不稳固。

此外还有另一件事,也让身在南国的夫差常常北望,心有不平。

“晋国赵卿将内娶其姊……”这个新闻被人津津乐道,赵无恤一时间成了齐襄公淫其妹文姜、齐桓公姑姊妹七人不嫁一样有特殊癖好的代名词。

不过赵氏宗伯也给出了理由,力图向天下人证明赵氏长女季嬴乃赵氏童养之媳,她出身高贵,乃流亡的徐国公子之女,也是徐国公族仅存的血脉!

这个消息大多数人是不信的,但却在吴国北方的徐地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作为吴国二十年前新征服的土地,徐地的贵族们华夏化已久,被吴国征服,跟着吴人文身断发,颇有“诸夏陷于蛮夷”的屈辱感,所以他们一直存有重新独立的妄想。

如今赵氏雄霸北方,号令晋国,鲁、宋、泗上诸侯依附,连齐国也怕他三分,赵卿迎娶了流亡的徐国公女,岂不是意味着,徐人多了一分复国的希望么!?

所以入夏以来,徐地似有不稳,夫差也担心自己在这边久攻会稽山不下,导致楚攻淮南,赵略淮北。两淮乃吴国北方屏障,也是人口更稠密,文化农业更先进的地方,在夫差眼中,可比满是沼泽山林,还有待开发数百年的越地重要多了。

一边是没多少肉的越雀,另一边是丰腴肥美的陈、蔡、宋、鲁,夫差仿佛看到中原在向自己招手……

一边是多次想要凌驾自己之上,大声疾呼时唾沫星子都快喷到自己脸上,以为凭借着立太子之功,就要对自己的决心指手画脚的伍子胥;另一边是对自己言听计从,一副恭敬奴仆状的伯嚭。作为骄横独断的新君,自然会更倾向于后者……

于是夫差起身,将纯钧剑收起,是存越还是灭越,他已然做出了决定!

……

季夏六月,北国的桃李也即将成熟,在枝头上到处都是。

邺城一处刚刚建好的简朴宫室外,坐在满是青色桃实的大桃树下,赵无恤收起了从南方送来的信件。

“夫差最后还是放过了勾践啊……”

自古仇家皆cp,比起赵襄子和知瑶这对,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更加曲折,更加传奇,更何况这其中还有无数谋臣智士的斗法,吴娃越女的流离。

赵无恤已经发现了,自己对北方诸侯的离合影响极大,如今中原列国的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对南方楚、吴、越的影响则较小,虽然有所偏离,但大致还是按着历史的轨迹运行下去。

吴国破越都会稽,困勾践于会稽山,勾践派文种乞和,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计,而听从太宰嚭之言,最终终与越国停战,两国订立和平盟约后,吴国撤军回国。

从邢敖发来的信件看,越王勾践将去王号称君,作为吴的封君,保有会稽以南之地,以北则由吴国代管。越国还得进献子女、玉帛、珍珠、铜锡无数,连勾践也必须带着妻子,入吴宫服侍夫差,以观后效。

“卧薪尝胆,十年报吴?”赵无恤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勾践的未来,他大致能猜到了,就是不知道派去越国的人,能不能说动文种、范蠡二人离开越国这艘破船,顺便给勾践释放一些信号,赵越可以暗中联合谋吴的信号,这条长线,足以放到十年之后。

不过相比与此,另一个消息更让他振奋:邢敖的信中还说,大行人伍子胥因为吴王存越之事大发雷霆,说什么‘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真是可怕,仿佛亲眼看到未来,和晋国史墨的预言不谋而合啊……”

若说在南方赵无恤忌惮谁人,只怕就是伍子胥和孙武二人了,这是吴国的两根顶梁柱,撑起了吴国两代君王的霸业。

然而现在,这两根柱子都摇摇欲坠了!

据邢敖说,伍子胥因为此事请求引退,吴王夫差并未阻拦,他回到了五湖边上的封地隐居,心中想必有很大的怨气。而孙武也因为吴王不执行他“南进灭越”的战略,与伍子胥一同告老,如今住在伍员的府邸里,专心著书。取而代之的是大宰伯嚭,成了吴国的首席大臣,此人是邢敖的舅翁,有能力,但贪欲也极重,既然越国的美女金帛能在他身上打开缺口,赵氏自然也能。

当然,吴国真正的掌舵人,还是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

只不过,在夫差自我感觉下强大无比,足以西进北上与晋楚争霸的吴国,在赵无恤眼中,却已经千疮百孔。

“若失伍子胥、孙武,则吴国便不足为惧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将这两位大能赚来,对于伍子胥,赵无恤没有把握,但孙武,似乎可以让邢敖试一试。虽然邢敖如今的处境也不大好,晋吴的蜜月期早已结束,吴国隐隐在徐地、东夷、郯国等地与赵氏颇有冲突……

不过这些事情,交给专门负责间谍和游说的臣下去操心便是,赵无恤现在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他要亲自驾车去温县,将自己的新娘接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六月底,随着赵鞅三年孝期结束,随着树上的桃子由青变红,缀满枝头,一场在全天下引发巨大争议的婚礼,在邺城新奠基的赵宫举行……

新娘对外称之为“徐嬴”,而她的名,恰恰叫做“夭”!

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

邺城虽然名为城,却没有城墙,倒不是因为所谓的“大都无防”,而是因为这座城市一直处于扩张阶段。

春秋的河北地区人烟稀少,哪怕赵上卿让干吏成抟经营了三年,依然只有数千户人家,以及数千战争中沦为氓隶的范、中行、卫人。其中还是以齐人居多,听说这些在汶水之战里被俘的齐人被分为三大批,一批留在鲁国劳役,一批到卫国挖运河,还有一批就来到邺城开挖沟渠,整治汹涌的漳水。

但随着侯马盟约的签署,晋国公室的属民被赵魏韩瓜分,于是邺城便成了最大的移民地点。

今年开春,卫国的三百户被掳掠者,邯郸的一千户民众,朝歌的一千户工匠,从温县过来的七百户赵氏旧人,一千户知氏之民,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邺城,这其中的主流,当然还是那一万户故绛民众。

年仅五岁的西门豹见证了整个搬迁过程,他家本来住在故绛西门,故以西门为氏,当年晋国迁都到新田,他的曾祖父也没跟着搬过去。谁料到了他们这一代人,随着新上卿赵无恤的一份号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