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发展也不慢,起码农户们也明白了,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

至于各地作坊工厂,也发展得极为快速。大顺商贾似乎也意识到了,在《大顺律》保护发明创造的前提下,只要能掌控到了一种新技术,那真的是财源滚滚。跟风在别人身后的,连一口汤都喝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工匠的待遇水涨船高,甚至一些高明的工匠,月薪超过了做官。

当有官员向陆承启奏明此事,觉得“匪夷所思”,要“及时加以制止”的时候,陆承启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

一个朝代真的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候,往往是最为悲哀的。除了文化以外,这个朝代就拿不出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了。古圣先贤里的管子早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超越不得。当你的军事实力弱到了一定程度,所有人都跑去读书的时候,那这个朝代是没有救药的。

文化经济再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以护佑,只能成为别国眼中的一头肥羊罢了。

如果只是死读书,不会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那读书有什么用?

只能说百姓都太功利了,读书只为做官,因为做官不愁吃喝穿。

这也是朝廷有意无意倡导的,只要给人一个奋发的途径,给百姓一个希望,他们就会服从统治。

一旦朝廷的根基开始瓦解,那么这个希望就不在了,百姓自然而然要推翻这个朝廷。一个朝代的覆灭,除了范围巨大的灾难发生,人心道德的败坏,百姓走投无路之外,上升通道被堵死,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现在利用市场,再衍生出来一个上升通道,又有何不可?陆承启乐得见到这样的事情,甚至还会大力扶持。只是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嗟叹,说官员地位一去不返。确实,如果以金钱论地位的话,满朝文武或许都比不上富可敌国的商贾。现在很多八九品的官员,连工匠都比不过了,他们难免心中不忿。

其实人家工匠付出的脑力,并不比你读书做官少啊!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你既然选择了做官,就要明白这个道理。官里面,还分多种多样哩,你要是不熟律法,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十品官,或者是个九品翰林的闲职。熟读了律法后,你才能有可能获得实缺,能外放地方。当然,如果你精通算学,精通水利,精通农事,那你外放实缺的机会就更大,升迁的渠道就更为广阔。

工匠同样如此,你手艺不行,一辈子只能给别人打下手,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活。只有你精炼手艺,研究琢磨,提升自己的技术,你才能获得东家赏识。

商贾是最讲究实质性利益的,你的手艺不行,他犯得着花那么多钱银聘请你吗?他恨不得将成本压低,利润全都装进自己的口袋才好。但他只是商贾,不是工匠,也不懂技术,想要赚钱,还得讨好工匠才行。你要是给的钱不够,人家随时跳槽走人都是可以的,那你不是平白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送去一份大礼吗!

同样的道理,做官也是这样,为什么十品官、九品官、八品官的俸禄这么低?

那是因为同类型的官太多了,张三你不来,还有李四,王五,候补的人选太多。但为什么林镇中就坐稳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那是因为人家业务精通,没多少人能取代,而且林镇中做得也不差。所以林镇中的俸禄,是十品官的几百倍,八品官的百倍。

你要想升官,现在钻营门路,巴结上司已经行不通了。唯有认真踏实地学东西,让朝廷知道你不可或缺,你才有晋升的空间。不然的话,你一辈子领着闲职,做一个九品翰林好了。

这些道理,不是死读书的人能领悟得通的。他们只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学好了四书五经,自然能通晓万事。

真的如此吗?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那为何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采用他的主张?就算是汉武帝,也仅能接受董仲舒改良过的儒术?

很多人都道现在大顺还是以孝悌治国,其实不然。

孝悌是要的,人伦始终是大顺立国的根基。但实质上,大顺是以法治国的。特别是陆承启上任以来,极力修改《大顺律》,查漏补缺,堵死各种律法漏洞。外儒内法,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可惜缺心眼的人,还抱着《论语》不放,怪不得他们长叹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了。你都做不出什么政绩,百姓对你摇头,陆承启凭什么升你的官?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真的“修身”成功了吗?连基本的《大顺律》都不学,算哪门子官?又不精通算学,又不懂水利,农事更是两眼一抹黑,你这样的官就是个废物,除了夸夸其谈之外,还能做什么实事?就算外放了,也不过是一个糊涂官!

做官不能升官,首先不要怪朝廷,怪户部的政绩考核,怪监察司的考核,要问问自己真的能胜任下一个官职吗?

只可惜当了官的,都认为自己顶了不起,还学什么律法、算学、水利、农事、民生、器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活该他们蹉跎半辈子!

陆承启冷冷地看着朝堂下群情激奋的文官们,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就要清扫出去了。这些年来,他已经通过政绩考核,把不少没卵用的官员“贬谪”出长安,鲜少有被“贬”的官能再次回京。无他,政绩不够,就这一点,堵死了他们升迁的通道。

现在他们还不知悔改,连自己的不足都视而不见,看来又要“贬谪”一批人了。

陆承启瞥了一眼户部尚书吴显祉,眼中意味深长。吴显祉一愣,随即便明白了过来,君臣对视,心意相通。

第九百一十四章:不发威你当我病猫?

陆承启的不屑是有原因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原先是出自太祖时的宰辅赵普。

时有史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高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是说《论语》只是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大顺甫立,根基未稳,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现在这些文官还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实为可笑。

赵普那个年代没读过多少书都能做先生,是因为在前朝统治下,百姓生活困顿,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读书。赵普虽然读书少,但人家有真才实干,要不然也做不到宰辅。这些文官看不到本质,只看到“半部论语”,真是可笑至极。

如果真的能“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何必要律法,要军队,要衙门?百姓自治就好了嘛!

不可否认《论语》是经典诗书,但这也太夸大《论语》的作用了。在陆承启看来,《论语》在修身上面确实有作用,劝人学好不遗余力。但真的靠《论语》治天下,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哪怕是把儒家典籍一起管上,也治不了国的!

做了皇帝的人,大多懂得这个道理。儒家只能用来稳定社会,却打不了仗。要想真正治国,非得在法家、兵家、墨家机关术上面下功夫不可。

礼法杀人不见血,这是陆承启最为痛恨的一件事。如今有法可依,若哪个村正、里长、族长敢再用家法杀人,陆承启会让这个里长、村正、族长见识一下什么叫“国法”!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违啊!今匠人地位一再提升,时日长久,绝非正道!”

一个臣子端着朝笏,神情激愤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大帮臣子站出来,打定主意抱团对抗新政的了。其实陆承启都明白他们的小九九,不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那些工匠吗!在他们心中,工匠无不是“苦哈哈”的,衣衫褴褛的,现如今过得比他们还要好,作为一个先前高高在上的官,哪里忍受得住?

陆承启好整以暇,说道:“那敢问众卿,哪个才是正道啊?”他是越来越习惯和稀泥了。反对新政的,只要拖泥带水拉过去,过得几日,就沉寂了下来。见大顺如今国力蒸蒸日上,总会有些人心中“不平衡”的,要跳出来彰显一下存在才能心满意足。

“回禀陛下,当然是儒术方为正道!”

“臣附议!”

……

又是一阵群情汹涌,陆承启却兴致缺缺,很想把眼皮垂下来睡上一觉。这些文官每回都是这样,旁敲侧击地诋毁新政,就不能有点新意?

“怎么,朕不曾听说,儒术地位受到冲击啊?”陆承启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去年科考,有人篡改试题不成?”

见高高坐着龙椅的陆承启装傻扮懵,满朝文官有点不爽了,纷纷跳出来道:“启奏陛下,若是工匠地位一再提升,日后难免会危及儒术地位。秦朝二世而亡,皆因法家;春秋无义战,皆因兵家作乱;墨家机关术,乃奇技淫巧,能比得稻麦,可是能吃?是以臣以为,应当恢复周礼,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陆承启眉头一挑,如同一只清醒过来的狮子,猛地盯住了那个官员。

那个官员倒也硬气,嗯,或许是缺心眼,见不到陆承启的脸色都变了,还是侃侃而谈:“汉武帝独尊儒术,方能驱除匈奴,威震大漠;秦皇以法家治国,则二世而亡,陛下,臣以为……”

“你以为什么?你以为你是朕?”陆承启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你倒想插手军队,以文官领兵!”说到这里,陆承启已经怒发冲冠,差点没拍案而起。

这句诛心的话,终于让这个官员醒悟了过来,吓得趴倒在地,跪着说道:“陛下明鉴,臣绝无此意!”

这时候,在场的文官都看明白了,他的仕途算是到头了。诋毁新政也就罢了,眼前的皇帝这些年来已经经历得多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还提独尊儒术,岂不是想再恢复元绶时文官领兵?这皇帝什么都能忍,万万不能忍有人想要插手军队。你不见,现在枢密院里面的枢密使,枢密同知,甚至下面的文书,哪一个不是行伍出身?就凭你也想插手军队,元绶时一手遮天的杨太师都做不到!最多就是旁敲侧击,确定文官领兵的人选。到打完仗了,兵符交上来,该干嘛还是干嘛去。打败仗了,嘿嘿,连带杨太师都要受到斥责。久而久之,杨太师也不想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元绶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视兵权为禁脔的陆承启?

满朝文官都向跪在地上的那官员投去一个自作自受的眼神,真的是不知死活啊!

那文官似乎也预见到自己悲催的下场,背后冷汗一直淌下,却不敢去擦拭。

大庆殿中,气氛好似凝固了一样,极为压抑。

不知多少年了,久到文官们都忘了刚刚还兴致缺缺的陆承启,先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辣皇帝。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警醒不了他们。或许文官们见陆承启这些年来大多数都是和稀泥,只要不威胁到新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