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崛起-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秀坐在距离杨守文不远的地方,安静片刻后突然问道:“你那义兄失踪的非常奇怪。按照你的说法,他是个很谨慎的人,为什么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给咱们留下?”

此时,不管是明秀还是杨存忠、杨十六,并不清楚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们只知道杨守文来西域,是为了寻找阿布思吉达。

可是,杨守文不走关内道,反而绕路从长城外西行,也让明秀心中感到有些古怪。

不过,明秀是个聪明人。

他隐隐猜到,杨守文西行的目的不简单,可是却没有询问。

明秀知道,到了杨守文该说的时候,他一定会说;他不说,那一定是有他的苦衷。

杨守文道:“我总觉得,大兄的失踪,和他之前在疏勒镇与边军冲突有关。

所以我思来想去,和老三汇合之后,咱们就去疏勒镇打探消息,说不定会有收获。”

“嗯,我也这么认为。”

明秀嘴里咬着一根青草,看上去懒洋洋的。

那骨子里的慵懒气质,让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正经的僧人。

杨守文看了他两眼,摇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你总不能让一个从小奉道的家伙,真就能变成一个合格的僧人不是?更何况,明秀出家也是无奈,他骨子里并不想做僧人,只是事到临头了,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睡了,警醒点。”

“废话,我比你警醒的多。”

杨守文闻听,微微一笑,把毯子往身上一裹。便闭上了眼睛。

夜风呼呼,旷野寂寥。

从远方偶尔会传来野兽的吼叫声,显得是那么模糊,给人一种不是很真实的感受。

明天一早还要过玉门关。早点睡吧!

++++++++++++++++++++++++++++++++

杨守文这一觉睡得很舒服。

清晨,他被明秀唤醒,就看到杨存忠和杨十六两人已经起身。

篝火也熄灭了,缭绕着袅袅青烟。

杨守文坐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

朝阳。正从天边升起。

杨守文洗漱之后,吃了些早餐,然后四人便上马,牵着骆驼向西行进。

那玉门关,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1年左右兴建。

秦汉以来,匈奴好战,对中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汉初是,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居了河西。并且,匈奴以河西为根基,屡屡寇边汉境。虽汉天子采取了和亲政策,以期能够换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却依然无法阻止匈奴的贪婪。

汉武帝时,历经文景之治,大汉王朝元气恢复。

武帝命霍去病率部西征,击溃匈奴右部,夺回了河西走廊,并把匈奴赶去了漠北。

之后。武帝下令修建玉门关,置于敦煌,也就是唐代的瓜州治下。

玉门关又称作小方盘城,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

它坐落于一片戈壁中。关城为正方形,城墙高达三丈以上,约有十米左右。整个关城东西长八丈,南北宽八丈五,面积不是很大,共有两门。分置于西、北两面。

杨守文一行人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已经快到正午。

等待通关的商旅,排成了一条长龙,有条不紊的行进。

杨守文让杨存忠和杨十六两人排队,他和明秀则策马在一旁,举目向四周眺望。

驼铃悠悠,人喊马嘶。

商队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这是大唐连同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显示出了唐帝国无与伦比的恢宏气泡。

那四方的小城堡,就如同一块界碑,向世人宣示着,大唐国在这个时代的地位。

道路两旁,有胡杨舞动。

远远的戈壁滩上,传来悠扬的羌笛声。

沼泽密布,沟壑纵横。

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时值盛夏,玉门关旁的溪水潺潺,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那古城雄姿交相辉映。

见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的明秀,不禁为眼前这景色所震撼。

而杨守文,更是心怀激荡。

前世,他卧榻十余年,难以行走。

关于玉门关的了解,他更多是从那些游记,亦或者一些影视节目中看到。而现在,他却站在了玉门关前。内心里,骤然生出无数感慨和杂念,忍不住轻声诵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诗人王之涣所作《凉州词》,在后世流传颇广。

杨守文见景生情,忍不住吟诵诗词。

明秀,却蓦地回头,看着杨守文,久久无语。

他也正准备赋诗一首,可杨守文这一首《凉州词》作出后,他到了嘴边的诗词,又生生咽了回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秀在口中反复吟唱几句之后,突然间放声大笑。

他纵声歌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悲壮苍凉,却与这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原本就是一个豪放的时代,一个无拘无束的时代。明秀的纵情高歌,非但没有让人产生反感,然而更生出同感。

一时间,玉门关前,歌声不断。

杨守文不禁目瞪口呆,看着明秀,片刻后旋即展颜而笑。

反正已经盗了那么多首诗,也不少这一首吧。只是,可怜了王之涣……

想到这里,他不禁轻轻摇头,手上打着拍子,随着明秀的歌声,一遍遍吟唱起来。

就在这时,忽听得有人高喊:“长老,好唱,好诗!”(~^~)

第五百零七章 商队

说话的是几个突厥人,来到杨守文等人面前,为首那突厥人手放胸口,微微欠身。

“未曾想,又见到长老,还听到如此美妙的诗词,实在是我的荣幸。”

杨守文不认识这几个胡人,露出了疑惑之色。

到时候说话之人身后的一个突厥人走出来,“长老,你忘记了?昨天晚上我们还在冥水河畔见过。”

“你们是……”

杨守文一听那声音,立刻反应过来。

他指着那人,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

这个说话的突厥人,就是昨天晚上,冥水河畔那个和他们说过话的商队护卫。

也就是说,这几个突厥人,都是那商队里的人?

想到这里,杨守文稽首一礼,“原来是几位施主,贫僧有礼了。”

那几个突厥人连忙还礼,之前开口说话的人道:“昨天夜里,因为急着赶路,所以未能与几位长老见礼。中原有句俗话:相见既是有缘。我们能够在这里重逢,也说明我们与长老有缘分。若长老不嫌弃,不妨随我们一同出关,也能快一些。”

杨守文举目看了一眼那排成人龙的出关队伍,而后看了看明秀。

明秀道:“敢问施主,这玉门关出塞,都是这么慢吗?”

“哦,也并非都是这样。”

突厥人笑着说道:“从前我们出关很快的……不过,前几日黄胡子在瓜州边境洗劫了一个商队,据说死伤挺严重。所以合河戍便加强了守备,盘查也比较严密。”

合河戍,是玉门关的别称。

屯驻在这里的军队,被称之为合河戍,归属于玉门军所辖。

“黄胡子?”

见杨守文露出疑惑之色,那突厥人连忙又解释道:“黄胡子是一群亡命之徒,横行于伊州、沙洲和瓜州三地,人数众多。来去如风,专门洗劫往来的商队。这伙人手段很凶残,同时也非常狡猾。因为他们行动时会蒙面露须,须染黄色。故而称之为黄胡子。

官军曾多次围剿,但是这些人非常狡猾,行踪飘忽,所以一直未能消灭。

本来,黄胡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没想到前几日却突然出没于瓜州境内。以至于官军不得不加强了守卫,对往来的商队,盘查也严密许多,速度自然变慢了。”

原来如此!

杨守文露出恍然之色。

他和明秀相视一眼,再次看了一眼排的不见尽头的队伍,想了想,便点头答应。

很简单,他们现在的位子距离关卡还很远。

看这行进的速度,估计到天黑也不会排到。最重要的是眼前这几个突厥人的商队,似乎排的很靠前。如果和他们一起出关的话。倒真的是可以节省下来很多时间。

“还未请教高姓大名?”

“哦,我叫拔悉密阿吉,长老唤我阿吉就好。”

“我叫阿合莽。”

那个昨日和杨守文招呼过的护卫,也报上了自己的性命。

拔悉密,是铁勒九姓之外的一个姓氏。杨守文还记得,他们昨日说是从狼山而来。狼山,位于葛逻禄部落东北,正是拔悉密的大本营。这么一说,倒也没什么问题。

“若是不叨扰的话,当然可以。”

“哪里哪里。能有长老随行,是我们的福分。”

两个突厥人连连摆手,然后客套的请杨守文两人过去。

杨守文叫上了杨存忠和杨十六两个人,跟随在两个突厥人的身后。昨天晚上天色很暗。杨守文也没有看清楚,这支商队的规模。这时候走到了近前,杨守文才发现商队着实不小。仅骆驼,差不多就有二百多头。此外一百多辆大车,以及一百多匹马。

整个商队,总人数加起来近八百人。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规模。

杨守文不由得暗自吃惊,随着阿吉两人便走到了队伍之中。

对于他们四人的加队,倒也没人表示反对。

西域,本就是佛教盛行之所。胡人对僧人很尊重,更何况还是一行有才的僧人?

很快的,就到了轮到了阿吉的商队通关。

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看到杨守文四人,便走了过来。

“刚才的诗,是你们所作吗?”

“哦,是贫僧的师父所作。”

明秀连忙一指杨守文,便退到了旁边。

军官走上来,打量杨守文几眼。

而杨守文则一脸恬静,也看着那军官……

此人明显不是汉家儿郎,应该是在本地招纳的归化胡人。从他的发式,就能看出端倪,和之前盖嘉运所留的发式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穿着一身官军铠甲。

已经快五月了,气温逐渐升高。

玉门关的正午的阳光更非常毒辣,照在身上很不舒服。

可是,他却衣甲整齐,虽然额头上密布汗水,却丝毫不改仪容。有道是什么样的将领,带什么样的兵。身为军官,他能如此注重仪容,手下的军卒也不敢懈怠。

他手里拿着毛巾,那张黑红透亮的面膛,透出一股精气神来。

“长老,在何处出家?”

“贫僧是在荥阳洞林寺修行。”

说着话,杨守文便递上了度牒。

军官接过度牒,打开来看了两眼,“召机长老……荥阳我听说过,好像是在泽州?”

杨守文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

他微笑着摇摇头,“将军怕是记错了,荥阳是在郑州,怎会是在泽州?不过我此次前来,倒是路过了泽州,那里的风景不错!将军若是有机会,不妨前去游玩。”

“哈,我也想呢。”

军官说着,把度牒还给了杨守文。

他从杨十六的手里接过度牒,“悟净长老……你们既然西行,何不走关内道,却取道河东呢?

这岂不是绕了远路?”

杨十六何等机灵,立刻回答道:“贫僧随师父西行,自当听从师父的吩咐。

贫僧是咸阳人,本来也建议师父走关内道。可是师父却不同意,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不负人间一场修行……为了这场修行,我们至少在路上多耗费了半月。”

说着话,他还露出了委屈之色。

那军官闻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把度牒换给了杨十六,对杨守文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负人间一场修行……哈哈哈,长老说的好,哥舒道元受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