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双鹰旗下-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7年12月21日。

德国,基尔海军基地。

中国政府特使王正廷和驻德国大使杨杰满腹心事地站在观礼台上。这天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糟糕的一天,日军攻占了南京,整个中国的形势显得十分危急。但在德国,人们却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欢庆德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第一艘战列舰的下水。

两层楼高的观礼台上披红戴绿,扯着各种各样写着鼓动人心标语的条幅,红毯正中心站着他们此行想要拜访的主要人物——欧洲的两大统治者,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和奥匈帝国的皇帝。

时间已经快到了,人们兴致勃勃地赶到造船厂观看新式战列舰的下水仪式,许多人是从德国各地专程赶来,为了亲眼目睹帝国新锐战列舰的风采。在观礼台的前方船台中央矗立着一艘周身灰白的巨大舰体,尽管上层建筑和武器尚未安装,但它雄壮的躯体和磅礴的气势还是引起人们一阵阵的欢呼。

这是德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后新开工建造的“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首舰,名义上是准备替换准备退役的四艘“国王”级战列舰,但它47800吨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远超《华盛顿海军条约》35000吨的限制吨位,甚至比前一阶段奥匈海军新下水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还要多出3000吨,由于日本海军所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尚未下水,“德意志”号将成为目前世界上已经下水的吨位最大的主力战舰。

上午10点,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的陪同下走到观礼台前侧的麦克风前,向着前来观礼的政府官员,海陆军将领和近十万的民众发表了一番简短的讲演。德国皇帝在讲演中对即将下水地这艘新锐战列舰充满了赞誉,并且希望它能够成为目前世界和平的守护者。之后。德国皇帝对目前远东发生的战争表示担忧,同时遣责了苏日两国的侵略行径,并表示这有可能破坏第二帝国在欧战后精心维护的世界和平。

这倒是王正廷和杨杰希望听到的声音,可惜,德国皇帝并没有再多的表示,很快说结束了演讲。

上午10时30分。在一片《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军乐声中,“德意志”号巨大的舰体在四艘拖船的牵引下沿着轨道缓缓滑入水中。此时整个船台附近欢声雷动,人们相信,它仍然会象其它的功勋战舰一样成为帝国新的骄傲。

“德意志”号高调下水,实际上是德皇在向整个世界宣示德国的力量。在这个世界,由于没有在欧战后被英法的破坏,德国的工业实力要远超历史同一时期,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一,与奥匈相加。仅两国的经济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基本上与美国和英国的工业能力总和相当。

远东大地上战火纷飞,但万里之外柏林的皇宫内却是歌舞升平,人们正在忙碌着为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在重新装饰着皇宫。皇宫所在的柏林郊区树林早已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在皇宫书房里,德国皇帝与奥匈皇帝两位欧洲的主宰者,正坐在壁炉前,就目前远东的局势交换着意见。

李海顿此次德国之行。名义上是为了参加德国新式战列舰“德意志”号的下水仪式,实际上是专程到德国与德皇和德国政府就远东的形势进行沟通。

德国和奥匈自然不希望中国落入日俄的手中。毕竟两国在中国有近百亿马克的投资,在中国,不光有许多奥匈商人开办的工矿企业,德国各大财团也都在那里有巨额投资。中国已经成为德奥两国最重要的海外投资国和贸易国,对华贸易分别占到了两国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十一和十三,不可能眼看着那里落入日俄的手中。

德国政府并不希望德国卷入战争。并不愿直接出兵干涉远东战争,而李海顿则希望中方自己调整,在战争中逐渐变强。对于向中国提供援助,这点双方都没有什么疑问,虽然中方筹募的资金是依靠德奥两国的政府贷款和在欧洲发行债券。但每年三十多亿马克的机械和武器出口,反而更促进了两国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

“海顿,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接受中方的建议,出面调停远东的战争?”威廉二世坐在壁炉边上,炉膛里的火苗窜动,倒是映得他的脸色容光焕发。

“哦,这倒不用,我相信中国人在调整和重新装备完成之后,能够打败日本。至于远东问题,那是打败了日本之后,中国人和俄国人之间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派出一部分志愿人员,就象西班牙内战期间我们所做的一样,派出一部分装甲兵和航空兵,中国人需要渡过目前的难关,而我们需要保障我们在远东的利益。我们在远东的工厂已经开始转向军工,在度过这段调整期后,就能够为中国人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

“你的企业在远东有多少投资?”

“哦,大概有35亿克朗,如果你有意思,我可以转让给你一部分,大约价值为4亿克朗。这些都是目前最赚钱的工厂,其中包括化工、煤化厂、几座氢化厂、两家炼钢厂和一些机械厂,它们目前都开始转变成军工企业。”

“随着年岁变老,我对财富的**可没过去那么强烈了。”威廉喝了一口咖啡,“每当你给我好处的时候,准没什么好事。海顿,你想把我绑到那辆战车上?”

“这个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李海顿说道,“我老有一种预感,美国人不知道在背后搞什么鬼,我们需要联手才能应付有可能出现的危机。”

“嗯,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坏处。虽然我现在不太喜欢钱,不过,还是不忍心拒绝您的好意。”威廉眨了眨眼说道,“我可怜的侄子当了贫穷的西班牙国王,应我那妹妹的请求,我需要给他挣一些贺礼。”

“怎么处理这笔钱那是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在远东协调行动,美国人正在给日本人提供武器援助。”

“这个自然,如果不是美国佬,我们在那场战争中有可能获得的更多。当然,还因为我计厌日本人,我没有忘记以前的仇恨,他们在青岛曾杀死了我们上千勇敢的军人。你们准备派出多少志愿军人?”

“三个航空师,可能还有一个装甲师,我们需要帮助中国人稳定目前的战局。”

“好吧,我们从远东驻军也挑选一个航空师和一个装甲师。我们的军队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和平时光,也需要一些实战的历练。”

45、潜流

时光匆匆,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悠然敲响,时间进入到1938年。

远东的战火仍然在继续,迫于苏军的压力,日军在远东放弃了下乌金斯克,退到了大兴安山以东,但说什么也不肯放弃已经占领的外蒙古的地盘。苏军与日军在远东和蒙古一线对峙,反而牵制了日军很大的军力。

苏军干脆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坐山观虎斗,甚至开始在背后与北洋政府进行谈判。由于苏俄一线的压力顿减,北京方面得以把兵力南调,与日军暂时形成了相持的局面。日军在攻占南京之后,由于江阴和镇江的航道被堵塞,日本海军暂时无法上行,在进攻当涂受阻之后,也停止了进攻。

北京方面在各省招募了三百多万新兵,目前的总兵力已经接近500万,基本上是侵华日军的三倍。但新组建的部分还需要调整和训练,目前也没有反击能力。随着新年到来,除了局部仍然在发生战斗,整个前线开始变得沉寂起来。

由于来自东方的订单,在战后已经改行主要生产农业机械的奥匈四大坦克厂:林茨帝国标准汽车拖拉机制造公司,斯蒂夫特汽车公司,伊斯莱亚内燃机及汽车制造公司,斯太尔…狄塞尔发动机及汽车制造公司的坦克生产线都又重新开动起来。

由于战后大栽军之后,奥匈陆军只保留了四个集团军55万人的陆军编制,所以只保留了七个装甲师。虽然在欧战期间各国都意识到了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军事装备技术在战后的二十年间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奥匈陆军所装备的坦克比欧战期间性能提升并不明显,除了车身和炮塔制造用焊接技术代替了铆接工艺。发动机和装甲性能有所提高外,火力和主炮口径的比欧战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

奥匈陆军倒没有象其它各国一样进行各式各样的多炮塔坦克尝试,目前所装备的坦克主要有两种:重量只有15吨,装备37毫米/l43坦克炮的pt…25轻型坦克和重量为24吨,装备57毫米/l45坦克炮的pt…28中型坦克。

与此时的各国坦克都装备汽油发动机有所不同,奥匈坦克和装甲车辆自始至终一直在使用斯太尔公司柴油发动机。虽然最大功率只有310马力,但由于扭矩大,所以机动性都能够满足陆军部所要求的公路46公里,越野28公里的机动性能,相对而言,机动性在各国坦克中还算优异。

整个奥匈军队包括海军陆战队大约装备了2600辆坦克,数量并不是很多,在欧洲各**装备数量比德国和法国要少,德国人大概装备了3100辆坦克。但是却装备了大约2000多辆各种各样的坦克歼击车等变形坦克,这反而妨碍了他们的坦克装备数量。

德国人总是能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装甲武器,对此,李海顿也无可奈何,他只能尽量使奥匈陆军少受德国装备的干扰。

让李海顿感到忧虑的是苏俄武装力量的快速增强。

虽然在欧战期间丢掉了乌克兰和顿涅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以及巴库地区的油田,俄国人损失了百分之四十的重工业和人口。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消弱。但俄国毕竟地大物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特别是在31年后随着西方工业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大规模引进,俄国在乌拉尔地区和哈萨克共和国陆续建成了五座新兴的钢铁基地,随着西伯利亚油田和乌拉尔河下游地区油田、土库曼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苏俄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到1937年,苏俄的钢铁产量突破了1000万吨。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工业国。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强,苏俄的军事实力也在飞速增长。

目前苏军一直保持着240万人的庞大陆军编制,随着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苏军已经装备了近8000辆坦克和12000多架各型作战飞机,规模和数量惊人。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朱亚什维利的野心也在逐渐膨胀。远东的战争,实际上是一次军事试探,苏俄在试探德奥的反应,可惜的是德奥除了在口头上对苏军入侵远东共和国的行径表示了遣责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这更助长了朱亚什维利的气焰。

在苏俄的策动下,乌克兰、顿河、高加索联邦和奥斯曼帝国境内都数次爆发内乱,虽然事态都得到了平息,但上述国家内部并不安定,经常出现由社工党策动的罢工或是示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内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安纳托利亚地区和两河流域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伊斯坦布尔政权方面仅仅靠着德国的支持才勉强维持着统治地位。

在中国战场上出现美国飞机的消息让李海顿十分重视,看来罗斯福依然回到了用提高军备来提升国内经济的老路上。美国人希望策动一场战争,并通过出售军火来达到复苏经济的目的,在远东,背后和德奥势力和美国势力无可避免地在暗中对抗。英国人则无可奈何地眼看着日本人摧毁了他们在中国长江下游精心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