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双鹰旗下-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奥匈帝国海军却不在此列,在“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号和“皇帝卡尔”号进行海试时,一艘新的战列舰已经开始在的里雅斯特的伊斯莱亚造船厂里开始铺设龙骨。酷爱海军的费迪南大公对于“皇帝”级的性能并不是很满意,虽然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装甲巡洋舰,25节的高航速和8门240毫米主炮,这使得它即使在遇到了那些老式的战列舰时也能昂然不惧。

但它的240毫米主炮并不足以对象“无畏”号这样的战列舰构成威胁,皇储殿下需要一艘真正的战列舰,装备了12英寸主炮的战列舰。

一艘新式战列舰的预算很快得到了批准,马扎尔人这次没有进行过多的纠缠,刚刚完成改造的多瑙船厂刚刚才开始“皇帝弗雷德里希”号的建造,不过议会明确表示将会由其它三家造船厂承担“拉德茨基”号战列舰的后续改进型战列舰的建造。

“拉德茨基”号是奥匈帝国海军所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战列舰,至少它的主炮口径是这样,305毫米/l45斯柯达舰炮在最大仰角时射程能达到25公里,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与它同时代同样口径的克虏伯舰炮射程要比它少1。5公里,而英国人305毫米的阿姆斯特朗舰炮表现更差,射程只能勉强能达到21公里多一点。

波佩尔将军计划为新式战列舰装备四座三联装主炮,这点不成问题,斯柯达工厂已经为它的俄国客人成功研制出了三联装的主炮塔。他的困扰还是受制于预算,根据计算,装备四座305毫米三联装主炮塔至少需要23000吨到25000吨的排水量,而议会只通过了建造一艘18000吨到20000吨的战列舰预算。

无奈之下,波佩尔只能将主炮塔改成了三联-双联式的布局,较高的后主炮塔采用双联式,这样避免了因重心上移所带来的更多排水量增加。305毫米主炮并不足以应付其后出现的各国无畏舰以及装备了356毫米或是381毫米主炮的超级无畏舰,李海顿强烈主张采用修长的巡洋舰外形而不是宽大的战列舰舰形,这样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船速。

当然,由于舰体加长,它的防护也比一般的战列舰要弱一些,确实,“拉德茨基”号在他心目中只能是一艘战列巡洋舰。

如此精简的设计,它还是超标了,预计排水量会超过21000吨,而议会已明确表示不会再追加一分钱的预算。为了它的建成,李海顿只能咬着牙砍掉了船厂应得的利润,几乎是白干,还有可能要赔钱。

随着英国人的“无畏舰”完成了海试,各国海军都准备开始建造自己的“无畏舰”,用来淘汰那些过时的老式战列舰。

“无畏舰”时代的海军竞赛徐徐拉开了帷幕。

二九、海军竞赛

与李海顿在奥匈海军建设中混得风生水起正好相反,他在德国海军中推行自己的造舰理念时受到的更多的是阻碍和冷遇。

提尔皮茨对李海顿就德国海军的建设问题不断进行干涉十分反感,甚至可以说是妒恨。虽然那家伙是皇亲国戚,还是第二帝国海军的名誉元帅,但他毕竟是个奥地利人。一个外国人动不动就对德意志帝国的海军计划横加干涉,还动不动就搬出那位自以为很精通海军的外行皇帝来。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愤慨。

而且,他还不得不把一艘“沙恩霍斯特”级装甲舰的建造工程交给了那个人名下的北海造船厂去施工,这是对那个他所竭力反对的设计方案的奖励。

1908年1月21日,奥匈帝国第一艘战列舰“拉德茨基”号舾装完成,由于加装了锅炉和加强了舯部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但它的航速依然达到了26。5节,因而最终建成时它的排水量增加到了22300吨,而不是官方数据所显示的21000吨,这使得这级装备了305毫米主炮的战舰表现要比人们意想中强大许多。

奥匈帝国海军所建造的“皇帝”级装甲巡洋舰影响到了德国人的设计,在奥匈海军开始建造后不久,德国海军就得到了这级“所谓的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图纸。作为同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盟友,两国的海军在技术交流方面十分频繁,奥匈帝国在建造设计时得到过德国同行的许多指点和有益的建议,也差不多得到了德国人所有的战舰设计图纸。

同样,奥匈海军设计师们自然也有让德国人借鉴之处,不过最初,还是奥匈帝国方面得到的帮助要多一些。不过现在,反而是奥匈帝国的设计师们走在了德国同胞的前方,这虽然令人感觉有些不快,但海军方面的交流依然密切,犹如一家。

奥匈帝国在炮塔设计,战舰线形优化和动力布置方面要领先于德国同行,而德国人在结构设计,隔舱和装甲布置等方面一直比奥匈帝国的军舰设计师们要强。

在得到“拉德茨基”级战列舰的设计图后,在德皇的干预下,德国海军装备部门总监赫尔林根中将立即决定按照奥匈帝国海军的设计方案对最新建造的“德意志”级战列舰进行重新设计,但遭到提尔皮茨上将的反对。小心翼翼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总司令此时已经开始变得十分保守,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没有绝对的把握就尽量排斥。

赫尔林根中将却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两人的官司又打到了威廉二世面前,德国皇帝在看过报告后站在了他的造舰总监一边。最后提尔皮茨同意进行重新设计,由于他的拖延,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被推后。

英国人无畏舰开工建造之后,李海顿就通过在伦敦的间谍搞到了这级战列舰的大概布局方式,一艘排水量在20000吨左右的大型战舰建造工作根本无法做到完全保密。在奥德海军情报交换时,这份情报也被放到了提尔皮茨的办公桌上。

提尔皮茨终于同意按照赫尔林根的设计开工建造新一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但还是不同意装备燃油锅炉。

其实他的担心确实毫无必要,李海顿之前已经和他争论过了。早在1903年,德国人就建立了一座大型的低温煤干馏工厂,为化学工厂提供原料,低温煤干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在战争中足以为德意志帝国第年提供200万到300万吨的煤化油。

当然,煤化油的生产成本大约是石油价格的两倍,可是在战争进行期间,谁还会真的去在乎成本问题。

德国人的无畏舰建造虽然比英国稍晚一些,但却比另一时空时提早了近两年,德国海军则不用经历两年的主力舰建造空白期,其规模将会更加接近大英帝国的水平。

奥匈帝国海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合作另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潜艇和鱼雷,总部设在阜姆的“白头”公司是世界是最早制造鱼雷和最大的鱼雷供应商,而德国海军在制造鱼雷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德意志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动鱼雷的国家,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另外,伊斯莱亚造船厂和克虏伯旗下的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在潜艇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两家造船厂都在1906年左右研制成功了第一艘实用型军用潜艇,这种装备了三座鱼雷发射管的潜艇虽然只有240多吨,装备也很简陋,但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过,潜艇在两国海军中的境遇却皆然不同,在李海顿的大力支持下,奥匈海军已经装备了大约12艘试验型潜艇,而在德国,由于提尔皮茨的阻挠,只建造了四艘潜艇。由于技术共享的原因,德国人在潜艇方面的技术进步倒也一直能跟上奥匈海军的步伐。

但这一切都让李海顿感到很愤怒,他好心好意地帮助德国人在加强他们的舰队,结果却被排除在了利润丰厚了战舰建造工程之外。

他甚至有宰了那老家伙的冲动。

这个时空中由于李海顿的推动,英德之间的无畏舰建造竞赛比原来的历史上要提前了一些,而且也激烈得多。190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五艘“德意志”级战列舰陆续下水令正沉浸在建成“无畏”号和三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喜悦中的大英帝国海军如同遭受了当头一棒,急了眼的英国人在开工了三艘“无畏”号的改进型“柏勒洛丰”级的建造工程之后,又追加了三艘“圣。文森特”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英国人在这两级战列舰上依旧采用了“无畏”号上的主炮布局,只不过稍稍增加了排水量用以加强防护而已。

1909年,奥匈帝国海军在完成了四艘“拉德茨基”级战列舰之后,又通过了新的海军扩充预算,开始建造新一级的四艘战列舰。新一级的战列舰采用了德国人“恺撒”级的舰体结构,但已经退休的波佩尔上将和刚刚升任海军造舰总监的罗茨纳少将采用了一种大胆而激进的新设计——军舰上装备了四座三联装的330毫米主炮塔。

三联装主炮在“拉德茨基”级上就已经装备,但考虑到舰体的平衡,只装备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但这次两位设计师显得更为激进,李海顿对此稍有不满,因为这么做虽然加强了火力,但势必会削弱舰体的防护,但费迪面大公却支持这种方案。

面对奥匈帝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自然也无法坦然面对。法国人放弃了他们愚蠢的“绿水海军”学说,在1907年开工建造了六艘“丹东”级无畏舰。由于李海顿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无畏舰竞赛比另一时空中要早了两年,法国海军幸运地搭上了首班车。而意大利人的反应则要迟缓得多,只是在1908年开工建造了他们的第一艘无畏舰“但丁”号。

三十、武器的进步

伊里亚斯特造船厂只接到了三艘国外战列舰的订单,阿根廷人两艘,巴西一艘,这三艘战列舰的设计则按照帝国最新建造的“联合力量”级进行了不大的改动,稍稍放大了舰体。李海顿所期望的是在1912个赢得两到三艘俄国或是日本人的订单,可惜根本无法办到。日本人一贯在英国船厂订购军舰,这里面外交方面的因素占了主导,而俄国人则决定自己建造。

李海顿这两年的关注重点明显转移到了帝国陆军的建设上面,令人感到高兴的两条消息是博洛耶维奇被晋升为克罗蒂亚-斯洛文尼亚军区司令,这位深受李海顿军事思想影响的陆军中将曾表示过全力支持李海顿的陆军改革方案。

另外一条消息是他将兼任蒂罗尔防卫军司令,这样他就会拥有了实际的陆军指挥权。虽然皇家蒂罗尔射手队只拥有四个步兵团,但李海顿却自信能在三年内将他们扩充到两到三个训练有素的山地步兵师。

李海顿已经将驻的里雅斯特和波拉的海军守备部队改造成了两个稍具规模,而且富有进攻性的海军陆战旅,他准备在靠近意奥边境的格鲁阿罗再组建出他的第三支陆战旅。奥匈帝国的军工产业从来不缺乏制造能力,卡尔森、斯泰尔、林茨和的里雅斯特都是著名的军械生产地,如果全部动员,其每年的生产能力足以武装500万的军队。

但帝国陆军部的官员们却只盯着重型火炮、重机枪和重型迫击炮的制造,却忽视了轻型支援火力的研发与装备。其实在1903年,丹麦军队就已经开始装备“麦德森”式轻机枪,这款设计不错的气冷式机枪重量不到10公斤,只是持续火力稍差。

但这不是问题,三十发弹匣实际上在后世也证明是个均衡的选择,太重的弹链或是弹鼓会影响到步兵的机动能力,而且在缺少机械运输的情况下,步兵的负重和携带能力总是有个限度。斯特莱亚机械制造公司在1905年购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