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双鹰旗下-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四、新兵

17岁的拉科夫斯基和许多新招募的新兵一样,在维尔斯的波希米亚新兵训练营地完成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就被派往了前线。

维尔斯训练营里拉科夫斯基经历了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次体能训练。军官们对新兵们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天训练下来,维尔斯科卡都会累得精疲力竭,倒在床上之后立刻就会睡得跟条死狗一样。

拉科夫斯基并不反感这样的日子,反而内心里充满了一种喜悦的冲动,象一般的男孩子一样,有一种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兴奋。他只是切钦一个普通的波兰家庭的孩子,父亲是个矿工。1914年11月,扩大的征兵令下达了,为了家里的生活,不满18岁的拉科夫斯基代替父亲进了新兵营。

一个团的新兵离开了新兵训练营,步行了五公里之后,来到了姆拉达的火车站。车站上停满了军用列车,一列军车上面装满了蒙着帆布的大炮,足足有上百门。拉科夫斯基很好奇这些新型的重炮长的是什么样子,在维尔斯的训练营里,他们只见过一些轻型的步兵炮和迫击炮,还有一些老式的,被淘汰下来的旧火炮。

带兵的军官在嘴里吹着哨子,这些新兵登上了一辆开往东北加利西亚方向的列车。

火车带着两千多名新兵行驶在喀尔巴阡山的山地间。

咣当,咣当……

在车轮与钢轨之间枯燥的撞击声中,列车经过一天多的行驶,带着他产穿越了喀尔巴阡山,终于抵达了位于德涅斯特东北南侧的特诺波尔。这里已经越过了原来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边界。

“看我们现在到了俄国人的地盘!”利扎科夫扒在车窗边上兴奋地叫喊道,拉科夫斯基从车窗里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过去,外面是一大片宽阔而且荒凉的河谷,到外还覆盖着残雪,河水刚刚溶化,大块大块的浮冰在河水里翻腾着。两岸两侧是稀疏的树林,这些树林晃动着光秃秃的枝桠在旷野上显得格外凄凉。

新兵们在这里下了车,然后步行15公里,抵达了列季克。

拉科夫斯基所在的新兵连被补充进了驻扎在这里的加利西亚第3枪骑兵师第3团。

初春的外喀尔巴阡山波多尔高地空气里充满了寒意,河谷两侧被陡峭的群山包围着,到处都是长满了巨大枞树和桦树的丛林。他们沿着一条泥泞的林间公路,穿过这些树林,终于看到一大片的河滩开阔地带。

在那里,一座犹如童话般的村镇座落在眼前。

在一座不大的木质教堂前面的空地上,新兵们列着整齐的队伍,从教堂里面出来十来个佩带着肩章的军官。领队的军士长大声发着命令,新兵们再次立正,挺着胸脯,150多人脚上的皮靴后跟的磕碰声还算整齐。

在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一个军官拿着张纸开始点名,新兵们按班级被分配到了各个连队,陆续被一些军官给带走了。拉科夫斯基和利扎科夫所在的班被分到了7连,他们跟在一个年纪可能有三十岁的士官后面,离开了团部所在的库塔卡尼亚镇,来到了东面大约三公里的连队驻地。

一座残破的乌克兰村落。

村子里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大部分的人在战争爆发后都跑了。在奥地利人的宣传中,把俄国人形容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所以大群的乌克兰难民在去年夏天的时候象羊群一样逃往匈牙利境内。

留下的只是一些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

拉科夫斯基他们把身上背的行李放到了一间房屋里面的木板床上,这样的空房屋在村子里有很多,足以容纳一个营居住。

过了一会儿,哨子响了,新任的班长瓦卢齐喊道:“开饭的时间到了!”拉科夫斯基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噜直响,他们走了大半天,竟然没吃什么食物,除了在半路时一人吃了几块饼干。新兵们拿着钢制的军用饭盒,在老兵们身后排队,从炊事兵手里领取食物:一块奶酪,一块咸鱼,一勺甜菜汤和一大块黑面包。

打好饭的士兵就蹲在靠墙的地下开始吃饭,拉科夫斯基把奶酪泡在了甜菜汤里,但他身边的布鲁诺却用小刀把坚硬的奶酪切成小块,然后放在嘴里嚼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利扎科夫也领完食物,一边走着,一边啃着黑面包。

“我们的马呢?”利扎科夫一边走一边说道。

“没有马,我们的两条腿就是马。”老兵希伦维茨在一旁高声说道。

“我们不是骑兵吗?”利扎科夫说。

“现在我们的坐骑都被征用去拉车了,那些可怜的马儿被套上了车辕。”希伦维茨喊道,带着嘲弄的语气,“我们现在正式的称呼是皇家波希米亚枪骑兵射手团,早改成步兵了,新兵。”

然后一大堆老兵全都笑了起来,似乎在嘲笑新兵们的无知,异想天开地认为枪骑兵团就是骑兵。吃完饭,士兵们被叫到一个宽敞的房间里,军士长给大家做了奥匈帝国为何进行这场战争的演讲。

没什么感觉,赶走残暴的俄国匪徒还能让人理解,但这里住的多数是乌克兰人,解救被俄国人奴役的,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乌克兰人民就让人想不通。乌克兰人是怎么样悲惨地在俄国人的压榨下生活,和波兰人有什么关系?

“没什么关系,但如果在战场上不杀死那些俄国人,你们就得被他们杀死!”军士长面对提问恶狠狠地说道,这才是实话。

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什么命令,训练也很少,只打过一次靶。除了每天早晨必要的集合和早操,剩下的时间都无所事事。老兵们在无聊地抱怨村子里没有姑娘,甚至连老娘们都没有,然后就开始说着各种下流的笑话和故事。

俄国人还在很远的地方,这里距前线大约有七十多公里,只是偶尔能听到几下炮声,从前面远远地传过来,让士兵们想起现在还在打仗。

残雪在继续消融,德涅斯特河的水位在一天天升高,天气也变得暖和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从师部下达了沿着德涅斯特河修筑防御工事的命令。去年那些老兵们已经挖了不少战壕,现在需要去加深和加固。

但撤退的命令却突然下达了。

五五、争执

西线的僵局似乎令人感到不安,英、法两国对于现在的战况感到满意,只要坚持下去,德奥联盟最终就会崩溃。意大利或罗马尼亚加入同盟国的所有希望均早已破灭,在圣诞节那天,奥地利驻布加勒斯特大使切尔宁伯爵已经向康拉德宣布,“除非同盟国到春天能取得一次意义深远的胜利”,否则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将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正在步步紧逼,要求奥匈帝国割让蒂罗尔、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德兰西瓦尼亚,并开始毫不掩饰自己想要加入协约国一方的态度,英、法、俄三国向他们保证将这些土地在战后划给他们。

罗马尼亚禁止德奥两国的武器经过它的领土运送到土耳其,他们明显违反了卡罗尔国王生前三国之间曾经签署的秘密条约。

外交家们都已经看出东方战线的胜利对于整个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死板的法尔肯海因和德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拒不执行德奥两国早已商量好的兵力东运计划。

“我曾说过什么,康德拉,如果我们在去年11月初轻率地听信法尔肯海因的话,将会陷入一个巨大的泥潭。”李海顿看着他的总参谋长,“每一个士兵都是宝贵的,当我们与俄国人拼得精疲力竭,俄国人有能力获得补充,但我们……将失去再战的能力。”

康德拉的脸涨红起来,他为自己受到法尔肯海因和德国同行的愚弄而感到愤怒,数十万奥匈大军的死活在德国人眼里居然一钱不值,“您是对的,皇储殿下!”他终于屈服了,皇储确实比他更富于远见和洞察力。

“我们需要首先迫使俄国退出这场战争,但德国参谋部的决策者们却看不到这一点。或许他们看到了,却不情愿这么去做。”李海顿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也许他们在嫉妒东线的指挥官们,他们却无法得到这些荣誉。想想看,一位已经退役的将军,一个是原来在他们手下的指挥官,如今的声望要凌驾于他们之上了,于是他们变得失去了理智。”李海顿不无恶意地猜测着德军总参谋部里法尔肯海因们的心思。

“如果俄国人发起进攻该怎么办?”康德拉说出了他的担心。

“那我们就后退,撤到喀尔巴阡山一线,保存实力必需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李海顿说道,“这样俄国人的进攻将变得困难,很有可能掉头转向西里西亚,德国人就坐不住了。如果德国人不顾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我们何必在乎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

“那我们将会遭受来自盟友的强大压力。”康德拉说道。

“法尔肯海因拿我们当盟友了吗?”李海顿反问道,“如果德国人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宁可退出战争,单独与英法媾和,我想英国人将会非常乐意看到这些。”

康德拉吓坏了,有些吃惊地看着李海顿。

“我不介意你把我的想法告诉德国人。”他继续说道。

新年刚过,康德拉赶往柏林与法尔肯海因进行会晤,商议东线的战局,鲁登道夫将军也参加了这次会面。

法尔肯海因对康德拉向东线增兵的要求采取了拖延的策略,他声称不能从西线抽调兵力前往东线,只是答应尽快征集新兵组成新的集团军再派往东线。几人紧张地讨论和争执了一整天,但却毫无结果。

第二天,法尔肯海因又致电兴登堡说他认为将新组建的部队调往东线会造成严重后果,等于放弃了西线的一切行动。所以他又不同意将他们调往东线。

康德拉在离开柏林前对霍尔维格首相说弗雷德里希皇储殿下认为如果德国不向东方增派兵力,战争已经不能取胜,有单独向英、法两国媾和的想法。兴登堡在接到法尔肯海因的电报后,也赶到了柏林,此时德国首相正被康德拉刚才的言行所震惊。

兴登堡与首相坦承了他们与法尔肯海因之间的矛盾,并详细解释了东方战线的重要意义。霍尔维格被他打动了,向德皇报告了康德拉所透露出来的消息和兴登堡、鲁登道夫与法尔肯海因之间的矛盾,并建议将法尔肯海因调离德军总参谋部。

威廉二世也被李海顿的想法吓了一跳,但很快他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威胁,奥地利皇储决不甘心这么就向英国人俯首认输,但法尔肯海因与兴登堡-鲁登道夫之间的矛盾让他感到棘手。德国皇帝始终很信任他的陆军大臣兼总参谋长,但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免职是不可能的,与西线那些碌碌无为的将领们比较起来,这两人现在已经成了德国英雄。

这一次德国皇帝终于决定站在兴登堡他们这一边,1月8日,德皇下令组建德国喀尔巴阡方面集团军,由马肯森出任集团军司令,并将精锐的禁卫军划给了马肯森。同时法尔肯海因被迫作出让步,但他却耍了一个花样,任命鲁登道夫出任喀尔巴阡方面集团军参谋长。

这样就能把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拆散。

李海顿根本不为所动,他明确地写信告诉德皇,除非德国将东线的总兵力增加到四个集团军以上,否则他会一直后退。

现在他还得在国内再组织一个集团军,用来对付意大利人可能的入侵。这种迹象已经变得很明显了,康德拉认为应当从加利西亚抽调回第3集团军,但李海顿坚持不为所动,后来事实证明皇储是对的,号称170万人的意大利大军确实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