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放啸大汉-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目光,又齐刷刷投注到太子身上。

太子站起,出列,向皇帝、太后、皇后各施一礼,退出大殿。就在殿门外,召来献食丞,亲手端过一黑漆食盘,趋行至丹墀下,高高举起:“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儿臣身受再造,百世难报万一。以此食,敬奉父皇,祝父皇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食物?太子居然进献食物?!

下面诸臣大眼瞪小眼,一脸懵圈。

元帝也有点懵,不过还是颔首示意内侍端上来。

天子之食,必需进行严格审查、试箸。不过此食乃献食丞所进,表明已经过常规检测,天子可安心进食无虞。

当内侍将玉碗置于食案,揭开玉盖时,元帝原本漫不经意的表情一下怔住。

这是什么?细长如玉的粉条,盘成陀螺状,其上点缀着新鲜翠绿的蔬菜,还有一个煎焦香的荷包蛋,汤面浮着一层香油,浓香喷鼻。

元帝的胃口一直不太好,食少事烦。今日赐宴群臣,他自个多半是没什么食欲的,但嗅到这碗面食,居然食指大动,不由惊奇:“这、这是何物?”

太子刘骜一直提着心偷望父皇表情,此时终于宽心大放,压仰欢喜,尽量语气平和道:“禀父皇,此食名‘长寿面’,乃一种面食。面虽一碗,实为一根,绵延不断,一束而盈,寓意寿元久长,国祚绵延。”

“恭贺吾皇,太子仁孝,以食蕴兆,心诚可表。”匡衡见机立即起身,加以赞颂。

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以下诸官员,也纷纷大赞。这种惠而不费的事,谁也不会错过。

不过,对于元帝本人而言,好兆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碗面,当真好吃——当然,在下箸之前,先让内侍宣称“天子赐宴”。

大家都吃上了,天子进食才不显得失仪。

元帝用玉箸挑起一根面条,果然,这碗就只有一根面,无论拉多长都不断。元帝惊喜之下,尝了一口,软滑爽口,香气盈颊。元帝频频点头,他牙不好,吃不动硬食,这碗长寿面软糯爽脆,正合他口味。

看到皇帝一脸享受状,张放与刘骜远远碰了一眼,心下都大大松了口气。

为了这碗面,张放与他的大厨们不知熬死多少脑细胞,最后弄出面筋,练出拉面手艺。虽然拉出的面丝远不及后世那种细如发丝感,而是如米粉粗细,但好歹有韧性、有嚼头,最重要的是不会夹断……

一番苦心没白费,这碗长寿面终于打动了元帝。

当然,张放费那么大的劲,可不是只打算弄出一碗面就算了,而是要以此带出一个拳头产品,成为张氏酒店业主打招牌食物。

元帝三哧两溜,竟生生将一碗长寿面吃个底朝天。一旁侍候的石显眼睛溜圆,惊喜交集,不由得开腔:“陛下,此面……”

“此面上佳。”元帝边漱口边眯眼,“彩头好,味道好,嗯,太子孝心也好……”

听到这一句话,皇后与太子几乎要流泪,而傅昭仪与山阳王刘康同样也在流泪——只是这泪往心里流……

这还没完,太子刘骜再道:“父皇,今日儿臣所献之仪,长寿面为其一,尚有其二。”

还有?从傅昭仪、刘康,到一群大臣都盯住太子,竖起耳朵,看他还能变出什么令皇帝龙颜大悦的东西。

刘骜抬手向那盛面的碗一指:“就是此物。”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少女心愿】

很快,碗洗净送回,置于案上。

元帝看了半天,再召来石显看半天,再召来丞相、大司马看半天。

元帝:“诸卿怎么看?”

石显:“非玉。”

匡衡:“非陶。”

许嘉:“似玉似陶。”

元帝正要召太子来询问,身侧珠帘后却传来一个声音:“此物名‘青瓷’也。”

是皇后。

“此乃富平侯新制之器,天下无两。因与太子交好,转赠太子。此物精奇,太子不敢擅留,进献陛下。”

“富平侯?”

四双眼睛刷地射向某个方向。

张放何等敏感,立刻有所感应,在察觉目光射来的方向后,他便装着没发现,自饮自酌。至于面前的吃食,除了少许点心,正菜动都没动。他早被养刁了嘴,这些低级料理,实在入不了口,还不如自家的家常便饭。

“富平侯,陛下有请。”一位内侍来到张放跟前。

张放一脸“惊讶”,然后跟着内侍,穿过席间,走向丹墀。

人人皆坐,张放这一起来,并随内侍趋行,自然引人注目。认得他的含笑点头招呼,不认得的一脸惊异,向旁人打听,投注来的目光,基本都是友好,唯独一道阴沉目光紧紧追随张放背影,如附骨之蛆。

王立。

张放昂然上前,合袖推臂:“臣张放,叩见陛下。”

对于已故皇妹之子,元帝还是很关爱的,他轻轻托起那淡青色的碗,温言道:“此物可是如皇后所言?”

张放颔首,放下双臂,朗声道:“此物乃家中陶工妙手偶得,陶器表面刷上一层釉质,入炉锻烧,成之则其形如玉,触手温润,其色如水,叩之可发金玉之声,故名青瓷。”

这时殿堂上一片安静,所有听闻之人无不心动,能将破陶烂瓦变成如此光洁如玉之器,这也太惊人了,倘此物大行其道,那利益何等惊人。

“化腐朽为神奇,甚好。”元帝笑道,“朕亦不可白受子民供献,赐制器之匠万钱并绢帛一匹。”

张放顿首:“臣代家匠谢陛下赏赐。”

张放一回到席位,就有不少人凑过来,询问瓷碗的事。得知目前尚在研制中,尚无第二件,无不扫兴欲走,却被张放一句话,生生定住。

“瓷器我没有,但我有上好面食。”

皇帝吃的那碗长寿面,早已引起诸臣好奇,只是不好打听——你总不能问太子这面怎么煮的吧?

想不到富平侯是知情人,于是张放又一次被围住。

张放笑了,面也好,瓷也好,都是他打的广告,没有比皇宫更好的广告舞台。瓷器暂时还属于概念型广告,但美食却早已准备妥当,食材、配料、菜品、厨师、酒楼……所有软件硬件都已齐备,只欠东风了。

“三日之后,东市、枊市、章台,诸家酒楼皆有新品问世,诸君大可前往品评。”张放笑眯眯的看着这些朝臣,就像看到一群群的肥羊。

诸臣散去后,身后响起一个浑厚的声音:“富平侯今日之助,王氏铭记于心。”

张放不用回头就知是谁,转身回礼:“阳平侯言重,此乃放份内之事。”

身后之人,正是王凤。

这一刻,王凤内心很是复杂。由于张王两家前一阵的冲突,间接造成王家一子侄丧命,两家结下仇怨。但说到底,这只是私怨,在关乎太子这桩大事上,两家的利益却又是一致的。

别人不知道,但身为皇后之兄,太子之舅,王凤却一清二楚,今次太子令人大开眼界的寿礼,俱出自眼前这位少年富平侯。而此次能在寿礼上压倒济阳王,令君心大悦,政治上板回一分,这对王家的恩惠,绝对超过区区一个子侄之死——更何况其人之死还是咎由自取。

王家与太子的利益是休戚与共,打断骨头连着筋那种,天生注定的******。但富平侯不一样,他完全可以选择——选太子也可,选济阳王也可。既然富平侯选择了太子,王家无论如何都要拉拢,有什么恩怨都得摁下,展现最大诚意。这才是一个合格政治家该做之事。

这是皇宫之中,诸臣之侧,许多话不便多说,王凤只说了一句:“某以王氏家主之名,向君侯立誓,王张两家,有恩无怨,神明可鉴。”

张放深深一躬,他相信王凤此时之言出于真心,但他更明白,誓言这种东西,原本就是用来打破的。连山盟海誓都架不住时间这把杀猪刀的锯削,又何况这种政治盟誓呢。

赐宴之后,是寿诞最后一个环节。

礼官一声高吭:“天子元寿,四方同庆,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举灯!”

“举灯——举灯——举灯——”一声声传呼,依次减弱,越过重重阙门,隐入无边黑暗。

下一刻,周围重阁高榭突然大放光华,点点灯火,汇成流光。举目望去,整个未央宫像着了火,光焰映照半空。

元帝与皇后亲自扶着太后,身后跟着皇子、公主,步出大殿,答谢百官。

最先发现异景的,是目不转睛看灯的平都公主,然后是平阳公主,连信都王刘兴也发现了。三位皇孙一齐道:“皇祖母、父皇、皇后快看,那是什么?”

众人举目望去,但见西南某处,竟升起数十盏灯,飘飘荡荡,升至半空。灯上似乎还有字,但隔得太远,无法看清。

灯居然能升空?这太震憾了!君臣一时失声。

半响,元帝才惊异万分问道:“那是何处。”

石显立即应道:“是沧池。”

“灯何故升起?”

这可难为石显了,他一脸便秘状。

“那……灯上写着什么?”

石显使劲看,眼都花了也看不出个丁卯来。

忽听一人道:“那上面写着‘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说话之人正是许新。

元帝闻之,龙颜大悦,不管是谁弄出这花样,他很满意。

许嘉奇怪地望着幼子:“你眼神何时这么好了?”

许新笑嘻嘻不说话,只是看向张放背影。

那个背影仰首负手,静静眺望,身处热闹中,却茕茕如天上孤星。

同一时刻,飞灯之下,沧池之上,一个长身玉立的少女正与一群宫女静静望着那飞升而起的明灯。橘红的灯光映照着如水双瞳,脑海回荡着少年附耳所言:“这是祈天灯,放飞之时,可许心愿,愿随灯去,心想事成。”

真的可以么?少女如是想,双手轻轻合拢。

~~~~~~~~~~~~~~~~~~~~~~~~~~~~~~~~

第二百一十六章 【狙击班婕妤】

长安西门,直城门外,一群达官贵人正在送别。

天子寿诞结束,班况述职完成,自然没有理由再呆下去,得赶紧回灵州,继续工作。班况谢绝一应同僚宴别,只有两个儿子班伯、班游一路相送,依依不舍。

还有一位与两个儿子相识不长,却自称莫逆的同好也来相送——萧绍。

萧绍虽然只是个太学生,但班况并不敢轻视,人家可是前帝师之孙,经学传家。虽然眼下家道中落,其父不过一侍御史,但冲着天子每年必遣使前往前帝师萧望之之墓祭拜,及萧氏一门在儒林之声望,没人会怀疑,萧氏必有崛起一日。

因此之故,班况明知萧绍居心,却也无法明拒,只打算等回灵州之后,写信给长子,让他择机向萧绍说明。

班况此行,之所以要携女进京,其实还有另一重目的——女儿已及笄,北地已有不少故交旧好向他提亲或透露这方面的意思,但所谓人往上走,水往低流。班况希望下一代能离开北地,迁徙三辅,真正成为长安人。

这一点就象今人扎堆往首都挤,都想成为首都人一样,无可厚非。

班况已成功了一半,他把两个儿子都塞进长安,成为“京官”了,下一步就是女儿。

打知道当年自己非常看好并资助过的那个少年就是富平侯世子后,班况就动起了心思,然后他也让夫人试探过女儿的意思。结果发现女儿对这位富平少侯印象很深。所以他这回带女儿上京,就想借此由头拜访,让女儿与富平少侯见一面,看看效果。

结果比他预想的还好,他还没来得及拜访,人家小儿女已有缘相逢,之后更是相邀出游。听到女儿说她们又是作画又是赠书又是煮吃……班况就知道,不枉费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