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高昌这一带的土地沙漠化还远没有后世那么严重,沿途的风景是十分的怡人的,走得慢一些,看一些风景,也还算是不错,所以他心里并没有责怪或者是嫌弃高君如的意思,倒是她自己想岔了,钻了牛角尖。

拍了拍她的头,刘志说道:“你不要多想,我们两人去西域,一路上净顾着赶路去了,很多风景都欣赏不到,而且风餐露宿,自然是没有准备的妥当的舒服,而且有你在身边的话,我们三人的乐子也要多一些,你就是我们的开心果,就像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猪八戒一样!”

刘志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不过小君如很不给面子,一脸疑惑,仰着小脸问道:“公子,唐僧师徒是什么人啊?西天取经又是怎么一回事啊?这个猪八戒?是个东西还是个规矩?”

刘志一拍脑袋,西天取经确有其事,不过时间上倒是差了一点,那是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的事情,现在才614年,还差的愿,还有十好几年,玄奘虽然已经出生了,不过才十几岁,去取经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世界跟历史上的世界似乎稍稍有些不同,玄奘去不去西天,倒也还说不好。

“呃,这你都不知道啊?这是封神榜里面的故事唉,你看你,肯定是小时候没有用心,居然连这都不知道,你太让我失望了!”

刘志装作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小君如脸上的神情更加的奇怪了,刘志刚才说的一堆东西她都没有听说过,她小时候时读了很多的,所以不会像刘志说的那样小时候没有用心,而且她现在也还是小时候啊!还没长大,书籍也还在读,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读的书却不像以前爷爷让她度的那些先贤的思想文化精髓之类的书籍了,而是换成了刘志推荐给她的一些杂论,这些东西看起来不是什么有名的书,但是里面的内容倒还是蛮有用的,她读了之后就喜欢上了,而且刘志对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很深刻,她便经常缠着刘志,让他给自己讲解,所以这个时候想到,或许他说自己没,是不是说的时候这方面的书没有读到?

刘志此时却在心里暗骂自己,才说了一个西游记,又说了一个封神演义,这两者都是明朝时期的,而且都是神话,此时距离现在还有**百年,小君如知道才怪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六章 离京

在长安逗留了半个月之后,刘志终于是跟李世民辞了行,李世民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做了一下姿态,说了一些一路保重,一路平安之类的话,然后就放他走了,李世民最近自己这边的事情很多,南边李孝恭大破西梁军、擒下萧铣的消息传到了京城,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这一次的胜利消息来得太及时了,在他们受阻于河东,受迫于潼关的时候,李孝恭能够在南边率先大破僵局,拿下富饶而且位置极佳的巴蜀,对李唐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关中之地跟四川其实有些类似,都是被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沃野。

关中是由六盘山、秦岭、贺兰山、阴山、黄河围聚而成的一片险要之地,历朝历代选择才长安立都,原因无非有三点,其一,长安的位置极佳,古有函谷关、虎牢关、汜水关,今有潼关、箫关、武关、散关等险要之地保护,而面对游牧民族,则有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脉作为屏障,敌军进军线路有限,很难对长安发动突袭。

其二就是因为关中沃野千里,有肥沃的土地才能聚集人口,有土地有人口,才能有粮食,有士卒,这是国家兴盛的关键,京畿地区对于全国而言都十分的重要,京畿地区的人力物力必须要超过其他地区,方能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定。

第三点主要是关中的文化,从风水上来看,长安一带紫气东来,帝王之气最浓,定都长安的朝代多半兴旺繁荣,大汉四百年成就了一个强盛的王朝,而两晋一百余年,却纷纷扰扰,战乱不休,以至于北方之地丢的七七八八,国家羸弱,竟发生了五胡乱华这样的事情,以至于汉民族差点糟了灭顶之灾。

四川的地形跟关中差不多,这里是一大块的盆地,同样是水系发达,沃野千里,而且土地肥沃,拿下巴蜀,等于是拿下了一个大粮仓,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从此以后,李唐的物资、人丁都会大幅提升,实力必定会大大的提高一个台阶,所以这个消息对李唐来说自然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

但是,在满城百姓都奔走相告,喜形于色的时候,李世民却笑不起来。

他派去的墨羽成员吃了闭门羹,李孝恭听说是他秦王的人之后,是不愿意见他的,他也知道对方为什么不愿意见他的人,对方是不想跟自己这边粘上关系,太子一派肯定是拿出了什么他拿不出来的筹码,不然的话李孝恭不会态度转变的这么快,他以前虽然明里暗里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是至少在表面上他还是愿意跟自己这边来往的,但是这一次,在他取得了如此大的军功的情况之下,他却撕破了这个以往保持在两人之间的面子。

细思极恐,李孝恭这个态度,很能说明问题,而且这几天出乎意料的,太子那边居然偃旗息鼓起来了,这件事情从里到外都透露出一种阴谋的味道,偏偏他进宫去见那九五之尊的时候,话还说不开,李建成就闻讯赶来了,然后,他秘密回京的消息就已经在京城被曝光了,如此一来,他的优势便已经彻底的没有了。

李世民心中很是烦闷,以至于以前他交代下去的一些小事,这个时候却也记不得了。

当某一天他无意中翻到了案上的那份情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了。

嘭!

李世民一拳砸在了书桌上,茶水都溅了出来,将好几份卷宗都给打湿了,他气极,抬手就将这些东西一股脑的都丢了出去,几名婢女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吱声,蹲在地上开始收拾起来。

“刘志!哼,好你个刘志,你瞒得我好苦!”

李世民咬牙切齿,嘴里反复念叨着这个名字,几次想要派人让刘文静过来,却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过了良久,才突然想到了什么,派婢女唤来了府中的一名管事,这人之前曾经跟随着刘志一行人在长安去了很多地方。

“见过秦王殿下!”

这本是府中日常的问候用语,但是此时,在李世民听来,这一个称呼却让他倍感耻辱,狠狠的瞪了这名主事一眼,然后问道:“前几日的那几名寄宿府中的客人你可还记得!”

他说话的时候其实还带一点火气,主事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他为何要问这件事情,难道是自己怠慢那些贵客然后被对方告了状?不过也不像啊,虽说他们在的时候,秦王殿下过来过几次,但是看样子他们并不是很熟络,以至于后来殿下开始忙碌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人给渐渐的忘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提及他们了,怎么今天突然提起来了?

心中虽然很忐忑,但是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回答道:“启禀殿下,下官记得!”

李世民见他还记得这几人,便问了一些问题,大致是他们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这其实那份情报之中是有提及的,他这个时候只是做个确认而已,一般来说,手底下的人,尤其是墨羽的人,做事还是十分的靠谱的,他根本就不需要去怀疑他们做事的能力的,但是这次涉及到的人却很不一般,他可是琅琊阁的阁主,当初李世民曾经上过琅琊山,但是那一次接待他的是山上的一个小童,至于阁主刘志的本人,他却没有见到。

琅琊阁主的才智在江湖上有极大的名声,有人给了他一个称呼,叫做麒麟才子(无耻的抄袭了琅琊榜里面的称呼,毕竟起名什么的太麻烦了,大家会原谅我的吧、哈哈!),此人的能力世人皆知,想要得到他的人也是不少,当初隋帝杨广东巡,路过山阳县的时候,就想要将此人裹挟进去,却不料惹怒了此人,据说宇文化及弑君,便是问计琅琊阁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而近一段时间,山东那边又有消息传出,说是当初被困在山东的那支隋军,正是在刘志的帮助之下安全的撤离了山东,让刘黑闼的十几万大军扑了个空,大批的战船也没有抢到。

还有,他在河东做战的时候,曾经听说了裴矩军中有一员猛将,姓李名靖,此人谋略和胆识都很出众,在裴矩垂垂老矣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支撑起一支十万人的孤军而不溃散,最后还能成功的跳出包围圈,据说也是这琅琊阁的计谋。

如此想来,李世民心里面又气又恼,气的是这人放走了裴矩的十万大军,而且这一次还是向西去了,不用问就是要去裴矩的军中,这等于是跟唐军在做对了,这样的事情他怎么能忍?

而恼的是,自己目前确实是需要一个谋士,一个出色的谋士的,眼下的局势对自己很不利,如果能够有琅琊阁的阁主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话,那么他眼下的局面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李世民想了一会,立刻出门,去了一趟胜业坊。

不久只有,十几名骑士从金光门出了长安城,向西去了。

而此时,刘志三人已经翻过了六盘山,来到了平凉,过了这里,在向西走就是唐军势力比较空虚的地方了,也是路上比较危险的地方,一行人在平凉稍作休整,补充了粮食和水草,这些都是为牲口准备的,给人准备的饮用水早就准备好了。

此时三人其实还在关陇诸郡的范围之内,唐朝时分各地为一道一道的地区,而隋朝时大概就是河东诸郡、关陇诸郡这样的称呼吧!刘志对此不是很关心,地图他是看得懂的,不过这地图误差其实有点大,地图上的山脉花的有些不太准确,比如他们此时已经在六盘山的西边、平凉郡的郡治所在地平高城,但是地图上标注的平高城却花在了六盘山的东边,也不知道是不小心画错了,还是这个城以前搬迁过?

古代的地图绘制,再没有卫星飞机等等可以侦测大范围的工具的帮忙之下,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轮廓画出来不难,但是细分下去,那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此加以调查和归纳,会看地形的人可能不会画图,会画图的人可能看不懂地形,而古代读书人毕竟不多,干这个事情出现一点点的误差,那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要派大批的人员到各地去勘探,眼下在乱世之中,还没有谁有这个精力。

一队人马此时已经进了平高城,在见识了长安和洛阳这样的繁华之都之后,刘志对这些偏远小城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

平高城虽然是平凉郡的郡治,但是这个城只能算是一座小城,城墙不是很高大,有些地方还很老旧,据说前几年突厥人还打到过这里,不过没有翻过六盘山,打到了平高城就退兵了,城池也没有打下来,但是受此影响,很多人都举家迁往关中避难了,他们大多都在这一带有自己的土地,去了关中,不太可能重新分到土地,所以要么去投奔亲人,要么去地主家租地种,要么就在京城做一点小生意养活自己。

有能力走的,多半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而没能走的,留下来的才是最可怜的人。

平高城人口不多,老人显得比较多,青壮年和小孩子都没有见到多少,当然这个时代是没有人口老龄化这一说的,残酷的自然条件加上各种疾病以及战争的影响,人口的平均寿命其实是很低的,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数量不多,平均寿命也低,只有20岁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