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咨询商-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始毕可汗将目光转向左边的时候,屈突通也给驻守在右翼的隋军发出了信号,隋军最前面的一万盾牌兵向后撤了十几步,后面的弓弩手也随之而动,一整排连城一片的铁车漏了出来,突厥左翼主将阿史那忠云大吃一惊,因为就在他们准备好冲进隋军的大营中间进行砍杀的时候,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排一七尺多高的战车,这些战车外面还竖着一根根的长矛,战马是绝对不可能从上面跳过去的,而此时他们已经来不及回避了,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撞上这一排的铁车了,阿史那忠云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第三十一章 银城决战(三)

成百上千名突厥骑兵惊恐的想要勒住战马,但是无奈他们后面的骑兵去势不减,逼迫着他们向前撞上去!

噗噗噗!一时间,数百匹战马和骑手轰然撞在了这一条的铁车上面,尖利的长矛刺穿了他们的身体,将他们串在了战车之上,整条战车被巨大的冲击力向后推动了好几米,而此时,趁着突厥骑兵阵型大乱,速度减慢的时候,两万名弓弩手将自己的目标对准了密密麻麻的突厥骑兵。

“放!”

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密密麻麻让人胆战心惊的弩箭正中人堆,无数突厥骑兵中箭,在这一道战车外面扑到了密密麻麻的尸体,而突厥骑兵也越聚越多,全都被堆挤在了一起,最里面的骑兵失去了迂回的空间,而两边源源不断地射过来的弩箭将这一片区域变成了地狱一般。

“撤,快撤!”

阿史那忠云在第一轮攻击之中就已经身中数十箭一名呜呼了,这也是导致突厥骑兵慌乱的重要原因,而此时,见识了敌军弩箭威力之后,突厥副将马上下令撤兵,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被对方猛烈的攻击吓破了胆,而此时堆积在敌军阵前的这一大堆尸体也成为了对方的一道屏障,战马如果在这片尸海中根本就寸步难行。

突厥士兵一撤,隋军长枪兵便立即冲出阵去,对着那些受伤或者被战马压住身体的突厥兵进行补刀,以防止他们突然暴起。

而在隋军的左翼,突厥右翼五万骑兵已经逼近了隋军的大阵,他们并不知道此时发生在左翼的事情。

古尔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隋军骑兵的身上,领兵的隋军将领看起来十分的镇定,隋军骑兵的军容看起来也很不错,只不过他不知道隋军骑兵的战斗力是不是正如什钵苾所说的那样强悍,还是他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故意夸大对手的实力。

古尔都有五万人,隋军只有三万骑兵,双方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单凭纸面实力来看,就算是隋军的装备更加精良,但是他们却不占数量优势,因此胜负还不好预料。

古尔都开始有些羡慕阿史那忠云了,他的骑兵可以直接面对步兵,不需要跟对方的骑兵缠斗,这样一来他的斩获肯定会比自己高,不过只要自己能够率军击败这支隋军的骑兵,在功劳上就不比他差了,骑兵和步兵的价值谁都知道的。

突然,古尔都眉头紧皱,满脸疑惑,隋军骑兵动了,但是他们却是往后面撤退的,这样一来,他们的步兵就直接暴露在自己的面前了,古尔都心中有些动摇,不知道是继续攻击对方的骑兵还是先去解决对方的步兵,始毕可汗给他的命令只是进攻右翼,并没有让他一定要击溃隋军的骑兵,而如果他能够迅速的冲破对方的步兵方阵的话,那么这一战他们就算是没能歼灭对方的骑兵,也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

古尔都咬了咬牙,隋军的骑兵已经绕到了隋军阵型的后面去了,如果自己跟上去的话,说不定会被带着一直跑圈,到最后可能一点战果都没有。

古尔都下定了决心,放弃追击隋军的骑兵,而是选择进攻隋军的步兵,而如此同时,在左翼,也就是隋军的右翼,突厥人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了,但是隋军的大阵却纹风不动。

李靖带着三万骑兵绕了一个大圈,从隋军大阵的左边绕到了右边,此时右翼的突厥骑兵已经溃败,正在重新整队,而三万隋军的到来让他们一点都没有反应过来,根本就不知道这隋军的骑兵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李靖可没给他们继续思考的时间,隋军骑兵势如猛虎一般冲进了突厥骑兵的阵中,突厥骑兵刚刚已经被隋军的弓弩吓破了胆,加上主将阵亡,大军的阵型非常散乱,被阵型严整的隋军一冲,顿时大乱,他们是在静止状态下被隋军骑兵高速冲击的,阵型一下子被撕的千疮百孔,溃不成军。

李靖毫不恋战,冲击一番之后立刻脱离战斗,继续朝前加速,接着又一头撞在了突厥中军身上,突厥中军人数更多,但是此时大部分兵力已经投入到正面的进攻之后,他们的正面是上千具威力强大的蜂弩,这让他们拿它毫无办法,一连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取得突破,反而是自己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始毕可汗见到隋军骑兵突然从左边冲了出来,顿时大吃一惊,急忙发出信号,想要提前前面的军队,只是这个时候再去调整已经来不及了,突厥骑兵向前冲击,而隋军骑兵向右冲击,这一下子直接将突厥骑兵冲为两截,突厥人防备不及,一下子开始阵脚大乱。

而李靖的部队杀透了阵型之后,舍了突厥大军,率军直冲向突厥狼旗方向。

始毕可汗大吃一惊,他身边的骑兵只有五千人,根本就不可能抵挡得了,他立刻翻身上马,向北逃去,李靖追上掌旗士兵,一刀砍翻士兵,再一刀突厥人的狼旗已经被他砍翻在地。

“突厥可汗被杀啦!突厥可汗被杀啦!”

隋军士兵迅速的开始用突厥语大声的喊了起来,紧接着,隋军大阵也传出了此起彼伏的喊声,突厥士兵下意识的回头一看,只见到隋军的骑兵正在大肆的杀戮,而他们的可汗已经不见了踪迹,狼旗也被砍倒在地,士兵们心中都很吃惊,难道可汗真的被杀了吗?

战场上,主将的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而一国之君的影响力更是无法形容,此时见到隋军杀到了自己的中军阵中,就连帅旗也被砍倒在地,即便是没有亲眼见到可汗的尸首,他们心中却已经相信了隋军士兵的话,相信了,而大军的军心一动摇,这场战斗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隋军开始冲出阵型向外进攻,在李靖的骑兵配合之下将突厥人打的大败而逃,只可惜宇文述因为故意拖延进军,而没能及时赶到,不然的话,如果加上他的五万骁果军,隋军甚至有可能将突厥军队全歼。

第三十二章 南朝三百七十年,多少楼台烟雨中

银城一战,四十万突厥骑兵被隋军击败,前后共战死了超过十万人,被俘和失踪的士兵更是达到十五万人之多,这些人中大部分后来都被隋军收编。

突厥经此一役可谓是元气大伤,始毕可汗更是一病不起,从此无力发动对隋军的进攻,只能派遣使者到洛阳去求和,想要换取杨广的原谅,以免他一怒之下兴兵北上,或者掐断边境的口岸,彻底将扫元所需的资源给切断。

杨广非常的得意,他最近之前心情一直不好,像是东征高句丽失败了,隋军损失惨重,然后国内接连出现叛乱,隋军处处征战不顺,而又恰逢突厥人兴兵扣关,这一连串的坏消息给他的打击不小,还好这个时候裴矩没有让他失望,总算是给他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不仅化解了帝国很大的一个危机,而且还大大的提升了朝廷的影响力,也提升了军民的信心和士气。

杨广对待异族一向是宽仁待人的,所以他不仅没有责罚突厥人的行动,而且还赏赐了突厥人大量的财物和布匹,居然丝毫不考虑目前已经收不抵支的国库是否能拿得出手,反正他就是要赏赐,心里一高兴就要赏赐。

杨广和很多历史上的君王一样,是典型的好大喜功类型的,而且特别喜欢在异族人士面前显示自己的胸襟,他对自己的汉人百姓实施各种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逼得他们没办法生存,只能揭竿而起,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对突厥和高句丽这样的异族很是仁慈,出兵高句丽的时候规定只要对方想投降,大军就不能攻城,而对于突厥人,他更是在对方企图颠覆他的统治被挫败了之后,不仅不责备不追究,反而还要加倍的封赏。

这一行为彻底的寒了天下间百姓和士子的心,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皇帝对他们根本就视如草芥,根本就不放在眼里,这一下子,隋军刚刚拼死拼活的捞回来的一点点声望,一下子就被他们的皇帝给败光了。

“阁主,江淮一代的杜伏威求见!”

******刚看完朝廷发给各地的战报,此时心中烦闷,对朝廷,不对,是对杨广的这种拿自己人不当人,把外国人当做宝的心态感到十分的气氛,这跟后世中国人,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的崇洋媚外简直如出一辙。

想不到杨广是这样的一个杨广,他这虽然算不上是崇洋媚外,但是这一手区别对待实在是让刘志对他大失所望。

他这个时候心烦意乱,什么杜伏威什么义军将领,他通通不想见,不过按照琅琊阁的规矩,不过按照琅琊阁的规矩,侍从还是让杜伏威写下了自己的问题,走了一个过场,然后将他打发走了。

这个时空也没啥娱乐手段,他从后世带过来的柴油发电机因为没油,所以也工作不了,至于什么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那都是大工程,他一个人肯定是搞不好,而且他又不是这一个专业的,所以对于涉及到复杂一点的电路和线路等方面他也没辙,因此想要将未来科技电力带进隋朝时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为了打发时间,他从后世带来了大量的种子,包括花花草草和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比如说他院子里面左侧的这一排的棉花和玉米。

中国古代是没有棉花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服饰是用丝、麻,绸、锦做成的,其中丝不用说,是最为昂贵的一种材料,丝绸也是一种重要的出口材料,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通道,而之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这里有大量的丝绸流入西方。

除了上流人士使用的丝绸之外,其他的平民百姓主要穿着大多都是由麻制作而成的。麻的种类很多,包括苎麻、黄麻、青麻、大麻、亚麻、罗布麻和槿麻等,这其中亚麻用的比较多,产量也比较高,被大量用于制衣。

麻衣跟丝绸相比实在是差了太多,别的不说,单说质感,麻衣是出了名的粗质,它的纤维很长很粗,因此比较容易编制,但是这种东西穿在身上可不好受。

而刘志种植的棉花,如果推广开来的话,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材质,比丝绸便宜,比麻衣舒服,而且加工工业比较简单,如果推广了的话,那将会极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个时候是没有棉被的,隋唐时期还好,属于天气比较温暖的时期,但是到了宋代一直到清朝中后期,这一段时间里面都是寒冷期期,而在东汉到唐代之前,这一段时间也属于寒冷期。

人们在后世研究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每当处于寒冷期的时候,中国古代就会处于比较动荡,国力不是很强,异族频繁入侵的时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即便是在后世也没有准确的回答,但是刘志以前看过一篇学术文章,里面的观点是:因为冰河期的到来,使得温度下降,农作物减产,中国古代主要的产粮地点都在北方,以关中、中原和河北及巴蜀四地最多,这其中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