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在舞台上是真人演出,还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能给观众直接的冲击,感觉上更为真实。

电影通过荧幕展现,观众看不到真人,就会觉得和电影中的故事隔了一层,不会那么感同身受,只是把电影当作看戏。

放在《日出》上边来,话剧《日出》看了会让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难受,但电影版或许会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何况有了话剧的铺垫,他们有了心理准备,接受能力会更强。

这就是林子轩觉得电影版《日出》能够成功的原因。

不过有声电影的出现也让电影有了局限性。

默片时代,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肢体语言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无论那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大致看懂。

到了有声电影时代,剧情主要通过台词进行推进,不懂外国语言的人很难看懂外国片。

电影剧情是复杂有趣了,可也有了语言和国家的隔阂。

《津门大侠霍元甲》这部电影外国人能够看懂,《日出》的话他们就看的费劲了。

为此,林子轩还特意为外国人制作了一份翻译小手册,把电影台词翻译出来。

可见,他为了《日出》能够在外国人中间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可谓是费尽心思。

这些外国人看完后电影后,或许会和朋友谈起,或许会写信写日记。

他们都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或者记者,这些消息会传到国外,让外国人知道在中国正在放映一部有声电影。

正在林子轩想把明星电影公司和《日出》塞进世界电影史的时候,在美国,一部叫做《纽约假日》的电影正在热映之中。

这部由联美电影公司投资,玛丽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这对好莱坞的金童玉女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一上映就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首先,这是他们结婚后第一次共同出演同一部影片。

其次,这部电影的故事很好,发生在纽约,讲述一位欧洲公主来到纽约访问,和纽约时报的记者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纽约假日》无论在投资上,还是演员阵容,以及后期的宣传,都是《上海假日》无法比拟的,所以影片的质量更为出色,票房成绩也更好。

仅仅放映十天,就收获了一百万美元的票房。

业内估计,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可能超过300万美元,这和美国的戏院数量,以及民众的消费水平有关。

在中国,电影是中产阶层的娱乐,而在美国,普通民众每月都能看上电影。

中国的电影只局限在大城市放映,美国的娱乐行业则更为发达,所以《上海假日》在中国获得十万票房就算大卖,《纽约假日》则收获数百万美元的票房。

这就是好莱坞和中国娱乐行业的差距。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一位从中国归来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向纽约时报的记者透露,他在中国看过一部故事情节类似的中国电影,叫做《上海假日》。

他怀疑《纽约假日》是在抄袭《上海假日》,其中连公主的名字都叫做安妮,一些桥段更是一模一样。

这绝不是巧合。

因为《上海假日》在上海太火爆了,不少在上海的外国人都看过,即便没看过电影,也看过相关报道。

这些外国人回国之后看到《纽约假日》觉得似曾相识,又看到报纸报道,更加确认这是在抄袭《上海假日》。

越来越多的人指责《纽约假日》抄袭了一部中国电影。

于是,《纽约假日》陷入了抄袭门。

这是玛丽碧克馥没有想到的,她根本不知道《上海假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了丑闻之中。

她反应很快,为了挽回损失,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承认《纽约假日》是翻拍一部中国电影,而且取得了中国电影公司的翻拍授权,绝不是抄袭。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还在一家影院内放映了《上海假日》。

就这样,《上海假日》终于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之中。

第一百二十五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玛丽碧克馥放映《上海假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购买了这部中国电影的放映权和翻拍权,并不是抄袭。

抄袭是丑闻,翻拍只是借鉴。

她希望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让美国媒体知道她翻拍的电影要远胜于原作。

这是为她的名声考虑。

《上海假日》只在戏院里放映了一场,观众大多都是新闻记者,只有极少数普通观众。

玛丽碧克馥非常郁闷,她原本想凭借《纽约假日》拿到年底的最佳女主角,如今翻拍的事情被抖露出来,拿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或许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她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这是第一届好莱坞电影奖,一切都在草创阶段,评选标准并不复杂,评委都是她熟悉的人,只要能够拉拢一批熟人……

不管玛丽碧克馥内心如何打算,美国媒体在看过《上海假日》后,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假日》在拍摄手法和场景上都无法和《纽约假日》相比,只有构图上略胜一筹。

中国电影在表达上较为含蓄,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不过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殷明竹扮演的安妮公主更加有公主范儿。

玛丽碧克馥容貌太甜美了,不够高贵典雅。

没有对比看不出来,一旦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两部电影中的差距。

林子轩的《上海假日》由他亲自参与拍摄,非常注重细节,而《纽约假日》在情节上以模仿为主,没有把握好细节,很多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林子轩明白在这个时代一名华裔女孩想要在好莱坞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光是《排华法案》就会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

你永远演不了主角,只能是小配角。

而且,在美国电影中,华人的形象一向是丑恶和堕落的象征,这一点在后世也还存在,丑化华人是美国电影的普遍现象。

林子轩想要在信中劝说她放弃,因为这条路太过坎坷,不过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他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于是,他在信中鼓励女孩一番。

并告诉黄榴霜,现在中国电影正在高速发展,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即将在戏院放映。

如果在好莱坞过的不好,可以回到国内来,明星电影公司随时欢迎你。

就算是在给一个陌生女孩写信,林子轩也没有忘记宣传他的有声电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

让全世界都知道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经过高强度的宣传,上海本地人大多数都知道电影里的人会说话了,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不是电台广播还没有弄好,林子轩可能会用广播不间断的轰炸宣传。

电影圈里的同行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在看林子轩的笑话,认为电影是表演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