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笔底波澜-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月26日,广东罗定县有共产党背景的《三罗日报》遭国民党当局迫令停刊。
  5月18日,上海《大美晚报晨刊》因刊载蒋介石为敌机轰炸重庆告国人书,而被工部局吊销登记证,就此停刊。
  6月25日,华文《华美晚报》因《中条山上小英雄》一文被罚令停刊四星期。
  7月14日,汪伪“南京政府”训令将《申报》记者阿乐满、《密勒氏评论报》主笔鲍威尔等7名外国记者驱逐出境,遭到坚决抵制,他们一致表示对驱逐令置之不理。
  8月6日,上海工部局警务处设立新闻检查部,对租界内的中文报刊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
  8月22日,汪伪“南京政府”发布命令,禁止南京、上海各商家、娱乐场所在《大美晚报》、《中美日报》、《大晚报》、《大英晚报》、《正言报》上刊登营业性广告,对“孤岛”的报纸进行经济封杀。
  10月1日,汪伪“南京政府”通过《重要都市新闻检查暂行办法》,在它的黑手能伸到的重要城市设立新闻检查所,遏制任何抗日的声音、不满的声音。
  10月,江苏溧阳《江南日报》经理张济平被日军杀害。
  12月,日军也将其控制的上海新闻检查所移交给汪伪“南京政府”宣传部。
  1941年:王芸生揭穿“飞机洋狗”的丑闻
  3月15日,胡政之未雨绸缪,远在香港沦陷之前,安排了《大公报》桂林版的出版。病中的张季鸾以“老兵”的笔名发了多次重庆专电。
  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的世界性荣誉,在《本社同人的声明》社评中,张季鸾不无骄傲地说:“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自从1926年接办《大公报》,15年来,张季鸾、胡政之他们擎起一支秃笔,从天津到上海,从汉口到重庆,从香港到桂林,辗转南北,在大时代里鼓与呼,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其言论影响之大、之远是我们今天的人无法想像的。“文人论政”四个字既是他们对《大公报》的自我定位,也是对百年中国言论史的概括。正是他们将王韬、梁启超等开创的“文人论政”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
  中国报纸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张季鸾有幸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迎来了这一天。9月6日,长星坠地,一代报人在重庆一病不起,他的《季鸾文存》将作为少有的几部传世经典之一长留在中国言论史上。诚如胡政之序言中所言:“季鸾是一位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的阶段,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读者今日重读其文,将处处接触到他的人格与热情,也必将时时体认到这一段时代的历史。”
  12月13日,香港即将陷落,《大公报》香港版发表《暂别读者》的社评,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王芸生等在重庆为滞留香港的胡政之感到担忧,当他们在机场上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然而就在包括胡政之在内“多少应该内渡的人尚危悬海外”之时,12月9日,香港至重庆的最后一班飞机降落在珊瑚坝机场上,“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被男装的孔小姐接走。王芸生愤怒了,12月22日,他在重庆《大公报》发表的《拥护修明政治案》社评,揭穿了“飞机洋狗”的丑闻,还揭开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国难当头竟以巨额公款买私人豪宅的黑幕。他说:
  此等事例,已传遍重庆,乃一不见于监察院的弹章,二不见于舆论的抗言,直使是非模糊,正义泯灭。要知道一个国家若是正气消沉,那就是衰亡之兆。……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王芝琛、刘自立编:《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页161。
  《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荣誉奖章庆典
  此文一出,前者引发了昆明、贵州等地大学生反对孔祥熙的学潮,后者直接导致郭的下台。24日,远在美国的胡适得知这一消息,激动得在日记中写下:“一个报馆的言论可以赶掉一个外交部长,伟大哉《大公报》!”
  之前,12月11日,重庆《新民报》也以花絮集锦的形式躲过疏而有漏的新闻检查,在“社会新闻”版头条发表了浦熙修采写的“飞机洋狗”消息。《伫候天外飞机来》注定了和王芸生的社评一起成为大时代一支令人难忘的插曲。
  据国民党中宣部统计,1937年全国报刊有1031家,到1941年10月,获核准的只有273家,大部分还是亲国民党的或消遣、娱乐性的刊物。仅这一年被查禁的抗战以后出版的书刊就有961种。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印发的《取缔书刊一览》,收入了1938年以来查禁的书刊目录,共计961种。
  从2月8日到21日,生活书店除重庆分店外,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地55处分店被封闭或被迫停业,贵阳分店有13人被捕,其中经理周积涵被押4年多,最后越狱脱险。2月22日,邹韬奋等主办、发行量最高达30万份的《全民抗战》三日刊,也在出至第157期后被查封。至此,他16年来惨淡经营的事业几乎全部被毁。两天后,他愤然辞去参政员一职,出走香港。
  在上海“孤岛”,《申报》记者金华亭、《大美晚报》副经理李骏英、《华美晚报》社长朱作同、《正言报》经理冯梦云等相继遭暗杀,读书生活出版社的郑易里、罗稷南等曾被捕。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守“孤岛”发出抗战声音的人们无疑也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以笔为枪,把自己鲜红的血液一点点洒在了自己祖国的土地上。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孤岛”,当天上午,日军查封了《申报》、《新闻报》、《大美晚报》、《中美日报》、《正言报》、《大美周报》、《大晚报》、《大英夜报》、《华美晚报》等外商报纸,连《良友》画报也未能幸免。26日起,日军对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光明书局、良友图书公司、兄弟图书公司等八家出版机构封门检查达一月之久,被认为抗日的书刊一律被抄去焚毁,连纸张都遭没收。文化生活出版社曾被查抄,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曾遭日本宪兵拘捕。
  12月15日,日军以刺刀命令《申报》、《新闻报》仍以美商名义恢复出版,以欺骗舆论。望平街上,有着悠久历史的“申”、“新”二报,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改朝移代,最终在日本入侵时代失去了品格,沦落凋谢了。
  [记事]
  1月8日,重庆《国民公报》、河南许昌《大河报》遭查封。
  1月16日,湖南衡阳《开明日报》被迫停刊,总编辑等11人被捕。
  1月24、25日,汪伪政府修正公布了《出版法》及《出版法施行细则》,不准出版物刊载“违反国策”的言论与新闻,以及主管部门禁止登载的文字,违者处罚。
  年初皖南事变发生之后,《新华日报》自贡分销处被迫关闭,桂林营业分处则被国民党武力查封(营业实际上一直维持到1944年秋)。在重庆,仅2月4日到16日的短短13天中,国民党军警宪特拘捕殴打《新华日报》的报童报丁就有35人次。最为严重的是2月6日,国民党秘密作出了《新华日报》“只准印,不准发”的决定,大量《新华日报》被没收,周恩来亲往交涉,潘梓年先后5次致函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
  新知书店、读书书店除重庆一家分店以外,其余都遭查封或被迫停业。新知书店贵阳分店经理孙家林被关押3年2个月才逃回。
  2月28日,桂林《救亡日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2月,太原的全民通讯社因受国民党当局迫害被迫关闭。
  1941年于香港创刊的《光明报》
  春天,广东韶关有共产党背景的《新华南》杂志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共出版50多期。
  4月1日,周鲸文在他主编的《时代批评》半月刊第69期提出人权运动十大主张。7月1日,推出《人权运动专号》,发表了《人权运动纲领》、《人权建国论》、《党派与人权》、《争取人权》、《保障舆论与保障人权》、《人权运动的行动性》等一系列文章。同一天,《华商报》也发表《保障人权》的社论。
  5月10日,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通过《杂志原稿送审须知》,针对《群众》周刊等杂志的惯用手法,规定:免登的稿件不能在出版时仍保留题名,不能在编辑后记或编者按语内加以任何解释与说明。被删之处,不能注明上略、中略、下略等字样或其他足以表示已被删节的符号。
  这一年,青记总会和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分会均遭查封。
  新成立的民盟派梁漱溟到香港创办机关报《光明报》。
  1942年:陆蠡用生命书写正气歌
  《大公报》桂林版风行大后方,发行量最高达6万份。子冈的“重庆百笺”等在《大公报》重庆版发表不出的通讯都是在桂林版刊载的,它和徐铸成执笔的社评一起成为《大公报》桂林版的特色。
  从2月28日查封《世界知识》杂志开始,这一年被国民党当局封闭的报刊多达500多种。仅9月,重庆市图书审查处一次就撕毁书刊127种、1242册(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郭沫若、茅盾等人的着作)。相形之下,这一年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抗争就鲜有进入历史记忆的。
  上海“孤岛”沦陷之后,编辑陆蠡(陆圣泉)还坚守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岗位上,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继续为国人提供精神粮食,包括一些有抗日倾向的文学作品。4月13日,闻风而来的日本宪兵队到文化生活出版
  用生命写下正气歌的陆蠡
  社查抄整整两卡车的书。那天,他正好外出,一个前来送书的印刷厂工人却被抓走了。陆蠡毅然冒险到租界巡捕房去说理,这一去自然是自投罗网。文学界的朋友巴金、唐彛⒒圃础⒖铝椤⑿斫艿榷喾接龋艰梦抟粞丁S腥怂邓凰徒巳毡鞠鼙樱挥腥非邢ⅰ6斓搅耍茝|往监狱里寄棉袍,结果“查无此人”退回。
  当年8月,从他狱中的难友那里,人们才得知他被日本宪兵关押期间,曾饱受酷刑折磨,始终不屈,
  1942年3月,陆蠡与张宛若女士结婚,4个月后陆蠡即遭杀害
  表现得极为坚强。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他回答:“绝对不能征服!”他每次受审时的口供都让身边的狱友“胆寒色变”。
  7月21日,陆蠡被押出牢房,说是释放,但从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以后,朋友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他的遇难纪念日。
  他的朋友吴朗西说他个性死硬,在任何强暴前面都不会低头,这正是鲁迅所说的台州式的“硬气”和“迂”(陆蠡是台州人)。吴朗西说:“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陆蠡在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最终却成了散文家,留下了《囚绿记》、《竹刀》等传世的名篇。他还翻译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烟》等小说。但与这些文字相比,陆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