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占了大头,再加上其他的扣除,社员能拿到手的工资并没有多少。对社员来说,劳动少了减少不了多少收入,劳动多了也增加不了什么,多劳不能多得,干多干少一个样,他们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的现象。这对 “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能提高社员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觉悟,不但不会出懒汉而且还能改造懒汉,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还造成了公共食堂粮食的巨大浪费,一些社员怕自己吃少了吃亏,每餐都是死吃活撑,吃不了还偷偷拿回家喂鸡喂鸭。说“放开肚皮吃饭”能节约粮食实属无稽之谈。不少食堂人均一天要吃掉二三斤粮食。山东菏泽县马岭岗公社刁屯大队段庄小队的食堂,放开肚皮吃饭后,340人一个月吃粮1万多斤,每人一天合3斤多。这并非个别现象。在有的地方,一天吃五顿饭,有的地方放吃饭“卫星”。如此一来,“放开肚皮吃饭”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到了1958年底,只得将“放开肚皮吃饭”的口号收起来。至于各种各样的供给制,除了粮食供给制还勉强维持外,伙食供给制和基本生活供给制因无力再维持,基本上不复存在。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1)
人民公社化之后的公共食堂几乎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办起来的。北戴河会议后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也同时基本实现了食堂化。各地公共食堂创办之时,无场地、无锅、无灶、无生活必需品,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但这并没有影响公共食堂的遍地开花。那么,办公共食堂所需的各种物品从何而来?既非购买,亦非上级拨给,而是通过刮“共产风”从社员手中刮来的。
  “共产风”一词,是毛泽东在1959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首次使用的。他说:“公社在1958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所谓‘共’各种‘产’,其中有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是应该归社的,如大部分的自留地。有些是不得不借用的,如公社公共事业所需的部分房屋、桌椅板凳和食堂所需的刀锅碗筷等。有些是不应当归社而归了社的,如鸡鸭和部分的猪归社而未作价。这样一来,‘共产风’就刮起来了。即是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这是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半年后对“共产风”的概括,他准确地抓住了“共产风”的本质特征。
  “共产风”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人民公社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体制。全国的人民公社平均是由28个农业社合并而成的,原来的农业社一般成了公社下辖的大队。公社是工、农、商、学、兵样样俱全,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在全公社范围内,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农民过着名则集体、实则平均的生活。这样,原来农业社与农业社之间的贫富被拉平,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也被消除,成了穷队“共”富队的“产”,社、队“共”社员的“产”,贫穷的社员“共”较富裕的社员的“产”。
  湖南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张大字报:“人民公社好,可惜搞大了。富社与穷社,分别很不少,我社粮食产得多,他社粮食产得少,要想提高生产力,粮食不可平均吃。”可见,人民公社一成立,广大群众对这种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就表示了不满。
  办人民公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同时也要使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公社成立之时,不但要将农业社的全部公有财产,包括土地、牲畜、林木、农具、地里的庄稼、已经收获尚未分配的农产品、农业积累的资金,甚至劳动力的使用和调拨,全部转为公社所有,而且还将社员的部分生活资料由公社统一使用。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规定:“各个农业社合并为公社,根据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应该将一切公有财产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社员转入公社,应该交出全部自留地,并且将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为全社公有,但可以留下小量的家畜和家禽。”
  《河南省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规定:农业社转并为人民公社时,一切公有财产全部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转社时,社员私有的牲畜、林木、果园和大中型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归公社所有。社员原有的自留地、荒闲地、苇地、房基宅地应交公社所有。公社化后社员的小家畜家禽,可留为社员所有。社员占有的多余的房屋,公社有统一调配权,不得再收房租。社员的家庭生活用具,包括桌、椅、板凳、床铺、箱、柜等等,一律归社员所有,公社如有需要,在取得社员本人同意后,可暂时借用。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公社化后社员的生产资料毫无例外地全都要交给公社,部分生活资料名义上可以留给个人,但公社也可以用各种名义占有。这就为各地刮“共产风”开了方便之门。
  公共食堂与刮“共产风”是联系在一起的。办食堂之初,公社除了掌握一定的粮食外,可谓一无所有。食堂办起来后,一方面,所需的锅碗瓢盆、蔬菜食油等等,食堂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使用。不少公社是一夜之间办起的,食堂也是如此,所需之物全部取之于社员个人。但农民毕竟是小生产者,一方面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普遍存在可“共”别人的“产”而不可“共”自己的“产”的心理。食堂办起来之后,他们并不会自愿地将家里的东西交给食堂,那时的办法是,趁社员出工之际,由社、队干部到社员家搜查,将发现的粮、油等物品全数收去交给食堂。社员稍有不满,轻则批判辩论,重则开展批判斗争、不给饭吃,并扣上破坏公共食堂、破坏人民公社的帽子。在一些地方,为了强迫社员到食堂吃饭,强行将社员的锅砸烂,把碗、盆拿走。公社化高潮时,正值大炼钢铁的高潮,为了炼铁炼钢,不少地方将社员家里的铁锅、铁铲等铁金属全数拿去,化作铁疙瘩,以完成钢铁指标,理由是留这些东西也没有用,反正在食堂吃饭。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2)
湖南省湘潭县石潭公社古云大队刮“共产风”的情况,便足以说明“共产风”的厉害。古云的“共产风”早在“大跃进”启动之初就已开始刮了。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古云先是开展大规模的投资运动,当时的口号是“死钱变活钱”,要社员把家里藏的银元拿出来,作为向社里的投资,办法是先由几个干部摸底,认定是有钱的户,就送去一张条子,写明什么时候要向社里交出多少钱来,如果不交,就辩论、斗争,并且打人。古云高级社(当时分社还没有建立)就有近20户收到了要钱的条子,被打的有10个人,其中5个是中农,5个是富农。这样一逼一打,弄得人人紧张,有的吓得把钱都拿了出来。如此一来,古云高级社一共搞出了7000块钱。没钱的户,有的被逼出卖被帐、棉纱,有的被抢走了生猪。
  紧接着,古云又大搞积肥运动,提出“家家落锁,户户关门”、“路无闲人”的口号。所谓“户户关门”、“路无闲人”,就是屋里的人都出去积肥,过路的人一律要积15担至20担爱国肥,路人随带的礼物常被抢吃一空。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来石潭籴米,社员毛某叫他积肥,老头说:“我是驾船的,你为何管我船上的事?”毛说:“共产党什么都管。”便上前扭住老头,老头抵抗,毛就将其按倒在地上。更可笑的是,有个叫王赞成的社员,眼睛有些近视,他的儿媳妇从娘家回来,手里拿了点娘家给的礼物,王在路边车水,没有看清是自己的儿媳,就跳下水车去抢。儿媳一看,是自己的家爹,连忙说:“爹,不要抢,这些东西提回去就是送给你吃的。”由此可见当时刮“共产风”的程度。
  公社化后“共产风”有增无减。这年8月15日,石潭公社为了开煤矿,要调大批的劳力,调人的办法是站队点名,点上名的就走,多数男劳力被调去。接着是全民大炼钢铁,这个大队的劳动力集中到了石潭镇,没有炉子,就拆屋取砖;没有燃料,就砍树拆楼板烧;炼不出铁,就打烂社员家的锅做“引铁”,甚至提出“一天不出铁是大事,三年不出谷是小事”。
  炼完钢铁,又去修运河。这时的口号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山上要过船,底上15尺,两边跑汽车,中间过洋船”。古云大队一下子被调去了几百人,每个食堂只剩下一二个男劳动力,还是病人。前后去了40天,这段时间,不准请假,凡是回了家的,都得押送回工地。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各地没有不刮“共产风”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给省委的一份报告中说:“从各地建社的情况看,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革命,它进一步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社员自愿地将自留地、自养牲畜、成片树木、生产工具等交公社所有;有的将零星树木、猪、羊等也交公社所有;有455个公社的社员自动将房屋交公社所有。”社员们曾形象地说,加入公社后,除了一双筷子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公社的。
  据对河南温县、密县、嵩县、南阳、内乡五个县七个人民公社的统计,在公社化运动中,社员共“献出”钢、铁、铜等原料224600斤,陈粮193万斤,金子78两,银子57斤,银元58元,银货1783两,现金41862元。
  河南省西华县在公社化时,社员“自觉投入公社”的耕畜有806头,生猪43757头,陈粮1131728斤,农具141566件,缝纫机144部,架子车927辆,青砖13万多块,钢铁230多万斤,现款153万元,钢洋16926元,棉花1046斤,元宝60个,“其他如银子、金子、玛瑙等很多”。
  社员“自愿交出”也好,“献出”和“自觉投入”也罢,都是无代价地将社员私有财产充了公,“共”了“产”。
  一些地方还大搞生活集体化,不但集体吃饭,而且还集体住宿。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第六基层社第一大队,就别出心裁地搞起了一个所谓的“三院二所”。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3)
“三院”是指儿童学院、青壮年红专学院、老年幸福院,“二所”是招待所、托儿所。这个大队共有585户2689人,规定社员按不同年龄进入不同的“院”,集体住宿。所需的房屋则是将社员私有的房屋宣布为公社所有,由公社负责管理维修,由大队规划使用。其具体规定是:
  儿童学院:凡是4岁至6岁的儿童,全部参加儿童学院。该大队共建有4个儿童学院,入院儿童217人。每院设院长一人,教养员2人,建立儿童食堂一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