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不能变更,空头支票不要开。”
  1973年6月7日,陈云曾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乔培新说:
  “乔培新同志你还记不记得,在延安的时候我们研究边币对法币的关系,你那时是货币发行处处长,崔平同志是兑换所主任,那时每星期都要开会研究盐的价格和运费……”
  陈云算得上“干一行,爱一行”。他最初从领导工人运动起家,又领导过农民运动,主持过特科工作,又负责过工会工作,指挥过军队,当过组织部部长,一下子又当上红色“掌柜”……
  成为中共“第六号人物”
  延安的杨家岭,有着延安“中南海”之誉。
  自从毛泽东在延安城内凤凰山的窑洞挨了日军炸弹之后,当天夜里就迁往延安郊区的杨家岭。那位曾是郭沫若创造社成员的作家成仿吾,让出了自己的窑洞给毛泽东住。
  中共中央的首脑们,也纷纷迁来杨家岭。于是,杨家岭成了中共中央所在地。
  在杨家岭,干部和战士们一起动手,兴建了一座办公楼。由于那座楼房的模样像一架长着一对翅膀的飞机,人称“飞机楼”。他们还兴建了一座大礼堂,康生为之题字,曰“中央大礼堂”。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央大礼堂盛况空前,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
  这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如果说,10年前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刚刚确立,而在中共“七大”,毛泽东已成了众所公认的中国共产党领袖。
  如邓小平所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中共“七大”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便是这次大会产生的“五大书记”,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陈云的名字,出现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1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之中: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
  在这张名单中,陈云排在第六位。
  在中共“七大”,陈云作了发言。
  陈云说:“我觉得我有责任,我做了7年组织部长,看到这件事,需要在大会上讲一讲……”
  陈云要讲的是什么事呢?
  陈云很尖锐地指出:
  “这7年来我看到一点,就是在我们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有一股骄气。什么是骄气?就是骄傲之气。”
  陈云说:
  “我看到有一种情形,就是许多人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说他坏。有的人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
  陈云批判党内的这种“骄傲之气”,要求全党放下这样的“包袱”,去夺取胜利。
  在中共“七大”结束不久,便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飞赴重庆,和蒋介石举行着名的“重庆谈判”。
  在毛泽东离开延安之前,为了预防不测,中共中央作出安排,增选陈云和彭真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这样,当“五大书记”中的两位,即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往重庆期间,由在延安的另三位书记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以及新选的两位候补书记陈云、彭真,组成了领导核心。
  陈云的婚恋
  走笔至此,顺便提一笔陈云的家庭生活……
  过去,关于陈云身世报道极少,关于陈云夫人于若木的身世报道则几乎没有。通常,新闻媒体只是在有关营养学的一些活动中提及于若木,冠以“营养学家”的称号,如此而已。
  为此,笔者在采访于若木时,问及她的身世以及她和陈云婚恋之事。
  考虑到当时陈云已经去世,她详细地谈了起来……
  于若木说,她结识陈云,事出偶然。
  在1937年11月29日,陈云乘飞机从新疆来到了延安。当天,于若木第一次见到陈云,那是因为于若木也出席了当天举行的欢迎会。于若木说:“我离主席台比较近,大概就是三四米,所以主席台上的人都看得比较清楚。陈云同志讲了话,他的上海口音,就是上海普通话的口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政治家风采也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于若木在延安的大会上,还曾经两度见到坐在主席台上的陈云。
  于若木零距离接触陈云,是在陈云生病的时候……
  陈云在4岁的时候父母就因生活艰难而先后病逝,从小就落下了流鼻血的毛病。这时,他的老毛病复发,鼻血出得很多,流个不止,不得不休息。组织上考虑要派人照料陈云。当然,担负护理工作,以女性更合适些。于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邓洁就到陕北公学5队去挑人。为什么要去5队呢?因为5队是女生队,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女青年,很多在这个队。
  邓洁来到陕北公学5队,找到队长陶婉容和书记宋廉,说明了来意。经过5队支部研究,以为最合适的人选,是于若木。这因为于若木是中共党员,而且历史清楚,政治上可靠。
  于是,邓洁找于若木谈话。当时,于若木18岁。她原是北平女一中的学生,刚从北平来到延安不久。于若木记得,邓洁这人是个文化人,喜欢文学、艺术,留着长长的头发,一派文人风度。他在解放后担任过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邓洁对于若木说,陈云同志是党的重要干部,现在生病,需要人护理。于若木一听,便说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学生,从未学过护理,恐怕难以胜任这一工作。邓洁告诉她,这是经过组织研究的,只有政治上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到陈云同志那里做护理工作,何况陈云的护理工作不是很复杂,他只是大量出鼻血,需要静卧休息。
  于若木得知是组织上的决定,也就服从了。这样,她到陈云那里报到。
  那时,陈云住在延安城里的一孔窑洞里。于若木去了之后,就在窑洞门口摆了张办公桌,值个班。陈云有什么话,就替他传达一下。陈云要找医生,她跑去喊。另外,陈云有一种止鼻血的药水,是从苏联带回来的,于若木每天给陈云点几次。没事,就在那里看看报纸。于若木就这样值班,不到一个月,陈云病愈了。
  结束了在陈云那里的工作后,于若木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编入第19班。
  不过,也就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陈云和她之间产生了感情……
  于若木说到她和陈云之间的婚恋,站了起来,说这里有几封信,这几封信的经历带有传奇色彩。她走到写字桌前,从右边的第三个抽屉里,取出一叠复印件,送给笔者。
  这是三封写于1939年的信的复印件。这三封信,有一封是陈云写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写的,其中都涉及了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另一封则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
  于若木又说起这三封信的“传奇”的故事:
  这三封信,竟是半个多世纪后——陈云去世后——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
  那是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发现的。这三封信,一封署名“陆华”,一封署名“陆琳”,一般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还有一封信署名“陈云”,引起了薄熙成的注意。虽说同名同姓叫“陈云”的也有,但是一读信的内容,便可知乃是当年在延安的陈云。他花了2000元,买下这三封信。
  这三卦信其实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信封上写着:
  yu·dawchyuan7·barton·roadwest·kensingtonlondon,w。14england
  这是一封寄往英国伦敦的信,信封上盖着“西京(长安)”字样的邮戳,表明寄自西安。邮戳上的日期是“廿八年六月廿二日”,亦即1939年6月22日。信封右上角还有一行小字:“1939年8月5日收”,显然收信人是个细心人,收到信时注明了时间。这表明此信寄了40多天才收到——那时,中英之间还没有航空信,所以寄了那么久。
  薄熙成把信买下之后,转赠给陈云之子陈元。陈元把信交给于若木,于若木惊喜万分,因为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几封半个多世纪前的信,居然能够完璧归赵!
  那“陆华”,就是于若木。于若木原名于陆华,进入延安时,按照当时的惯例要改名——用本名的话,容易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亲友受到牵连。这样,她改名于若木。想不到,这名字竟一直沿用至今,而她的原名反而鲜为人知。
  在署名“陆华”的那封信末,有这么一行字:
  “来信请寄:延安邮政信箱第五号于若木收”。
  这行字也清楚表明,“陆华”即于若木。
  于若木说,信封上的英文,是她写的。信是从延安托人带到西安寄出的,而收信则是通过陕北榆林转往延安的。
  收信人“yudawchyuan”,即于道泉,于若木的长兄,当时在英国伦敦。那时,陈云、于若木以及于若木的妹妹在延安。于若木要给大哥写信,叫妹妹和陈云也各写一信给大哥,一起寄出。
  于若木的大哥于1992年在北京去世。这三封信,显然是大哥从英国回国时带回来的。至于这些信,在于若木的大哥去世后怎么会流入集邮市场,尚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信封上贴着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邮票,引起集邮者的兴趣,也就成了集邮市场上的卖品!倘若没有那几张20世纪30年代的邮票,也许这几封信早就进了垃圾箱……
  当然,在弄明白这三封信是谁写的之后,人们才明白,信才是无价之宝!
  于若木的信,写于1939年5月28日。她在信中向大哥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
  你问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么?这里无所谓“家庭”。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住礼拜六”。
  我和他是这样认识的:前年冬他回国后看到西北的情形很兴奋,致工作过劳使流鼻血之旧病复发,过度的流血病势相当严重,病中需要找一位老实可靠的人看护,在学校里便找到了我,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的关系。
  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于若木在信中还写道:
  这里的生活,除了吃饭穿衣是公家供给外,还发几块钱的津贴。
  你问我们要什么书籍?我们不需要什么书籍,我对你有这样一个希望:希望你送陈云同志一支钢笔,因为他没有。不过,这个希望是在你能力所及的条件下,就是你的债还完以后与寄回家里钱以后有剩余的时候(如果关税太重或邮寄不便时也请勿寄)。
  于若木只是希望大哥送一支钢笔给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当时连一支钢笔都没有,足见延安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
  陈云的信,写于1939年5月21日夜。
  信的一开头,陈云写道:“昨天接到由甘肃转来您从伦敦来的信,很高兴。”这表明陈云是在于若木收到哥哥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