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陆琳在给大哥的那封信中,也这么写道:
  我们现在都很好,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好些。虽然都离了家并弄得四零五散,但都是在为了目前的抗战,为了民族解放的事业而工作着,所以感到格外的高兴。
  “你我都是老实人”
  笔者问起于若木来到陈云那里从事护理工作,怎么会从“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关系”?
  于若木说,陈云最初问她的历史,她作了回答。这样,他开始了解于若木,也简单地向于若木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于若木还回忆,空闲时,陈云让她唱歌。那时,她唱了一支苏联流行歌曲《祖国进行曲》,开头是“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这首歌在北平学生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后来,陈云向她问起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回答说:“我还不懂。”
  陈云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他如实地告诉于若木,他过去结过婚,后来分手了。
  他问她,愿不愿意跟他交个朋友。
  相处日久,陈云向于若木说了这么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这样,他和她日益接近,关系日渐密切,慢慢明朗化了。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来到延安。这在于若木的妹妹于陆琳写给大哥于道泉的信中曾提及:
  你大概还不晓得我也同我三姐来到西北了吧。我们来了不久之后,二哥也来了。不过,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出去了,现在在鲁西的游击队内工作。
  陈云郑重其事地把于若木的二哥请来,向他很认真地说了他和于若木的婚事,征求二哥的意见。在陈云看来,于若木的二哥是在延安唯一能够找到的代表女方的家长。
  二哥知道陈云是一个很老实又有很深革命资历的人,对陈云和于若木的婚姻欣然表示同意。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于若木说,她和陈云的婚礼特别简朴,因为陈云不喜欢铺张。结婚那天晚上,陈云花了一块多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些同志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办了婚礼。
  后来,消息传开来了,有些人要陈云请客。当时,陈云手里有点钱,论请客也请得起。可是,他没有请客,因为他以为没有必要摆场面。
  于若木说,别以为当时在延安婚礼都这么朴素,也有人大操大办呢。延安一家报社的主编结婚,在延安的“合作社”办了几十桌宴席。当时,“合作社”是延安的最高级的“宴会厅”。那位主编因为常写文章,有稿费收入。不过,婚宴几乎花尽了他的积蓄。不久,他死于肺结核,死时还未能还清婚宴的债!
  于若木还说,陈云的记忆力很好,在延安,他能叫出上千名干部的名字。陈云认为,他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应该熟悉干部。
  陈云和于若木结婚不久,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邓小平得知陈云和于若木的恋爱经过之后,写了一首打油诗相赠:
  千里姻缘一线牵,
  鼻痛带来美姻缘,
  中山政策女秘书,
  先生路线看护员。
  诗的第三句中的“中山”指的是孙中山。孙中山跟宋庆龄的结合,初缘起于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诗的第四句中的“先生”指的是陈云,而“看护员”当然就是指于若木了。
  从邓小平这首打油诗可以看出,早在延安时期,邓小平与陈云的关系就相当亲密。
  笔者向于若木提出了一个细节问题:她和陈云之间如何称呼?
  于若木笑了,因为还没有人向她问过这样的问题。她告诉笔者,陈云在家里总是喊她原名“陆华”。在陈云看来,别人都喊她“于若木”,而他喊她“陆华”,显得很亲切,成了“爱称”。至于于若木呢,当着别人的面,总是称他“陈云同志”。两人相处时,叫“陈云同志”当然显得很别扭,直呼“陈云”又觉得不尊敬,因为在她的眼中,陈云如同兄长。她实在找不到恰如其分的称呼,所以干脆在家里无称呼!这种“无称呼”,在于若木看来,是因为两人的政治水平、政治地位相差悬殊而年龄又相差较大所造成的。当然,两人有时分处异地,写信时,她则称他“云兄”。
  于若木曾经这样说道:“使我们走到一起来的,正是我们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在这一共同理想和思想基础上,陈云同志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也正是在这一共同理想和思想基础上,我总是不仅把自己当成他的妻子,而且当成他的学生和下级。我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更敬重他那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是融洽和谐的。”
  婚后,于若木仍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党校在延安城东郊区的桥儿沟,离城里相当远,所以她只有在星期六下午才能到陈云那里,星期日吃了中饭回校。“住礼拜六”便是这么来的。
  于陆琳记得,当姐姐于若木和陈云结婚之后,她曾经去看姐姐。
  那时候,于若木和陈云住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窑洞。那是一排三孔窑洞:一孔窑洞是陈云办公室,一孔窑洞是陈云卧室,还有一孔窑洞陈云秘书贾震住。
  那天,正遇上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于若木恰巧又不在——她一早就去看望徐冰(后来曾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了。于陆琳急得哭了起来,陈云连忙安慰她,并派出几个警卫员去找于若木。这时候,日本飞机的轰炸非常厉害,中共中央组织部那里的窑洞中了7枚炸弹。当时,陈云把于陆琳安排在最安全的地方——两孔窑洞之间的通道里。日本飞机几度前来轰炸,于陆琳安然无恙。直到下午,于若木回来了,于陆琳这才破涕为笑。
  于陆琳在陕北公学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中共中央党校就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附近,于陆琳常常去看望姐姐于若木和姐夫陈云。
  那时候,于若木在中共中央党校第19班。在她的同学之中,有社会科学家马洪。
  于若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等,学了5个月之后,结业。然后她进入在延安刚刚成立的马列学院学习。马列学院成立于1938年5月5日,那天是马克思120周年诞辰。马列学院是当时延安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被誉为延安的“最高学府”。首任院长由张闻天兼任,院址设在延安北郊的兰家坪。
  于若木记得,来马列学院讲课的,大都是延安的名家。比如,她听过张闻天讲列宁主义和战略与策略,王学文讲政治经济学,吴亮平讲列宁主义问题。陈昌浩、艾思奇也来讲课,印象最深的是陈云来讲党的建设。陈云所讲的革命的坚定性,给了她很大的启示。这样,陈云跟她又多了一层关系,即师生关系。
  在马列学院的学生中,既有于若木这样不到20岁的高中生,也有丁玲这样的“名人”学生。李先念、宋平当时也是学生,所以,后来李先念、宋平见了于若木,都说彼此是“同学”。
  于若木记得,在马列学院的同学中,还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林默涵也在马列学院学习过。
  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于若木依然“住礼拜六”,即在星期六回到陈云那里。
  从1938年起,于若木在马列学院学了3年。1941年,她因为怀孕,妊娠反应很大,不得不离开马列学院,回到家中休息了一段时间。
  这时,马列学院成立研究室,于若木在研究室学习。
  在1942年1月,于若木生下长女,由她取名“陈伟力”。她觉得这名字响亮,好叫,又有一定的含义,陈云也认为取得好。
  我问,怎么会由你来给女儿取名呢?
  于若木说,生了儿子,由陈云取名;生了女儿,由她取名。
  陈云很喜欢孩子,把孩子交给保姆带,他都有点不放心。最初,妹妹于陆琳前来照顾于若木和孩子。后来,于若木就自己带孩子,带了一年多。
  1944年3月,陈云调离中共中央组织部,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当时,正值陕北财经极为困难之际,中共中央调陈云解决这一难题。西北财经办事处的主任为贺龙。
  这时,孩子大了一些,于若木就担任陈云的机要秘书,为他收发文件,处理来往的重要公文。
  到了1945年1月,于若木再度临产,又是妹妹于陆琳前来照料。
  据于陆琳回忆,一天夜里,于若木即将分娩。当时尽管立即派出警卫员,前往延安中央医院请大夫接生,但由于路很远,来回用了很长时间。于陆琳记得卫生部长贺彪就住在后面山上,她马上上山去找他。山很高,又不知道贺彪住在哪一孔窑洞,于陆琳就挨门挨户查问,最后终于找到贺彪。
  贺彪赶到时,孩子屁股已经出来了。幸亏他来得及时,顺利接生孩子。但是,孩子出生时,已经不会啼哭——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就在这时,延安中央医院的大夫带着器材赶到,给孩子打了一针,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哭了……
  于若木生下的是长子,便由陈云来取名。那时,发电报习惯于用韵目代日。陈云常拟电报,所以对电报韵目极为熟悉。长子是在13日出生的,13日的韵目是“元”,所以陈云就给长子取名“陈元”。这“元”字还有另外两层含义,即“元”月出生;“元”又是“第一”之意,也就是长子的意思。
 



第17章 转战东北(1)


  由于陈云很重视“治天下”,这样,便由陈云负责东北大城市的接收工作。当时,与陈云一起接管沈阳的伍修权,对陈云“治天下”的本事表示钦佩。
  在飞往东北时遇险
  1945年9月15日上午,一架漆着红五星的道格拉斯式双引擎苏联军用飞机,从延安飞往东北。由于油箱里的油不够用,不得不在山海关机场临时降落,以便加足油,再飞往沈阳。
  这架飞机在降落时,发生了事故。由于苏联驾驶员的失误,飞机竟在跑道中段降落,一下子就冲出了跑道,栽进了跑道尽头的稻田。顿时,机头埋进泥里,而整架飞机竖了起来,飞机的尾巴直翘蓝天,机身几乎垂直于地面。
  陈云就坐在这架飞机里!
  据同机的伍修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回忆:
  (飞机出事故时,)将我们这批乘客连同装运的东西,全都倒进前舱,我和段子俊、莫春和同志被撞成了轻伤,彭真同志的头部也受了撞击,叶季壮同志受伤最重,翻倒的油桶和无线电器材,一齐压到他腿上,使他吃了不少苦头。陈云同志是幸运者,当飞机出事时机舱前门被撞开了,他被一下子推进驾驶室里,居然未受伤。
  当陈云在山海关机场遇险时,毛泽东和蒋介石正在重庆握手、谈判。国共两党代表后来在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订了《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其实,不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心中都明白,那只是“纸上的东西”罢了。
  国共决战,已迫在眉睫。
  陈云和彭真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