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时-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乘着这几月闲暇,愈发严格地要求了徐方旭和孙向景的功夫。
  这日清晨,众人早早起来。师娘在院中梅树下拢了个暖盆,用陶罐炒香了茶叶,泡了茶小口啜饮。徐方旭坐在师娘身边相陪,也用些师娘泡制的茶水,一面称赞,一面看向院中的师父和师弟。
  孙向景自此番归来之后,真是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对武道一事真正开始用心修行,平日里多向长生老人请教种种,跟经常与师父对练些许。原本以着长生老人的身份岁数,原不该再与弟子对练武术,只需从旁指点几句,也就是为人师表的恩泽。只是孙向景的一身毒术暗器,寻常人招架不了,纵是徐方旭功力大进,也不敢冒险去跟孙向景对练。毕竟蛊毒最是无眼,又是机变百出,若是一个不慎,也怕铸成大错。
  长生老人一身功力通玄,早不能以寻常武林宗师看待,凭着一生修为,纵是遇见杏妹也可正面一战,却是不怕孙向景的蛊毒。因着爱惜这位弟子,老人也不惜自降身份,时时陪他演练些许,也是助他领悟些对敌的路数。
  眼下,长生老人便应了孙向景的请求,与他在庭院中演练些许。只见孙向景身形腾挪闪动,在院中各处老树花丛中跳跃跑动,寻着机会进攻。长生老人也真是一派高人风范,只在院中站定,也不动作,只看着孙向景四处移动。此刻的孙向景,比之先前又有了极大的进步,一身轻功也是有了些门道,得了长生老人传授,施展得淋漓尽致,整个人便如一道影子一般,不断游移四处,令人难以琢磨。只是孙向景每次腾挪身形,都感觉长生老人的目光紧紧追随,有时甚至身子还未落下,师父的一双眼睛就已经看向落点,又是叫他难以抢攻。
  盏茶功夫过去,长生老人微微点头,示意孙向景的轻功已然合格,勉强能凭着算计和机变逃脱他的目光些许。孙向景得了师父点头认可,当下站定,朝着师父一笑,左手一甩,一把紫色的匕首落入手中,朝着长生老人抢攻而去。
  孙向景的这把匕首,与徐方旭先前失落的祖师佩剑一般,都是得馈于开封府那位,虽不及祖师佩剑神威,也是世间罕有的神兵。原本师徒演练招式,并不需动用这等神兵,也怕出了岔子,造成误伤;只是长生老人对子弟实在太多宠爱,又仗着自身功力通玄,直要求一应武器毒药都依着对敌之用来,却是甘愿冒些风险,也教孙向景对敌时更有些把握。众人原也苦劝,但见长生老人能以一双肉掌抵御孙向景的蛊毒之后,也就放心许多,又是感念师父的好处。
  孙向景神兵在手,气势暴涨,感受着手中水晶匕首传来的丝丝凉意,又觉得匕首内隐隐流动的内劲跳动不休,顿时精神为之一振,闪电般地朝着长生老人冲去。依着长生老人的功夫,原本抬手就能将孙向景制住,只是为了助他演练招式,老人也放水许多,减缓了招式,只凭着一双气劲流转的手掌,朝着孙向景的匕首迎去。
  两人近身缠斗,长生老人用给孙向景喂招的方式,帮助他磨练拳脚上的功夫。孙向景每每一刀一掌刺出,老人都能以手掌格开匕首,又自余力不绝,反攻而去,轻轻碰在孙向景身上。孙向景出招无果,又被师父破解,也就不停反思一招中得失对错,自己修正了,再度出手。
  就这般,师徒两人在庭院中斗作一团,徐方旭则跟师娘在一旁饮茶观看。按照徐方旭现在的眼力和修为,也能看出孙向景招式中的各种漏洞,心中推演破解之法。毕竟孙向景自幼身子不好,性子有懒惰,拳脚上的修为着实有限,一身内功又以温养五脏为主,对战斗并无太大帮助。只是徐方旭虽能轻易破解孙向景的进攻,却总比不上长生老人施展出的招式,心中的推演都还有些疏漏之处,看着两人对招也是在提高自己的经验。
  师娘在一旁虽也看着,却比徐方旭轻松了许多。她并无武艺在身,就是个寻常妇人。徐方旭眼中清晰明辨的招式,在她眼里就是电光火石一般,却是看不清楚。师娘只是喝着香茶,看看孙向景,看看徐方旭,又看看自家夫君,一脸满足笑意。
  徐方旭先前得了师娘无意中的指点,知道她虽不通武道招式,思想境界却是极高,也不时与师娘讨论几句。只是师娘根本看不出两人招式间的精妙,只是说些空泛道理,又叫徐方旭不好接口。不过师娘的道理虽然空泛,徐方旭事后回想却也每每觉得言之有物,也值得细细咀嚼,只是他自己的修为境界低微,却是不能完全理解师娘的意思罢了。
  院中师徒两人对练许久,孙向景旧攻不下,身上更被师父轻轻戳了百余下,一时也有些心急,右手一抖,一个药包在手,口中大喊一声提醒,便将药包捏碎,一把粉末洒出。
  徐方旭连忙起身,挡在师娘面前,运转内劲在手上,挥起长袖将飘过来的药末驱散。长生老人见孙向景抛出药粉的手法又有了进步,也是面露喜色,伸手一握,周围空气顿时朝着他的手心汇聚而去。孙向景见机抢步上前,又是一刀刺出,却觉得匕首纹丝不动,看去却是落入了师父另一只手中,被二指夹住。
  长生老人哈哈大笑,放开了孙向景的匕首,又将手中凝成一个瓷实药丸的毒药递还给他。孙向景愤愤伸手接过,依旧取了一张三寸见方的糯米纸仔细包好,脸上却是有些恼怒。
  长生老人见他这般,知道小孩子好胜心重,自己一下子多用了些力道,却是叫他不悦,也就不往心里去,反而端了一杯茶在起来,朝孙向景招招手,叫他过来坐在自己身边。
  孙向景原也知道自己绝然斗不过师父,只是他年轻气盛,总不爱输,有些郁闷,见师父叫自己过去喝茶,也就收了匕首毒药,将那点郁闷抛在脑后,嬉笑着过去了。他俩这般,就如父子二人对弈一样,儿子明知棋力不如父亲,又受了让子,虽难免落败,却还是有些不忿郁闷。只是师徒父子之间,多有体谅关怀,小孩儿纵是有些脸色,长辈却也不会在意的。
  长生老人喝了口茶,也是称赞孙向景又有进步,对他的一应轻功、近战和毒药手法又作了些点评。孙向景一边喝茶,一边仔细听着,心里又是觉得认同,也就暗自较劲,不住动脑思索,又感谢师父指点。徐方旭在一旁听着,也是心痒,又跟师父讨论自己的想法见地,接受师父指点。
  师娘在一旁含着笑,又是掏手绢给孙向景擦汗,又是给众人续上热茶,听着几人讨论,虽不甚了了,也是一脸满足。孙向景练了一早的功夫,这下也是有了空闲,挂念着师娘先前没说完的“五毒教”故事,又央着师娘再说一段。
  一时间,四人其乐融融,又是一派人间天伦景象。


第二章 大业有望日
  是夜,开封府内,东京汴梁。
  汴梁是大宋国都,始建于春秋时期,也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至今。太祖得天下后,因着汴梁城位于中原要地,一应交通水洗俱是便利发达,便定都与此,在五代旧宫之上修建了皇城。
  汴梁城分作,皇城、内城和外城三块,皇城是皇室国君所在,处理一应国家大事的地方;内城则是诸多行政机构,包括开封府、御史台、五寺三监甚至太庙所在;至于外城,则是一应京官朝臣所住,也有些渔农商贾百姓。
  汴梁外城,庞相宅中,此刻一片热闹。
  庞吉太师身为当朝宰相,位列“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之首,官居一品,参掌枢密院大权,更有一女为仁宗皇帝后妃,身为一国国丈,当朝风头无两。'*'
  今日早些时候,庞太师手下一位亲信将领私密来见,奉上了一件叫庞太师心花怒放的礼物。庞太师欣喜之余,更是大开夜宴,邀请了朝中属他一脉的党羽,在家中饮宴,一时整个庞相府热宝非凡。
  因着这日是单日,明日不必朝会,众人不敢驳了庞太师的面子,便也一一应允,备了厚礼,三五成群前来。只是这宴会之上,众人虽见庞太师欣喜非常,频频举杯,却不曾听说为何,只隐约知道太师得了一件了不得的古物,也不见他拿出来共赏些许。
  庞太师今日如此高兴,却真是有着十足的理由。
  今日一早,他一位身居枢密院的门生将领前来拜见,神神秘秘,说是有重宝奉于座师。庞太师原本刚从皇城议事归来,身心俱疲,见这门生行踪诡秘,有些心烦,又不知他带来了什么重宝,随口叫他速速奉上。
  那门生原是外放的将领,因着朝廷的规矩,四处调动之余得了庞太师的助力,回京进了枢密院,升迁之余更得了一份安稳,对庞太师感激万分。眼见庞太师面露不虞,这人也不敢再故弄玄虚,连忙求太师屏退了众人,自己从袖管里取出了一支锦盒,小心奉于太师。
  庞太师见他这般神秘,一时也被他勾住了胃口,接过锦盒便急忙打开,却见那锦盒中放了一卷破烂绣帛,一时不解。想到这门生断不敢欺瞒自己,寻自己开心,庞太师也就强压了心中火气,小心将那卷看上去一碰就要碎开的绣帛拿出,仔细展开,平铺在他那七尺有余的花梨书案之上。
  瞟眼一看书案上的绣帛,庞太师的眼神就像被铁钩勾住的鱼儿一般,再也转移不开。
  只见那绣帛应是上好蚕丝织就,怕是经历了百余年的光景,已是发黄破烂,直入纸张一般,早失了绣品应有的细腻柔和。若仅仅是一卷绣品,庞太师府上无多有少,千余匹也有,一应丝料绣工都远超面前这份绣帛。若是旁人敢拿了这等破烂来逗庞太师开心,庞太师单是赏他绣锦也能将其活埋。
  只是这破烂绣帛之上,被人用极细的笔锋勾画了一副地图,批注了无数细小字句。绣帛虽历经百年而破败,那笔墨却依旧亮黑如新,显然是用了上好的墨方;而勾画地图和批注的笔法,都是俊秀有力,似有刀斧之意,显然是出自一位金戈铁马的将领之手,也算是书法上的一位大家。
  庞太师身为一国宰相,总理阴阳,自是识得这绣帛上勾画的地图正是大宋中原一带。再看旁边批注,庞太师当即觉得心中一震,呼吸都为之暂停片刻,却是被其中内容震惊。
  原来这绣帛本是后梁太祖朱全忠亲手绘制,记载了其从唐哀帝李柷手中夺取传国玉玺的一应过往,并写明因李氏复辟之心不死,朱全忠自知难以抗衡,于后梁国破前一年着人仿造了一枚传国玉玺于宫中,自己亲自将真玉玺藏在了某处,以求纵是后梁国破,李氏子孙也寻不得传国玉玺继承,法统不顺,自难持久。
  说起这传国玉玺,市井间一直各色传言不休,颇有一份神异色彩,却是百姓人人都知晓的。传说这玉玺原是始皇帝嬴政所致,以整块上佳蓝田玉雕琢,上有当时丞相李斯亲笔以龙、鸟、鱼、蛇形状,鸟篆书写就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秦二世而亡,子婴跪捧玉玺献刘邦于咸阳道左。汉末王莽篡位,向王太后索玉玺而不得,王太后怒掷宝玺于地,令其损去一角,后为王莽以黄金补全。
  随后千余年间,这枚传国玉玺就以皇室法统的代表流传于各朝之中,中间历经无数风雨,见惯了尸山血海的改朝换代,曾几度失踪,又几度出世,直到前朝李唐之末,朱全忠废辍哀帝,才将这国之根本把握手中。只是后梁灭国之后,这传国玉玺也曾现世于后唐皇帝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