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浴血的年代-宋朝军事故事探秘-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不能割地。”他又对李邦彦说:“我在西边,不知京城如此高厚,守备有余,您怎么就轻易求和了呢?”李邦彦回答:“国家无兵,所以不得已啊!”种师道反驳:“京城有百万民众可动员,虽然无法野战,但坚守还可以吧!”李邦彦诡辩:“我不懂军事。”种道笑曰:“公不习武事,岂不闻古代攻守之事吗?”又质问道:“闻城外居民被敌掠,畜产多亦为敌所有,当时何不令城外百姓入城,坚壁清野而资敌呢?”李邦彦曰:“仓卒之际,没来得及。”种师道笑道:“好慌,好慌。”左右听了也跟着笑了。李邦彦被种师道批驳得窘态百出。打击了主和派的气焰后,种师道又偷偷抓捕了一些金兵,切腹一看肚子里只有一些黑豆,感到金人已经困顿,准备再过八天,待其弟种师中领兵抵达后开始反击。就在种师道积极部署之时,陕西另一个世家姚家却按捺不住了。姚家和种家都是陕西著名世族将门,当年姚家的姚麟、姚雄都是和种谔、种古齐名的人物。姚平仲唯恐种家得功,所以匆忙出城劫寨,由于投降派事先走漏了消息,宋军受挫。宋军虽败,损失却不大,种师道鼓励大家说:“胜负兵家之常,正当再击之,何必丧气呢!”认为今后宋军反可以此为契机,天天假装劫寨,使得金人难以休整。但是由于投降派趁机大做文章,宋钦宗罢去了种师道职位,这一举动导致了陈东为首十万军民自发请愿活动。迫于压力,宋廷恢复了种师道职务,但宋钦宗还是和金人达成屈辱的和议,纳币割地。种师道建言,趁金兵回军渡黄河之际,偷袭敌军。宋钦宗早就无心再战,没有采纳。种师道只好再提议赶快加强防御,屯兵沧、卫、孟、滑等州,可是一些朝臣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劳师以示弱。种师道见朝廷上下昏庸无能,不由得悲愤成疾。
再说金兵拿着宋朝皇帝割让太原、河间、中山的诏书去接收,没想到当地军民痛哭流涕,反对投降,他们组建了部队坚决抵抗。宋钦宗很快对割让三镇也反悔了,下令姚古领兵前去解太原之围,种师中解河间和中山之围。种师中就是前边提到的种师道之弟,被称为“小种”,和兄长一样也是青年时代就结发从军,但参加的战役不多,在种谔身边业主要做些“管勾文字”工作,所以不如种师道军功来得闻名,不过也曾历任环庆,秦凤路的安抚经略使,有相当的军事经验。种师中抵达磁州一带时,金国的粘罕(又作尼堪)已经回军到了泽州。种师中提议突袭上党,可以击溃敌军,但是朝廷没有采纳,种师中遂屯兵镇州。这时宋朝得到了错误情报,说是粘罕已经回到了云州,于是枢密院便紧急下令种师中进军,解太原之围。种师中认为准备不充分,新兵较多还来不及训练,但是朝廷催战的指令不断下发,并以“逗挠”罪名指责种师中。种师中叹道:“逗挠,兵家大罪,我结发从军,今天老了,怎能忍受担当此罪呢?”于是立即动身,和姚古、张灏另两路人马约好会战太原,由于缺乏准备,辎重也未能带上。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月,种师中在离太原百里的榆次遭遇了金军主力,而原先约定的姚古、张灏军均未赶到。种师中令麾下队将张俊进战。张俊,字伯英,曾在西军名将刘法麾下效力,后投靠秦桧,参与陷害岳飞,其铁像至今仍跪在西子湖畔。不过早年的张俊还的确是位骁勇善战的猛士,他领兵出击,一阵砍杀,金兵被砍得哭爹喊娘,死伤累累,宋军单战马就缴获了上千匹。张俊向种师中建议乘胜追击,但小种性格比较稳健,所以没有同意,参谋黄友说:“地非利,将三面受敌。”种师中也不听,黄友仰天长叹“大势去矣”。次日,金国铁骑数万,黑压压冲了过来,矢石如雨。宋军由于辎重未行,军赏和粮草不足,且新兵较多,军纪较差,据说不少军士拿随身军器马甲、神臂弓、箭枪牌之类到市肆换取熟食。三日内官府就查收得器械四千二百余件,因此金军主力一冲击,种师中大阵前列的右军和前军就很快被击溃。种师中带领亲军死战,最后身边只剩下百人,身被四创,绝望的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选择战死来捍卫种家军最后的荣誉。幕僚黄友被擒后也遇害了,张俊带领数百名士兵,拼死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出了重围,得以脱险。种师中战死后金兵各个击破了张灏和姚古,宋朝援救太原行动受挫。金朝见宋朝战败,遂以宋朝没有履行和约为借口,再次发兵侵宋。种师道拖着病体,忍受着丧亲之痛继续在为抗金积极努力。他向宋钦宗建议赶紧离开开封,去长安暂避,这一个理性的建议却又再遭否决。面对日益恶化的军事形势,面对政治上的失意,身患疾病,操劳过度的老种终于耗尽了最后的一点精力。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种家军最后的传奇人物种师道病逝。老种、小种悲剧性的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北宋帝国的辉煌终于化成了灰烬。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开封被攻破,次年四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随金兵赴塞外,最后在五国城(黑龙江省的依兰县)度过了凄惨的余生,北宋王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七年后宣告灭亡。然而宋朝军民的抵抗并没有停止,岳飞、韩世忠、刘锜、吴阶等新一代优秀将领,脱颖而出,最终力挽狂澜,建立了南宋王朝。
 北宋一朝在文化、经济、也包括军事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朝代。北宋周边强敌林立,契丹、西夏、吐蕃部落等虎视眈眈,他们之间多次爆发了战争。为了抵御外侮、开疆拓土,北宋王朝涌现了一大批英雄豪杰,他们中不少人的名字在民间以评书、戏曲等方式传颂,激励着后人,比如杨家将、狄青等。也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因为各种原因往往少为人知,比如秦翰、田重进、章楶等。本书介绍的一些人物,可能大家会稍有陌生,但是他们同样值得我们传颂。南宋王朝建立后,又相继和女真、蒙古进行了殊死较量,这其中的故事将在南宋部分中进行介绍。


南宋部分

第十四章 富平之战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初一,南宋的东京留守宗泽病逝。宗泽是婺州(今浙江义乌)人,出身农家,年少时发奋求知识,年长后发奋得罪人。他先是得罪了主考官,结果考公务员时被置为末等。后来又得罪了当朝皇帝宋徽宗,他明知宋徽宗是个狂热的道教“粉丝”,可奉命建道观的时候不光是消极怠工,还有很多的腹诽,徽宗听闻后龙心大怒,直接把他从官籍中“除名”。直到金国开始全面伐宋,徽宗才想起已是六十八岁高龄的宗泽,把他派到前线河北磁州任知州(今河北磁县)。但宋朝的糜烂,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金军很快攻破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难”。

 随后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庙号高宗,赵构即位后,便实行了“划江而治、退避东南”的政策,跑路,成了他和他的朝廷的唯一重心,以至于他和左右两个宰相黄潜善与汪伯彦一路从北方狂逃至扬州,浑然忘了爸爸宋徽宗正穿着青衣给金人上酒,浑然忘了妈妈韦太后正在浣衣局里搓衣,也浑然忘了哥哥宋钦宗正在咬破手指写着血书。开封的防守大任便降到了宗泽的身上,宗泽一边整顿城防,联络两河义军,收编溃兵散勇,创立了东京留守司军,这支军队以后成了南宋军队中的精锐部队。一边不停地上书要求高宗从行在扬州还都,主持北伐大计。

 这一年当中,宗泽每个月都按时按量地上两份奏章,一共上了二十四份。面对着这些慷慨激昂的奏章,高宗的应对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不报”,就是不理会,装傻。第二种是“忧诏答之”,就是先敷衍一通,隔天再继续装傻。到了建炎二年的六月,这个月宗泽再没有上过任何奏章,背上毒疽的疼痛尚且可以忍受,但心力的交瘁已经熬尽了他的生命。瘦弱得如一截枯木的宗泽半仰在床榻上,喃喃自语道:“千古之羞,千古之羞。”他混浊的眼睛里滑出两滴清泪,一再长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逐一环视屋内的部将和下属(当时年轻的岳飞也在其中),大呼三声“过河”,然而他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一个时辰后,宗泽怀抱着满腔的悲愤离开了人世。

 宗泽死后,朝廷先将原北京留守杜充改为东京留守。杜充是两宋之交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宗泽一样,也是哲宗朝的进士,“靖康之难”时正任沧州知州,宋金交战期间,沧州地处前沿,有很多从燕云十六州逃难过来的汉人百姓来奔,杜充考虑到其中有细作,便充分发挥了“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的精神,凡是来奔百姓,统统杀死,不留一个。杜充不但如此严格要求别人,对自己也是高标准、严要求的。金军第二次伐宋时,他负责镇守北京大名府,他四处宣称自己的主张“方今艰难,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可当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一来,杜充仍然没有打破自己亲临战阵为零的纪录,后人吕中评曰:“(宗)泽在,则盗可为兵,(杜)充守,则兵皆为盗。”杜充继任后,既不修城,也不练兵,致使两河的义军被金军逐个击破,他唯一的法宝便是开决黄河的堤坝,妄想用滔滔的河水来阻止金军的日益逼近。这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反而淹死了很多百姓。
 高宗一伙躲进扬州后,便日日醉生梦死,他大概是吸取了爸爸徽宗的教训,所以在玩乐的同时大力标榜自己的清心寡欲,勤政爱民。他先是要太监把一袋珍珠投到河中,随后又要太监在扬州最热闹的地方把一套高级桌椅给焚烧了,以表示自己是多么的勤俭持家,爱民如子,并用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再三地宣布自家“天生就不喜与妇人相处”,可实际上,就在前几天,便有几位大臣上奏劝高宗不要在民间大选秀女。高宗的回答是直接把他们流放了。到了建炎三年春夏之交,金军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派完颜拔速离和耶律马五等军急袭扬州,得到消息的汪、黄二宰相连忙告诉正在行宫中胡天胡地的高宗,高宗当场就吓得魂飞魄散,这次的惊吓,着实威力很大,导致了高宗龙脉的断绝,从此阳痿,没有了性能力。尽管高宗痛不欲生,但逃命仍是最要紧的,所以他又一路狂奔到了杭州。

 御营前军军官苗傅和刘正彦随着高宗东躲西逃,早就窝了一肚子的腹诽,在杭州后还要陪着笑看那些皮肤白皙,体态臃肿的宦官们射鸭,最主要“美官”老没自己的份。随后在钱塘观潮那天,各领着兵爆发了。他们以三国时期的袁绍为榜样,围住了皇宫,“凡无须者皆杀之”,杀得仅留下了十五个非常有福气的宦官,苗、刘同时逼迫高宗下位,把隆祐太后请出来垂帘。这次政变,震动了朝野上下,当时的礼部侍郎张浚正在平江府督兵,闻变后立即联络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发兵勤王。苗傅和刘正彦便派了一个深明大义、义字当头的好刺客去刺杀张浚,张浚是进士出身,从小也没练习过黑砂掌和轻功水上漂,打不过,亦逃不了,遂准备引颈就戮,刺客便说:“我知你是好官,今夜不是来杀你,而是特意来警告你,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